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P8

  ..续本文上一页显现。所以,大家要了知情与无情都是佛性显现。

  众生是佛,是从化身佛的角度来说的;阿弥陀佛放光现瑞,慈悲无量,是从报身佛角度来说的;四大皆空,不生不灭,是从法身佛角度来说的。我们有时候会把化身、报身、法身,混乱在一起。搞不清到底是从哪个角度表述的,就感觉看不懂,难以自圆其说。

  《金刚经》中“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是讲化身佛;“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讲报身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讲法身佛。同一部经中,描述化身穿衣吃饭,报身五眼六通,法身空性无相。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你们心里如果阴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没有佛心,到何处去寻找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可以建立,万法都是从我们自心里变现出来的。所以,经文里面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别,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够见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时候,魔王住心房,正见的时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见三毒同时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见,三毒心自然去除,这时魔王就如实变成真佛。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就是出自一身。如果向自性中能自见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觉醒)因。本是从化身而生清净法性,清净法性常在化身中。清净法性使化身行于正道,将来报身圆满功德无穷。淫性本是由净性而生,除去淫欲就是净性身。性中各自远离五欲,见自清净本性剎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顿教法门,忽然悟到自性,就是亲见世尊,如果想要修行寻求作佛,不知要向何处求真。如果能在心中自见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因。不能见到自性而向外觅佛,起此心念总是大痴人。现在已经留下顿教法门,要救度世人必须先行自修。告诉你们及将来学道的人,不作这样的见解实在是太愚迷了。

  这一首偈语就是说,佛不在他方国土,就是自己的“心”,所谓“即心即佛,见性成佛”。有一首诗偈说:“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自己的自性佛,自不必熙熙攘攘的心外求法,自能做一个“自在”的清闲人,正如白云一任清风飘送,到处随缘安住。

  说到“见性”,二乘的声闻人见到自己的本性,如同晚上看月亮;如果是大乘的菩萨见到自己的本性,则如白天见太阳。有一首诗说:“方稽沩山水牯牛,吾人尽是一绳头。洛阳芳草春风岸,高卧和鸣得自由。”

  如果你知道自己“自心是佛”“自性是佛”,即使如沩山禅师发愿做一头“老牯牛”,那也是与佛无二;即使与树木花草为伍,那也是逍遥自在。所以,大地山河,只要你的心里能够“悟”,到处都是自己的世界。

  六祖大师的“顿教”禅法,从这一首“自性真佛偈”可以看出,主要就是教我们不要忘失自己,教我们要自己肯定自己,谁是佛?原来不是别人,只要你能“直下承担”,我们的本性就是佛!

  纽舒龙德是藏传佛教近代最伟大的禅师之一,曾经亲近他的老师贝珠仁波切达十八年之久。那段时间,他们两人几乎形影不离。纽舒龙德研究和修行极为努力,业障净除,功德累积,他已经准备认证心性了,却还没有得到最后的法。有一天晚上,贝珠仁波切终于要传法给他。当时他们住在佐钦寺上方,高山的闭关房。夜色很美,繁星点点交相辉映。万籁俱寂,偶尔从山脚下的佛寺传来狗吠声,划破天际。

  贝珠仁波切仰卧在地上正在修大圆满法。他把纽舒龙德叫来:你说过你不懂心要吗?

  纽舒龙德从声音中猜测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期望的点点头。实际上没有什么好知道的,贝珠仁波切淡淡地说,又加了一句:我的孩子,过来躺在这里。纽舒龙德挨着他躺了下来。于是,贝珠仁波切问他:你看到天上的星星吗?看到。你听到佐钦寺的狗叫声吗?听到。你听到我正在对你讲什么吗?听到。好极了,大圆满就是这样,如此而已。

  纽舒龙德告诉我们当时发生的事:就在那一刹那,我心里笃定地开悟了。我已经从它是和它不是的枷锁解脱出来。我体悟到本初的智慧,空性和本有觉察力的纯然统一。我被他的加持引到这个体悟来,正如伟大的印度上师撒惹哈所说:

