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优点,你就找到幸福;找到自己的缺点,你就获得了解脱。宽容别人,快乐自己;嗔恨别人,折磨自己;随喜别人,利益自己;嫉妒别人,堕落自己;帮助别人,成就自己;障碍别人,耽误自己。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这一切都有道,每个都通向如来藏,通过哪个方面你去修行,都能就路还家,通向如来藏,都通于真理,没有一个妨碍的事情。这个世界无比的和谐,如来藏如此的幻化,因为如来藏具有无比的能量和智慧,所以他的显化一切都是和谐的,根本不妨碍。我们误以为他妨碍,是我们自己的纠结。“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你离了当下去找道,找修行,找成佛,终身不见道。修行,就在当下,就在你的工作中,生活中,你的事业中,你与人的交往中,这就是成佛的道。你离了这个,你跑到山里——我不见人,我当和尚。你不懂这个理,就是当了和尚,在佛门也是个是非人,是非人到哪里都是是非,烦恼的人到哪里都是烦恼,所以不是说跑到山里,跑到庙里。无论在哪里,只要调整好心态,统统都是清净佛国;只要有贪嗔痴,都是五浊恶世。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度一生”,就是如果人四处去找道,不是在当下,不是从自性去找的话,这一辈子就是稀里糊涂的。到临终大年三十现前,临死的时候还在颠倒中,还在无明中,那就悔之晚矣,还是要继续去轮回,不知道轮回到哪里去。真正见了道,你的行为修持八正道,这就是修行的正道。遵循佛陀的言教,这就是正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会没事就观察世间的过错,找世间的茬。当你说别人过错时,恰恰自己的错就在身边;看到哪里不好,恰恰是你的心。你对着镜子说话,你说镜子里这个人真丑,那就是你呀。
有个故事讲到:有个山里人到城里买东西,他看到一面镜子,就问是什么,店主拿镜子给他看,他一看,里面有个彪形大汉,“哟,有个人啊?这个要多少钱?”卖货的说:“两文钱。”他就买下来了,心想:这么便宜,卖货的肯定不知道里面有个人,赶紧往家跑。回家放在桌子上,他妻子问他:“你到城里买的什么?”他说:“你看看吧,买了个便宜货、好东西。”他妻子兴奋地拿起来看,从镜子里看到一个年轻女人,就哭了,跑去找婆婆,“婆婆,那个没良心的,娶小了!”婆婆说:“别哭,别哭,我看看怎么回事。”拿起镜子一看,也破口大骂:“你看你个傻儿子,你娶小就娶小吧,怎么也得娶个年轻的,你看你娶个糟老婆子,比你妈还老!”这个故事就说,大家抱怨也好,羡慕也好,说的都是自己。(众笑)
我们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面镜子,我们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心的映现。佛陀比喻,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就好比走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挂满了镜子。一只小鸟飞进房间,它迷上了镜子中的那只小鸟,看到那只小鸟很美,它爱上那只小鸟,爱得死去活来,它向那只小鸟求爱,但就是不能亲近,它就在迷恋中抑郁而死。一条狗进来了,看到里面有条狗,它就冲着叫,里面也冲着它叫,它又害怕又愤怒,就不停地叫,最后愤怒、恐惧、爆裂而死。一位智者进来,就对着镜子整肃衣冠,校正言行,慢慢他就成为圣人。
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当你看到这个世界不好,你就想:是我哪个地方出问题了?你去调整它,你就成为圣人。你要迷恋这个世界,迷恋这个帅哥、那个美女,你就会迷恋而死,抑郁而终。如果你看哪个人不好,你和他吵,和他拼命,你就会像那条狗,最后爆裂而死。我们要知道,这个世间是我们心性的显化,我们通过它能够反观我们的心,所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我们看到他的非,我们不要去非。去除自己的是非之心,烦恼自然就消失。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憎爱不关心”,就是不挂心的意思,不挂念,不卡在心上。“长伸两脚卧”,比喻很自在的生活,很休闲的生活。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发起度化众生之心,当然很好,但是要有善巧方便。一是对法要理解,还要对生活理解,这样就能把法无碍地用生活的语言表述给他。“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不要让他有怀疑,不要让他有烦恼。我们度化自己家里的人,为什么他对抗不愿意学呢?是因为你的方法不当,是因为你自己对法的理解不够,方便不够,所以他就对抗,产生烦恼。你不要让他有怀疑,不要让他有烦恼,让他很欢喜地接纳,这就是自性现。擅长用自性智慧来广度有情。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这个世间,不要想着离开这个世间去找觉悟,这个世界当下的一切都能令我们觉悟。“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头上是不长角的,你到兔子头上找角是找不到的。这就是说,离开我们当下的这个生活世界去找真理,就好比到兔子头上去找角,找不着。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所谓的出世,就是我们心性的出世。心安于自性为出世,心迷恋假相就是入世。成道之心就是正见,贪恋于世间就是邪见。“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超越了邪和正、真和俗的二元对待法,菩提觉性就豁然现前,“二谛融通三昧印”。这一切,我们不执著而又和谐同在,既不去排斥也不迷恋,而能与你的生命,与你的一切,一起获得解脱和证悟。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此颂,就是这个偈子是顿悟之法,亦名大法船。我们通过这个偈子,就能成就波罗蜜,到达彼岸。“迷闻经累劫”,我们过去迷惑颠倒,累劫都在迷惑中;“悟则刹那间”,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瞬间就可以解脱。所以,这个偈子称作《无相颂》。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两天!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内容太多,时间有限。我本人的修行也实在差,只能鹦鹉学舌,盲人摸象,无法把诸佛密意一一呈现给大家。但我每讲一次,自己都有所提升,你们大家对我的加持我都能够感受得到。像讲一部经,我能感觉到:如果讲上三遍,听的人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就懂了;我讲到五遍十遍的时候,我就真实地摸到门了。因为大众坐在这里众目睽睽,让我尽快地思维整合我过去所学的一切知识,调度显发我本具的性德。我虔诚祈求三宝对我加持,让我所说无误,在整个的过程中,每天六个小时的讲课,我都感沐到三宝和大众的无尽加持!大家众目睽睽,就像聚光,聚到我的身上,让我更快地与自性,与佛陀,与如来藏建立无碍的沟通。所以,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加持!
开悟是觉识,不是改变现象。当你所需要的安全感,不再借助外在的名闻利养时,焦虑和恐惧会自然消失;证悟是觉受,不是玩弄神通。当你所需要的喜悦感,可以完全从内在自给自足时,你就获得解脱和幸福。《楞严经》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禅宗祖师也讲“悟后方为真正起修”。过去祖师悟道后,或者诵经念佛,或者建寺领众,或者慈善护生,或者修桥铺路,或者闭关阅藏,都须依托一个载体,继续修行,实证三身,圆满菩提。悟前所修,皆为加行;悟后方知,下手之处。自此在心地上用功,星火燎原,把悟境打成一片。
给大家布置今后的修学作业,每人每天要保证一万声“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可以定课念,也可以散念;可以计数,也可以算时间;白天念也行,睡梦中念也可。
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护法菩萨!
谢谢大家!
(感谢“清净音闻”笔录小组的辛苦努力,根据录音,录成文字)
《大乘攻略:初学 十四、必修经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