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静的心态,大祥和的无分别的状态。兀兀不修善,就是让我法二执不要有修善的概念。腾腾不造恶,善恶不要分别,要平息、平和。寂寂断见闻,对眼前的一切,断掉错误的信息接纳。荡荡心无著,让自己的心胸坦坦荡荡,不要卡在一个点上,要以天下为心,这个境界就出来了。对我法二执的平息,平息之后如来藏的能量直接显发在前“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上,于是我们就能体征和享用到佛性的天地自然,放光动地。
后面有个《无相颂》。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六祖在临终前给大家写了个《无相颂》,让大家照着去诵,照着去修,如不照着修,光诵是没有意义的。要照着修持,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只要照着去修持,自然就能够解脱。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偈子。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通,通达。我们过去被卡住了,就是结住了,纠结住了,所以不能畅通。现在让我们的心性通达,“如日处虚空”,就像太阳在空中照亮万物,普摄一切。“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就好比太阳,从云雾中出现照亮整个天地,照破无明。人也是这样,我们了知自性的时候,自性就像太阳出现在空中,自性的能量直接透显在我们的世界,就是“出世破邪宗”。用太阳来比喻我们的自性,当我们了知我们的自性,让自性的力量显发的时候,所有的无明、烦恼、执著、障碍,消失得无影无踪。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法,其实没有顿悟和渐悟之说,但众生的迷和悟有早有晚。这个见性大法,这个无上乘的妙法,如果是钝根的人,反应迟钝的人,确实是不能够明白的,他听不懂的。所以,对无上乘的法不可以随便对人讲。就像我们这次学习报名一样,我们是精挑细选的,首先是对上师具足信心的,其次是有修学基础的,有一定发心和悟性的人才能来听,不是对普通大众讲的。如果对普通大众讲,甚至搞乱了他的生活,他找不到感觉,所以这个见性大法,愚人不可悉。悟性不好的人,不要急于告诉他。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个法,虽然说起来是很多,其实回归到理上就是一个,就是“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在我们所见的一切中,让我们的自性智慧多现前,经常了解我没离开自性,一切是我自性所显化。只要认识到自性,想到自性,不离于自性,这就叫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错误的思想来的时候,烦恼也就跟着来了。当我们了知正法,正的东西来了,烦恼就离开了。“邪正俱不用”,邪和正都不需要去思考的时候,当我们时刻与自性衔接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再有黑暗,所以“清净至无余”,就不是邪和正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完全一元世界的绝待圆融。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我就在自性中,一切不离于自性。这个时候,我们就“清净至无余”,行行事事都是成道,行行事事都是解脱。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觉,就在自性中产生。你给如来藏下订单:我要开悟!你就有开悟的因缘。你想着起心折腾他,从外面折腾个开悟,都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如果我们的心在妄中清净起来,只要我们保持住这种恒心,知道光明的空性如来藏会显发这一切,知道我与自性同在,这时候“但正无三障”。障,就是贪、嗔、痴。你不需要贪,一切都是你自性显现的;你不用嗔恨,一切都是你自己造作的;你也不再无明,因为你了解了自性,你自然就不再有无明,贪嗔痴自然就没有了。
对于初学者断除贪、嗔、痴,可以采用:甘心平凡,以断贪;常行祝福,以断嗔;自我喜悦,以断痴。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间人要是想修道,还没悟道的人想要修道,“一切尽不妨”。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在干什么,你什么年龄,你是什么身份,是老是少,没有关系,“一切尽不妨”。有烦恼的时候,先找自己的原因。找到自己的原因,立刻就解脱;找对方的原因,立刻就纠结。
