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P7

  ..续本文上一页的阿罗汉是僧宝。

  另外,还有理体三宝,佛宝是指佛的法身,也就是空性品质,万物之源;法宝是报身,是从法身所显现的庄严无比的觉受品质;僧宝是应身,是应化世间万有的显现品质。其实,法身、报身、应身,在理体上是一体的,法、报、应(化)身,叫作自性三宝。意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三宝的功能,不一定出家人才有三宝,或者佛陀才有三宝。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里,都具足有三宝的功德。比方说,我们自性的法身,就是佛宝;我们自性的真理,就是法宝;我们自性的清净,就是僧宝。所谓归依三宝者,其实就是归依自己,因为自己的自性里面就有佛法僧三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一般凡夫不能理解无相归依,所以从早到晚求受形式上的三归依戒;如果说归依佛,佛在哪里呢?如果见不到佛,凭借什么来作为自己归依的对象呢?所以说归依佛反成为虚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善知识!你们要自己去体会观察,不要错用了心意!经文上分明是说自归依佛,并不说归依他佛。不归依自性佛,就没有所归依处。现在既然已经自己觉悟了,你们必须各自归依自性三宝。向内要善调自己的心性,向外要恭敬尊重他人,这就是自归依。

  三宝的功德巍巍,难可具说。根据经典譬喻,佛如良医,善疗众生病;法如药方,能除众生苦;僧如看护,常解众生恼。三宝的重要,譬若阳光、空气、清水,这是人生三件宝,佛法僧则为出世的三宝,都是众生得度的因缘,缺一不可。三宝又如冥冥黑夜里的灯烛,滔滔苦海内的舟航,焰焰火宅中的雨泽,归依三宝,就像为自己的人生建设一座电力公司,成立一家自来水厂,开发一亩肥沃良田。归依三宝能令我们认识自性,开发内心的宝藏。归依三宝的利益,无量无边,不归依,则无缘受用。

  有一个寺院,住持和尚忽然生病了,没有办法和各方问道者讲话,就拜托他的师弟说:“你代替我去论道。”

  师弟说:“师兄啊!你拿我开玩笑,我是一个苦行僧,我哪里会说佛法?哪里能跟人论道呢?”

  师兄说:“也没办法,你就出去讲几句客气话好了。”

  师弟不得已,坐上宝座。论道的人来了,看到一位大和尚,立刻就问:“什么是佛?”

  苦行僧心想:佛的历史我也不懂,佛是觉者,自觉觉了什么?觉他觉了什么?觉满满了什么?我都不能回答,怎么办?不自觉就往东面看看,往西面看看。

  来人说:“好啊,这讲得好啊!”怎么讲得好?什么是佛?东面看看,西面看看,表示法身遍满虚空,充满法界,无处不是佛。于是再问:“什么是法?”

  苦行僧很难回答,又随意向天看看,向地看看。来人说:“好啊!我懂了,我终于懂了!什么是法?就是自他平等,无有高下,平等就是佛法。”

  接著又问:“什么是僧?”

  苦行僧一想:你问这么多,我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就眼睛一闭,不睬你。

  来人一看:啊!回答得高啊!所谓僧者,原来就是庄严仪表、慈悲心肠,眼睛一闭,那个样子就是僧啊!于是说道:“你这佛法僧三宝回答得好,我最后再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在家信徒要种福田,要布施,要结缘,什么叫作福田呢?”

  苦行僧一听,心想:唉呀!你的问题这么多,算了,我向你投降了,你不必讲了。就把两只手举起来。

  问道的人更感动了,他说:“原来种福田不是用嘴巴说的,是要用双手去服务、去工作、去实践,这才是福田啊!”

