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P2

  ..续本文上一页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能够受持戒法,自然人格芬芳,道德远播,被人尊敬。因此,戒香胜于花香。

  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恶境相的时候,自心不会散乱,这就叫作定香。

  定就是要我们自己有原则、有立场、有主张,不轻易受世间的五欲尘劳所左右。受了定香的人,至少应做到:一、不为境转:就是不能任由境界所转。二、不为物动:就是不被世间的财富、金钱所动摇。三、不为情惑:就是不被男女的美色、情感所诱惑。四、不为势吓:就是不惧威武,不受势力胁迫。自己有定,就能知所进止;自己有定,就能随遇而安,这就是定香。

  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心没有障碍,时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恶业,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长上,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这就叫作慧香。

  其实,学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为悟,也就是要证悟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佛性,佛性虽然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正如宝矿里即使有再多的黄金、白玉、钻石等财宝,如果不经开采,则永远也不会出土。智能的宝藏不经开发,一样不会现前。所以,要想有智能,就必须有三个次第:一、从听闻佛法而能获得智能;二、从思考研究而能获得智能;三、从修行实践而能获得智能。这就是慧香。

  第四是解脱香,就是心不攀缘外境,不去思量分别善恶,身心自在,无所挂碍,这就叫作解脱香。

  世间上的人,往往受到名闻利养、人情世故、亲情眷属、男女情爱、人我是非、我执邪见等束缚,而不能自由解脱。佛法最主要的,就是要我们从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解脱,才能自在。

  过去禅宗四祖道信初参僧璨大师时,他说:“愿和尚慈悲,开示我解脱法门!”

  僧璨大师反问:“谁缚住你了?”

  是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束缚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束缚还须自己解脱。我们能心无所缘,自觉无碍,这就是解脱香。

  第五是解脱知见香,就是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死守空寂,而应多方参学,听经闻法,以认识自心,通达佛法义理;待人要谦虚和善,不妄自分别人我,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这就叫作解脱知见香。

  解脱知见香就是要我们在解脱的认知上、知见上、观念上,也就是从思想的本体里,能够不执空、不守寂、不攀缘、不分别、无人我对待,自然而然地不为世间左右,那就是有了解脱知见香,也就是所谓实践真理。

  永嘉大师说:“不除妄想不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佛教里,自性、佛身、法身、佛性、真如等,都是指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法身。

  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手上拿了一颗随色摩尼宝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宝珠是什么颜色?”四方天王看后,各随所见,分别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宝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宝珠是什么颜色?”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没有东西,哪有什么摩尼宝珠呢?”佛陀真实地告诉四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这是说明我们的自性就像一颗摩尼宝珠,每个人来看,所看到的颜色都不同。其实,这个宝珠的颜色只有一种,是个人的境界不同,而有种种的分别。好像我们的法性,本来是一个,可是由于我们迷惑了,不能认识我们的自性法身,而在自性法身之外,做了很多分别。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来熏修自心,千万不能离心而向外寻求。现在我再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灭除三世罪业,使身口意三业得到究竟清净。

  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

  一、戒,谓如来身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

  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

  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

  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

  如果以我们的本体,那个如如不动的佛性作为参照物,这一切都是幻相假相。如果你在幻相中以幻相作为参照物,它是实有的。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吧?就比如说你坐在车上,你以树为参照物,车在前进;如果你坐在车里面,以你眼前的人作为参照物,你感觉车也没有动,眼前的人也没有动。参照物也就是我们的关注点。如果一个修行人,时刻把关注点放在自性上,就能看破假相,放下幻相,离开悟成佛就不远了。如果你把心完全扎根在假相上,迷恋幻相,认贼作父,以假乱真,开悟成佛就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你现在此时在假相中,你再以假相为参照物,两个都是假的,你就无法判断真假,也就以假为真,错起执著。所以,祖师教我们要回到自性中去,以自性来评判衡量这一切时,一切都是无常的、幻化的,就会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说到空性和假相问题,初学者难以理解。就像你的梦,没有醒的时候梦中现象是存在的,完完全全是有的,醒了你却发现梦中人事物都空了。所以,佛陀说真空假有,或者真空妙有,就是它虽空而不是没有的空,虽有而不是真有,这才是世界的真实形态。我们现在就在假有中生活,假有中纠结,如果我们遇到假有的生灭问题,你要时刻了知有个真的不生灭的本体在那里,你就不执著了。你忘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时,就会被假相卡住,就看不清假相的构造,就陷入执著纠结。这就是以自性为参照物。

