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我得解决了这件事才不烦恼,而这个世界的事是永远解决不完的。你仔细想一想,你小时候作业这么多,你想我要是长大了就行了,考上大学就行了,考上大学了还是烦恼;我找上工作就行了,找上工作还是烦恼;我买上房子就行了,买上房子还是烦恼;我结了婚就行了,结了婚还是烦恼,打得不可开交;等我有自己的事业了,就不烦恼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就不烦恼吗?还是烦恼。你不断改变你的环境,你身边的人也在变,事也在变,你的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也在变,你的资产在变,年龄在变,你发现烦恼根本没变。烦恼还是那个烦恼,小时候怕老师检查作业的烦恼和现在怕税务局来查账的烦恼根本没有区别。烦恼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穿了个马甲,还是那个烦恼。所以说,要想解决烦恼,你在外面的世界是搞不定的,唯有从自己内心中,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这时候,他外面爱谁是谁,你都是自在的。天无绝人之路,没有过不去的事,你心量广大,都好好好是是是,怎么都行,所以心地就自在洒脱,就从烦恼堆里跳出来。你这么折腾外面的事,根本就折腾不完。所以,一定要拿出时间来调和调和自己的心性,让它变得平和,保持住平和,就没有事情能够触动了你。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说:譬如,有人担心脚被荆棘刺伤,而想以牛皮铺满大地,以免行走时的忧患。
智者问他:你找牛皮的目的是什么?
他说:避免脚被刺伤。
智者教导他:不必如此,只需将一块牛皮垫在鞋底,就能永远不受伤,何需用这么多牛皮铺满大地?
仔细观察你的内心,使你产生烦恼的,其实不是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是你对这件事或者这个人的看法,也就是你所执著的某种知见。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是我们自心的映现,芸芸众生,都是自我念头的信息反射:心不净则国土不净,心不安则天下不安。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里发现这些看似不如法的事,我们正好“借事修行,借人修心,返观内照,扫尘除垢”。
同样,凡夫处处结怨,手持刀剑想杀尽遍满大地的怨家。菩萨见后深生悲悯,便告诉他:只要以安忍为革履防护你的心,何需持刀杀尽所有怨敌?这就是安忍波罗蜜。
对于安忍波罗蜜,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曾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陀当时在印度传播佛法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在有为法上建立一套独立的体系,而是接纳了婆罗门的很多工具来用。就像我们说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婆罗门教的,佛陀在传播教法中,借用了当时的现成工具,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佛法。如果他要在中国传法的话,完全可能会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来说佛法,这是佛陀的慈悲智慧。如果他完全重新建立,一是普及很难;再就会起对抗。他借用现成有为法的工具,在原基础上升华为佛法的解脱,就容易被接受。
佛教传到西藏,就和苯教适当融合;传到中国,和儒家适当融合。在造像上,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就不一样:藏传佛教的造像千姿百态,有青面獠牙的忿怒相,喜乐相等;在汉地则是很儒雅;在南传佛教,主修二乘,都是以一种苦行僧的、偏瘦一点的状态呈现。这是根据三地本土文化的底蕴不一样,方便示现,应机说法。佛教如上善若水——进到圆杯子里,它就示现圆;进到方杯子里,它就示现方;得寒结冰,遇热蒸腾,入地渗漏,纳川为海。……这就是佛陀教法。
佛陀讲法的时候,有人问:“我是一个养牛的人,我也想亲近三宝修行,我应该怎么修行呢?”佛陀说:“你的牛怎么养呢?”这人说:“我养牛,就是为了让它产奶多、繁殖好,我给它喝干净的水;不让它们有恐惧,躲开狼群虎豹对它们的恐吓;定期给它们洗刷皮毛;让它们吃洁净的草。”佛陀说:“佛教的教法也是如此修行:你要远离不善的东西,保持清净的东西;远离产生恐惧和灾难的因缘;要听受善知识的教导。”佛陀说:“佛教的修行,和你放牛是一样的。你放好你的牛,把放牛的办法用到求解脱上,你就解脱了。”
