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章▪P2

  ..续本文上一页执”觉得愤怒的痛苦,要比面对“我执”本身无实的痛苦来得小。

  当我执爱别人时,也发挥了同样的机制。通常对于爱的定义是:我执深切地关怀对方,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爱。但实际上,爱只是“我执”寻求证明自己的另一种方法。“我执”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它充满着自己,根本没有空间容纳爱别人。由于“我执”太专注于它自己,因此它并未真正注意到其他人,它专心致志地修持着(很讽刺地,自我有它自己的修持系统)自己的需要、欲望以及期待;它关心所爱的人,以那个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来决定。特别是当外表上牺牲自己、愿意为所爱的人放弃自己的需要时,这种情况就更加真实了。当我执说“我爱你”的时候,我执的意思并不是这样,而是在问“你爱我吗”,或者是“我想拥有你”,或“我要你让我快乐”。我执所能讲出的最诚实的一句话就是:“我爱你几乎和爱自己一样多。”我执所说的爱,通常是不折不扣的自私。从日后关系的发展结果,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只有当我们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我执”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只有在我们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

  这一切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我执”对安全和真实身份的追寻。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著于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憎恨和贪著这两样东西都是启发圆觉的大障碍。“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有了憎恨和贪著,就无法达到真正的智慧和宁静的心灵。纵使不断追求真理,也无法成就圆觉。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各位善男子,什么叫做我相呢?指的就是一切众生心中所自证的境界。善男子,譬如有一个人,调养得很好,全身都很舒适。忽然之间,似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似乎遗忘了自我和身体。那是因为四肢完全放松,调养又很得当的缘故。这时,只要拿艾草的针尖,轻轻地扎他一下,他就知道了,自己仍然还有自我意识。因此,只有在有所证有所取的时候,方能表现出我的本体。各位善男子,某人的心乃至于证悟了如来的境界,究竟了解并通达了清净涅槃之法,都叫做我相。

  由此可知,凡是心里觉得有所证得,纵使证得了如来解脱烦恼的永恒境界,也不是真正的“有所证得”。因为这都是我相在作祟。所有对立的名相都是由我执产生的。

  南阳慧忠禅师在六祖处印证后,即到南阳的白崖山上度过了四十余年,从未离过山。

  公元761年肃宗邀请慧忠禅师到京城,尊为国师。一次法会上,肃宗问了禅师许多问题,禅师都没看肃宗一眼。

  肃宗怒道:“无论怎样,我是大唐的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禅师:“皇上可曾看到虚空?”

  肃宗:“看到了。”

  慧忠禅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各位善男子,什么叫做人相呢?指的是一切众生心中所悟得,所证得的内容。善男子,把所悟的境界当做我以后,就不需要再确认自我了。而在所悟的境界之外,仍然有很多可以了悟的内容,所悟得的那些自证境界之外的内容,都叫做人相。各位善男子,某人的心乃至于圆满证悟了涅槃佛果,都叫做我相,心中只要还存有一点点悟境,似乎完全证悟了法性妙理,都叫做人相。

  修道的人心中觉得有所悟,就是“人相”。纵使一个人已悟到“心中有所求、有所得的现象就是我相”这真理,因此心中排斥我相,他仍然有“人相”存在。或者悟到自己已经没有我相了,明白自己对一切事物,心里都不会有所求、有所证了。以上这两种情况,仍然有“人相”存在。因为心中感觉到自己悟得或明白了什么,就有“人相”存在了。换句话说,觉得自己比其他人高明,就是有“人相”。凡有所悟而不忘却能悟的心,都叫做“人相”。甚至一个人已经圆满地觉悟到无烦恼的最高境界时,假如他心中仍然有少许“能悟的心”存在,就是“人相”。换句话说,假使心中有“我已悟到”的感觉,纵使他所悟的是最究竟、最圆满的真理,他仍然有“人相”存在。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各位善男子,什么叫做众生相呢?指的是一切众生的心,自证自悟所无法企及的境界。善男子,譬如有的人会这样说,我是众生。于是我们应当知道,他所说的众生,既不是我,也不是他,既不属于我相,也不属于人相。为什么不是我呢?因为我是众生,所以众生并非仅仅是我。为什么不是他呢?因为他和我都是众生,所以众生并非仅仅是他和我。各位善男子,凡是一切众生所证和所悟的境界,都是我相和人相,能证是我相,所证是人相。而在我相和人相之外,仍然有很多可以了解的境界,叫做众生相。