  所以,什么是佛法僧?有时候,讲的人不知道,听的人也不一定能体会,原来,佛法僧当下即是。

  因此,有时候我们为了发掘自己的自性三宝,不得不在形相上有个所谓归依常住三宝、住持三宝。但是,不要忘记,最终还是要归依自己的自性三宝,这才是“无相三归依”。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既然已经归依自性三宝了,现在请各位再专心谛听!我为你们再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使你们都能够见到自性三身,明白地觉悟自己的真如自性。请大都跟随我念:“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清净法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圆满报身佛,就在自己的色身中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色身犹如我们自己的住宅一般,所以不足以归依。刚才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佛,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世间上每个人都具有。只因自己的心性被无明所迷惑,不能见到内在的自性,而总是向外去寻觅三身佛,却看不见自性身中本来就具有的三身佛。你们听我说法,能使你们在自身中见到自性所具有的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自性中出生,并不是从外面可以寻得的。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什么叫作清净法身佛呢?世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无染,一切万法都由自性而生。如果心中思量一切恶事,会产生恶的行为;如果心中思量一切善事,就会产生善的行为。如此所有一切善恶诸法在自性中,就好像天空本来常清,日月本来常明,只因为被浮云遮蔽而形成上明下暗的现象;忽然一阵风来,把浮云吹散,天空自然上下全明,森罗万象都会清楚地显现出来。世人心性,经常浮游不定,就好像那天空的浮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智就像是太阳,慧就像是月亮,智慧常如日月光明朗照,但是如果向外滞着尘境,就会被妄念的浮云遮盖自性,智慧就不得明朗。如果能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真理,自能除去心中的迷执妄念,而内外光明澄彻,在自性中,万法自然一一显现。见性的人也是如此。这就叫清净法身佛。

  我们每个人智慧其实都像日月一样长时挂在空中,但是由于我们被浮云假相所转,就产生了烦恼黑暗。烦恼来源于哪里呢?不是说拥有或者失去让我们烦恼,而是攀比让我们产生的烦恼。我们会对没有的东西假想它的好,有的东西我们就感觉不到它的好。所以,我们就开始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抱怨,对没有的东西却产生向往。其实,静下心来,你就发现所谓的幸福就是一种感觉。要调整感觉,因此你的目标不要放在没有的东西上,你老放在没有的东西上,养成习惯后你就会有了你就不爱,只爱没有的东西,而没有的你又怎么去获得幸福感呢?所以,只爱没有的形成习惯性后,就成了法执,就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就是有的你就不喜欢,你只喜欢没有的。所以,你在生命的过程中不停地奔波,有的你又不喜欢了,接着再为下一个没有的去着急。于是,你这一生就会完全陷在疲于奔命的过程中,当生命结束的时候就会发现还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你只爱没有的东西,有的又不去运用它,享用它,感恩他。这是我们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明了佛性所展现给我们的世界是最美好的,我们要找到它的最美好点就是成佛,就是觉。我们现在没有找到它的幸福点美好点,只找到它的烦恼点,而且我们拿一个没有的目标来评判它,于是就感觉到没有的是美好的,它是不好的。于是,你就曲解它,攻击它,抱怨它。不停地这样的时候,烦恼就在这里产生了,这时你就感觉不到这种美好。

  现在我们闻受了善知识的教导,得到了诸佛的加持,我们静下心来,对没有的东西先放在一边,对有的东西去运用它,享用它,这时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好。就像拨云见日,朗朗清平,所以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我们就了知了原来在我们自性中具足万法,一切现象都是自性显发,这就叫明心见性。见性之人,亦复如是,真正见到自己本性的人,就很解脱很享受,这就是清净法身。当下就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此名清净法身佛。

  经由三宝的加持,我们将了悟一切现象的真实自性就是本然的清净。但为何我们和一切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的缘故。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妄念一点也不真实,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

  因此,闻思修的作用是让我们觉知每件事的本然清净。藉由本尊阿弥陀佛身的加持,我们将领悟整个宇宙就是本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藉由阿弥陀佛语的加持,我们将领悟宇宙中的一切音声,水声、火声、风声、野兽吼叫声、人声等,都是六字圣号的回声;藉由阿弥陀佛意的加持,我们将体悟一切念头都是觉性的展现;藉由阿弥陀佛身、语、意的共同加持,我们将了悟在实相中,身、语、意不是三个分别的存在,而是阿弥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

  我、阿弥陀佛,及天地万物所示现的各种形相,不管是在报身或化身的层次,皆是从法身的基础而产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