  上师的话已经进入他的心里,他看到真理如观手掌中的宝珠。

  在那个当下,一切都各得其所;纽舒龙德多年来的学习、净化和修行终于瓜熟蒂落。他证得了心性。贝珠仁波切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特殊、神秘或不可思议;事实上,这些话再平常不过了。但话语之外,传达了别的东西。他所透露的正是万事万物的圆满本性,也是大圆满法的真义。当下他就透过自己证悟的力量和加持,引领纽舒龙德直接进入实相境界中。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六祖说完此偈,告诉大众说:“你们要好好安住,我灭度以后,不可和世俗人一样地悲伤涕泣,接受人吊祭慰问时,若穿著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来的正法。只要能识得自己本心,就能见自心本性原来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因为,恐怕你们心里迷惑,不能领会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嘱咐你们,使你们能得见自性。我灭度以后,依我所说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时一样。如果违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间,对你们也是没有什么益处。”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静止不动不修善,悠闲自在不造恶,断绝见闻心安静,心无拘束无所著。

  就是不用忙活着去折腾,妄起分别,不用忙活善恶的分别见。把你的心收摄回来,安心在自性上。道法自然,任运天然,行云流水,饥来吃饭困来眠。该来的来,该去的去。

  就这样,保持觉醒,受用这生命中的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祥。似动而静,润物无声,处处禅定;似静而动,不离自性,时时般若。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没有我。情与无情,同具正觉。在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这份寂静的庄严。没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荣誉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隐藏,无须造作和取舍。启用时,天地日月光明显赫;安息时,万物山河归于寂灭。虚空而万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动而生机盎然。

  我曾经问一个弟子:你是不是佛性之显现?

  弟子:是!

  我问:你如何做才能成为“佛性之显现”?

  弟子愣了半天,说: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显现”!

  我问:你做了什么就不是“佛性之显现”了呢?

  弟子:无论我如何做,我都是“佛性之显现”!

  开悟是觉识,不是改变现象。当你所需要的安全感,不再借助外在的名闻利养时,焦虑和恐惧会自然消失;证悟是觉受,不是玩弄神通。当你所需要的喜悦感,可以完全从内在自给自足时,你就获得解脱和幸福。

  须知: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这就是“根道果”之法。明了了起点的人,必能安住于终点,也自然知道当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轮回的苦难。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六祖说完了偈语,端坐到三更时分,忽然告诉弟子说:“我去了。”剎那间示寂了。当时异香充满室内,天空白虹连属地面,树木也变成了白色,飞禽走兽都发出了哀鸣。十一月,广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僚以及门下的出家、在家弟子,争相要迎请六祖的真身去供养,无法决定该往何处。于是,就焚香祷告说:“香烟所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师的归宿。”当时香烟一直飘向曹溪。十一月十三日,众人把六祖坐化的神龛,以及五祖传下的衣钵,都由新州国恩寺迁回曹溪宝林寺供奉。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六祖的肉身出龛,弟子方辩用香泥涂上六祖的真身。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这时弟子们忆起六祖曾经说过“取头”的预记,于是先用铁片和漆布围护六祖的颈部,然后送入塔内供奉。六祖真身入塔时,塔内忽然出现一道白光,直冲天上,经过了三天以后才消散。韶州刺史把六祖的事迹报告给朝廷,皇上就敕令立碑纪念六祖的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惠能大师世寿七十六岁,二十四岁时受五祖传衣,三十九岁时披剃受戒,说法利生共有三十七年。得法嗣法的有四十三人,其他悟道超凡的就不知其数了。达摩祖师所传以为凭信的祖衣,唐中宗御赐的磨衲宝钵,以及方辩所塑的六祖法相,连同大师所用的道具等,永远作为宝林寺的镇寺之宝。流传《法宝坛经》,用以显扬顿教禅门的宗旨,兴隆三宝,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这样,我们大家把这部《六祖法宝坛经》就基本学完了。我们大家所学,就目前来看,还只是一些概念性的,还需要去切实体悟观修,以期尽快让我们回归自性,显发本有的自性宝藏,感受本具的清净光明。

  

  好,我们共修三皈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弟子众等,往昔以来,种种恶行,无量无边;贪心瞋恨,愚痴无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作乱,顶撞父母,不敬师长,不教子女;不信因果,毁谤三宝,种种恶业,累积如山。今在佛前,至诚忏悔。

  

  弟子众等,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弟子众等,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弟子众等,尽未来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南无伽蓝圣众菩萨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