  我们真正的修行人要以空性如来藏为参照物,而不要追逐假相。以假作假的参照就难以体悟诸佛境界。在执迷幻相时,烦恼就是真烦恼,苦就是真苦,病就是真病,难受就是真难受,没有解脱的因缘。所以,要想到自性,一定要找到我们有一个如如不动的自性、本来面目。

  六祖讲到了“五分法身香”,要从自性中去熏修,要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究,不要向外面去找,向外面去找不到的。所以,这里又为大众传授无相忏悔,无相忏悔能够灭三世罪,令三业清净。三业是身语意,身体的造作,语言的造作和思想的造作,称作三业。我们现在的三业是假相上的贪著、烦恼,要找到自性三业,它本自清净。

  唐朝的裴休宰相,有一天请黄檗禅师到他家里去为佛像开光,黄檗禅师就对他说:“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开光呢?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开光呢?”

  有一位瑞岩禅师,他每天早上起来,总要先叫自己:“主人公!主人公!”然后自己回答:“有!有!”然后说:“你要醒一醒!你不要给人欺瞒!”自己又再答:“我要醒一醒!我不给人欺瞒!”所以,有一首诗偈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心外求法,哪里能求到自己的根本呢?

  白云守端禅师在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久久不能开悟,杨岐禅师很是挂念,想方便开导。有一天,杨岐方会禅师问守端禅师:“喂!你过去拜师父学道,你的师父是谁?”

  “我的师父是柴陵郁禅师。”

  “柴陵郁和尚是开悟的禅师,你知道他怎么样开悟的吗?”

  “我的老师有一次过桥的时候,跌了一跤,就觉悟了。”

  “跌一跤,怎么觉悟呢?你怎么证明他觉悟的呢?”

  “他跌了一跤以后,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禅师听了之后,便发出呵呵的怪笑声走了。守端禅师却因方会老师的一笑,辗转反侧,整夜失眠。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到法堂请示方会禅师:“老师!为什么您一听我说柴陵郁禅师的诗偈便发笑不已?我有说错了什么吗?”

  杨岐禅师道:“你这个家伙!真没出息!你看我们寺院前面的广场上,经常有走江湖的在那里变把戏,弄个猴子在那里跳来跳去的,他们卖力表演,无非是为了博得观众哈哈一笑。你这么没有用,我跟你一笑,你竟然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得你比玩猴把戏的人都不如,你还能参禅悟道吗?”

  白云守端禅师一听,若有所悟地愣在那里。老师又说:“不必想,不必分别,懂就懂了,悟就悟了。”

  于是,老成守道的白云守端禅师,经过老师这样的方便权巧,一笑也能把他笑开悟了。

  梦窗禅师因为在梦中梦见自己踢中了砖瓦,因此开悟了。他也有一首诗说:“多年绝地灭晴天,听得重重碍影物,一一眼中踢砖瓦,等闲踢中虚空物。”

  此外,佛光禅师听到打板的声音,他开悟了。中峰明本禅师看到清泉流水潺潺流动,他也开悟了。玄沙师备禅师走路,经过一个山沟,一个不小心,踢中了一个石块,打到了自己的脚背,“喔!好痛啊!”他这一痛,痛得开悟了。所以,过去很多的禅师,听到打板的声音,开悟了;饭碗跌破地上,开悟了;一听钟声,开悟了;一听鼓声,开悟了。但是,今天我们不要说听到钟声、鼓声、板声,我们不能开悟,就是打雷,我们也不能开悟。过去有一位天然禅师,他就是听到打雷开悟的。

  有位香严智闲禅师,在沩山禅师处参学,久久不开悟。沩山禅师一见智闲禅师就说:“听说你在先师百丈处,闻一知十,闻十知百,聪明伶俐,很了不起。不过,我现在有一个问题问你:未出娘胎前,…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