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P3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是你的本分事?请试说一句看看,我为你印证。”

  智闲禅师茫然不知应对,沉思了一会儿才说:“请禅师替我解说!”

  沩山禅师道:“我说,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香严智闲于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语录经卷搬出来,左翻右翻,竟然没有一句合乎应对的话。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因此便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这辈子不研究义学了,从今以后好好做个粥饭僧,免得浪费心神!”

  香严禅师于是辞别沩山禅师,到南阳慧忠国师昔日住过的地方禁足潜修。有一天,在除草的时候,无意中抛掷一块瓦砾,击中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叩”,因而豁然大悟!所以,他就说了一首偈语: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悟道的偈语一说,传到沩山禅师那里,沩山禅师还不放心,就派另外的一个弟子仰山禅师,来考试智闲禅师。他说:“我听说师弟你悟道了,不过有时候光从字面上去知解是不算的,你如何从心地法门体悟自性,请道一句。”

  智闲禅师就说:“过去穷,我还有立锥之地;现在穷,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

  仰山禅师把这个话回去禀告沩山禅师,沩山禅师一听,说:“啊!他是真的悟道了!”

  禅,是一个机缘,是累积多少年的修行,到了那么一刻,众缘具备才能开悟。

  南宋的时候,有一位张九成,听到蛙声一叫,开悟了。于是,写下一首诗偈:“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听到蛙叫,可以开悟;看到花开,可以开悟;看到花落,也能开悟。六祖惠能大师听到《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大彻大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崇奉佛教,尝以居士而嗣黄龙祖心之法的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一次参访晦堂祖心禅师,闻到花香,开悟了。晦堂禅师就问他:“你有闻到香味吗?”

  “好香喔!”

  禅师说:“我何尝隐瞒你什么吗?”

  意思是说:“你看,这么好的禅、道,不都给你了吗?”其实,这不是晦堂禅师给黄山谷的,是黄山谷自己的机缘成熟了,因此他悟道了。

  唐朝招贤会通禅师尝跟随鸟窠禅师学道,一学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来,鸟窠禅师没有跟他讲过一句佛法,也没有说过一个道理。会通侍者终于忍耐不住,就向鸟窠禅师告假,要到他方参学。鸟窠禅师一看,这个徒弟跟随我十六年,忽然要走了,就问:“你要到哪里去啊?”

  侍者说:“我要到诸方去参学。”

  鸟窠道林禅师就说了:“佛法何必到别处去学呢?我这里也有一些啊!”说完之后,立刻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他说:“你看,这不就是佛法吗?”

  会通侍者当下廓然大悟。所以,后来人们就叫他布毛侍者。

  布毛侍者因一根布毛而觉悟,我们现在别说一根布毛不能觉悟,就是拿一件毛毯给你看,你也不见得能觉悟。布毛侍者他是经过十六年的功夫,到了那么一刻,才悟道的。又如佛陀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成正觉,开悟成道。我们现在即使天天看天上的星星、月亮,甚至天天看太阳,也不能开悟。因为,佛陀是经过多少的苦行、多少的修持,慢慢的累积,到了那么一刻,因缘成熟,一下就悟道了。

  近代的太虚大师,他曾在普陀山闭关。某夜,闻前寺开大静钟声而进入禅定,直到隔天清晨听到钟声才出定,但他以为还是昨天晚上的开大静。太虚大师经过了这次悟道的体验,从此真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所谓“见性成佛”,这是每个人的自家事,靠别人帮忙是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本具,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痴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

  善知识!大家一起随我念道:“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愚迷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骄诳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骄诳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以前所造作一切恶业以及嫉妒等罪,现在完全以至诚的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善知识!以上所宣说的就叫作无相忏悔。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是由我们的妄心所造,既是妄心所造,只要妄心一息,则罪业如霜露,日照即散;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种观照“实相无相”,觉悟“罪性本空”的忏悔法门,称为“无生门忏悔”,也就是六祖所讲的“无相忏悔”。

  在《大般涅槃经》第十九与二十卷中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也是以此因缘,佛为韦提希夫人讲说《观无量寿佛经》,开显净业三福和十六观法。阿阇世自立为王之后不久,心生后悔懊恼,全身发热,由发热而全身生疮,臭秽不可闻。自认此身已受到害父的花报,地狱的果报也将不远了。他的母后韦提希,用种种药为他治疗,疮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他告诉母后说:“这疮病是从心理产生的,不是四大之身病,凡夫众生想治好它,那是不可能的。”

  阿阇世的六位大臣,也都前来慰问:“大王,您为何那么忧愁?那么憔悴?脸色又那么不愉快?是身体痛苦呢?还是心理痛苦?”

  阿阇世王回答说:“我现在的身心怎能不痛苦呢?我的父王是无辜的,我却将他杀害。我曾经从有智慧的人那里,听闻到这样的话:世上有五种人,不能脱离地狱罪报,就是造了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我造了五逆罪之一的杀父,我现在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罪,如何叫我身心能不痛苦呢?又没有良医能够医治我身心的痛苦。”

  这六位大臣各是当时印度有名的学者,也就是佛教所称的六师外道的弟子。于是,他们六人就各各地介绍自己的老师,能为大王解除身心的痛苦,并对自己老师的学说略加说明;同时,劝说阿阇世要皈依他们的老师。王回答:“如果有人能够确实地除灭我的罪,我会皈依。”

  最后,印度当时有名的医生耆婆,前往拜见阿阇世王。耆婆是佛教徒,他向阿阇世王介绍了佛陀所说,忏悔能灭罪的道理。

  “善哉善哉,王虽作罪,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且有惭愧。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亦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耆婆并为阿阇世王大概介绍了佛陀的身世、学说,然后劝阿阇世王往见佛陀,唯有佛陀能究竟的解除他身心痛苦,和使他不堕入地狱。但阿阇世王却自惭形秽,又是极恶之人,怕去了佛陀也不愿接见、开示,因此不愿去。后来,经过其父频婆娑罗显灵出声告以:佛陀将入灭,若不速去,就将见不到佛了,除佛能相救,使他不堕地狱之外,再也无人能救他。阿阇世王受到其父的警策之后,才决定往见佛陀。

  于是,佛陀为阿阇世详细地解说灭罪的理观。先告诉阿阇世王,要先观身,对身体作二十种观想,能够如此观想,就不乐生死;不乐生死,就能得到正观。然后,再次第的观心——了解妄念的生相、住相、灭相……如此,就不会再作恶。阿阇世听了之后,就陈述他的心得:从小以来就是未曾对身体作二十种的观想,才会造恶,由于造恶才会害怕死后堕入三恶道。但是,自己已经造了重恶,杀害了父母,现在再对身体作二十种观想,已经没有用了。

  “佛告大王:“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佛言:“大王,善哉善哉,诸佛世尊说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

  “大王,如汝所言,父王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然)于十二入、十八界中,何者是父?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阴)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

  “大王,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可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别应无罪。

  “大…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