  修道的人知道“人相”和 “我相”都是错误的,因此,他认为自己证悟到没有“我相”、没有“人相”的境界了。但假如他尚存有证悟的心,他仍是存有“众生相”。比方有人说:“执著我相的就是众生”由这句话,我们知道那个人所说的“众生”并不限于他自己或别人。因为他说他自己也是众生,所以他自己当然有我相存在。为什么说不限于别人呢?因为他说感觉到自己存在的就是众生,凡是心中计较自己和别人不同的人,当然也有我相存在了。只要众生觉得自己证得或悟到了什么,就是执著了人相和我相。心中不存在有证得或悟到的心,但却存有自己明白了知的心,便是“众生相”了。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什么叫做寿命相呢?指的是一切众生,以分别心观照清净觉性,所感受到的过程和境界。一切业力所生的分别智慧,无法见到自己。就好像人们的生命本身,无法找到自己一样。善男子,倘若某人的心能够照见一切觉性的话,他所谓的照见和觉性都如同明镜上面的灰尘和污垢一般。能觉和所觉,都还没有离开尘垢的缘故。犹如热水融化了寒冰以后,就没有另外一块冰,知道冰被融化了。倘若还有个我知道我觉悟了,道理也是一样的,说明还没有真正地觉悟。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修行者解脱道路上最大的束缚。四颠倒也是获得解脱的最大障碍。四颠倒即是: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视痛苦为乐、视无常为常。虽然佛经中我们常看到这四颠倒的对治是四念处(四念处即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四颠倒的内容也可以纳入于四相之中,道理上应该一致,四相的意思恰恰就像是四颠倒的含义,“我相”为视无我为我,“人相”为视不净为净,“众生相”为视痛苦为乐,“寿者相”为视无常为常。

  

从中观的观点来看,身体不是我,心也不是我,名字更不是我,实际上根本找不到一个独立的“我”。因此“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无明之故,对五蕴组合的东西而产生一种“我”的概念且执著,这叫作视无我为我,视无我为我即是我相。

  

我们仔细观察,所有的人本来都是不清净的。佛经中说人的躯体内充满了三十六种不净物,但由于无明的原因自己对自己产生贪执,男人对女人产生贪欲,女人对男人产生贪执等等。不净物被视为清净而产生执著,这叫作视不净为净,视不净为净即是人相。

  

一切众生要经过依靠四生而流转于轮回,四生是指胎生、卵生、化生和湿生。人畜是胎生,天神是化生,鸟蛇是卵生,昆虫皆湿生。三界六道众生的生命感受皆是痛苦,无法远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众生具有三苦之感受。但由于无明的原因众生将痛苦当作快乐而产生执著,这叫作视痛苦为乐,视苦为乐即是众生相。

  

虽然时间和众生的寿命都一刹那也不会停留,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但由于无明的原因众生将无常当作恒常来对待而产生执著,这叫作视无常为常,视无常为常也即是寿者相。因为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所以才会产生四颠倒。因为众生的自相续当中具有四颠倒,所以才会迷惑于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什么时候能推翻了四颠倒,等于推翻了四相。什么时候证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等于断除了四颠倒的错误见。这四颠倒是一切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产生颠倒梦想的源泉,所有痴心妄想的基础。由于众生具备了四颠倒,所以在轮回的苦海中不停的流转而迷惑,且一直是执迷不悟的。《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修道人觉得:有所证得便是我相、有所体悟就是人相、有所明了便是众生相,他这“觉得”本身就是一种“寿者相”。这乃是众生的八识中有微细的分别心在作祟因此不容易感觉得出来,宛如人的命根,常在身体中维持寿命,而自己不易察觉得出来。假如心中觉得自己已证得、体…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