还有人问:“我是个驯马的,我想跟着佛陀学习,我应该怎么做呢?”佛陀说:“你是怎么驯马的呢?”这人说:“我驯马时,遇到有种马呢,我摸摸它的毛发,摸一摸它的毛,马就驯好了;有一种,我拿出鞭子亮一亮,它看到鞭子就老实了,就驯好了;还有一种,我用鞭子抽它两下,不要抽得太狠,仅仅触及它的皮层,它就乖了、听话了;还有一种,我要把鞭子实实在在地抽在它身上,它就变好了;再一种呢,抽在身上不管用,要把它捆起来,打得它骨断筋离,再把它养好,它就听话了,就驯好了。”佛陀说:“我的教法亦复如是。有的众生,我跟他说一说佛陀的教法,他就信受了,就能获得解脱;有的我要给他讲因果、讲地狱,他就能信受;有的要看着他受尽苦难,才可以度……”佛陀说:“我的教法和你的驯马是一样的。你遵循这种方式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遇到一个弹琴的人,也想亲近三宝,佛陀就说:“你怎么教授弟子弹琴呢?”这个人说:“我教授弟子弹琴,首先要把琴调好,不能太紧,太紧一弹容易断;也不能太松,太松弹不出声音。所以,第一我要先把琴弦调好,要不紧不松。”佛陀说:“我的教法亦复如是。修行要不紧不松,保持中道,就能够解脱。”
佛陀对国王、将军、医生、农民,也是如此引导。佛陀从不推翻你现有的工作:“你现在工作不行,跟着我来修行。”佛陀不这样。佛陀都是:你现在干什么工作?好!你现在的工作,你觉得怎么出成绩?好!这个方法用到修行上,就解脱了。
佛陀在印度的传教过程,从不推翻,任运升华。后人因智慧不够,面对八万四千法门,有的无所适从,有的诤论纷纷,其实都是佛陀教我们,立足你现有的职业、现有的生活状态、现有的生活模式,只要保持一颗解脱的心,把你所创造财富、事业、名誉的机缘、方法,用到求解脱上,人人得解脱,人人能成佛。
这就是立足当下。无上瑜伽就是如此,“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不离当下,具足解脱。
瑜伽的概念就是相应:
第一是相应法,与本尊的相应法;
第二是和谐,建立与本尊的和谐,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第三是一致,也叫统一,完全一致。这就是瑜伽的三层基本含义。
我、本尊、天地万物一体不二,同为如来藏之显现。此时此刻的我,置身于清净光明坛城。佛经所描述的菩萨品质、境界、国土皆为我之当下境界。贪瞋痴分别为喜乐、忿怒、寂静本尊之显现。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我们成佛,也是成自性之佛,而自性本来就是佛。所以你要解决的,就是让自己这一世知道你就是佛,你和佛没有区别,这就叫修行。我们此时此刻,不知道自己是佛,当我们修到知道我原来真的就是佛,这个过程有五十二个阶位,五十二个阶段去启信起修。所以,并不是改变眼前的世界,而是改变我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对真理的把握,显发自性智慧。直到有一天,我们知道:原来我真的就和十方诸佛没有区别和差异,这就叫成佛。成佛不是把我们修的耳朵垂又长又大,不是,是修到你自己知道自己是佛了,就叫成佛。所以,其实是从自性、自心上去起修的。
因为,你本身就是诸佛的化身,你周边的一切就是诸佛的坛城,你的语言,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等于是佛的语言。它具有无边的力量,说出的话会成真。过年的时候,老人都是让我们说好话,说过年的话,不许我们说不好的话。这里面是有道理,有内涵的。过去的古圣先贤,也用很多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实相。
其中就有“阿拉丁神灯”的故事。这是个阿拉伯故事,但说的是一个叫阿拉丁的中国小孩。他捡到一个灯,擦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灯神。灯神说:“你的愿望就是对我的命令。”
用这个来比喻什么呢?这个灯比喻为我们的末那识——第七识,第七识把我们的佛性给包起来了,让我们佛性的光芒无法透显。当我们擦拭它的时候,把末那识擦拭的保持平和,佛性的光芒就照射出来。我们说的每一句话,直接跟佛性沟通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佛的幻化力,无边的幻化力。它用这个比喻讲擦拭心性。
佛教说“魔王波旬”,说的是谁呢?就是说我们的第七意识。他代表了“贪、瞋、痴”三种感觉,由于我们的法执造成的“贪、瞋、痴”。而这种“贪、瞋、痴”会左右我们的意识,左右我们的思路,会让我们照着“贪、瞋、痴”的方向去做。但尽管他是起“贪、瞋、痴”的,但是推动他“贪、瞋、痴”能量的,仍然是佛性。
就像放电影,电影胶片就好像我们所说的第七意识,胶片要打到屏幕上产生视觉光影,屏幕就像我们眼前的世界。灯光照在胶片上,胶片上的图案显示到屏幕上,电影就出现了。电影就是我们的外在世界,胶片就是我们的第七意识,而产生光的能量,就是佛性。
因此我们知道,无论胶片怎么运作,出现什么样的图案,把我们的世界搞成什么样的世界,它仍然是本具的光明。只是由于末那识的影响,让我们产生了错觉。现在进入密乘的时候,就是方便为究竟,当下即坛城,当下即解脱。
我们小的时候听到一些鬼故事,一些神话,导致我们晚上睡觉做噩梦。如果一个人晚上梦中有恶人追杀,就会很紧张;梦见恶狗、猛兽、蛇,就会很害怕;有时候梦见鬼会吓得哆嗦,汗流浃背醒过来。……
在密乘中,为了解除我们这种恐惧感,就直指心性告诉我们:你梦中…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