我们翻到《都市茅棚》294页:解脱就是硬道理。
一个居士向清净哭诉:自己从小关心弟弟,从弟弟的上学、成长、就业、买房,都是自己出钱出力帮忙安排的。可几个月前,由于一点小事,弟弟竟然声称要与自己断绝姐弟关系,父母也对自己很不满意。弟弟的薄情寡义,父母的偏心误解,自己的委屈不平,搞得自己烦透了,又生气又怨恨,几个月睡不好觉,整个人都瘦了。(当时我在济南讲课,她去找到我,抱怨这个事。我们看295页,中间的故事就不讲了。)
清净说:你提供的数据资料不全,我也不好评价孰是孰非。但是有一点,在这件事上,你一定是有责任的。你要想打开心结,破除烦恼,唯有找别人的优点,认清自己的不是。除此外,别无方法。
居士不愿意:我没有错,都是他们不对。我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什么事都要讲一个理。
清净说:他们是你的亲生父母和弟弟,父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是他们的心头肉;弟弟从小拽着你的衣襟,跟着你长大,身上流着和你相同的血。你和他们怎么讲理呢?一家人骨肉相牵,血脉相连,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是理,是伦理,不是法理。对错是俗理,烦恼之根;解脱是真理,快乐之源。如果非要论个理,能让你安心入眠的就是硬道理。(如果我们和家人起矛盾了,你抱怨家人如何如何不好,越找他的坏,你就越麻烦。你说总要讲个对错吧?除非你去法院打官司,法院里讲法理,但这是世俗的东西。你要超越世俗,尤其是一家人、亲戚、夫妻,没有道理可讲,要讲伦理,而不要讲道理,讲法理。如果讲法理,伦理就被打乱,就要烦恼了。所以,一家人非要论个理,能让你安心入眠的就是硬道理。你想着家人的不好,你气得睡不着觉,你讲个理也是睡不着觉。你超越了这个,你疼他们,认自己的不是,你就睡个安稳觉。)
居士沉思了片刻,说:我想明白了,我过去对弟弟的事大包大揽,他们习惯了。这次,突然有事没有帮忙,他们就受不了了,责任确实在我。
清净说:很好,就是这么思维。还可以深度反省,如:当初帮忙,有没有炫耀自己在外混得很好的私心?其实这种显摆,是不是你自己需要的?帮忙时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因果大义?帮忙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良的手段?符合不符合因果律?帮忙太多,是否造成弟弟的依赖,影响弟弟的自理能力?这次不帮,是不是嫉妒弟弟过得比自己好?是不是嫌弃弟弟为家里出力太少?(对晚辈的帮助,以培养他自立为主,你全部大包大揽,就像宠物,怕他跑了。现在很多老人,对孩子真的是这样。现在孩子少,姥姥也疼,奶奶也疼,谁都希望孩子对自己亲点,都抢着给他买东西,百依百顺。现在孩子少了,都争抢孩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是真疼他呢?还是想占有他呢?我们都要反省的。我们在教育晚辈上,是否在教育他自立能力?你剥夺了他的自立能力,你出钱出力,你还害人的。我们要反思这一点。)
居士说:师父,我不烦恼了。(因为,当找到自己的原因时,就不烦恼了;当认为是人家的错,就烦恼很重。)
清净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却可以改变心情。当心情改变了,世界也就变了。同样一件事,观察对方的缺点和错误越多,自己越生气;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越多,越容易解脱。因为,原谅别人不容易,原谅自己却很简单。
如果夫妻间吵架,你不对!你不对!就打得不可开交。如果这个说,是我不对,那个说,是我不对。夫妻间就越来越好。所以,贤人是争过,庸人是争理。夫妻间,丈夫进厨房,不小心打了一只碗。如果老婆说:你怎么搞的?你不长眼?丈夫会说:谁让你放这的?你放这里能行吗?打起来了,是不是?一只碗值多少钱?两人一吵,说不定动手打起来,打出仇来,离婚,不可开交。如果老婆说:没事没事,都怪我,刚才没来得及洗,先放在那里。吓着你了吗?你没受伤吧?我打扫打扫。丈夫就说:是我不小心,我没看到,我打扫就行。……互相认错,就越来越亲;互相抢理,就越来越纠结。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夫妻间是这样,同行间、同事之间,都是这样。你要埋怨:是你错你错,说你还不听!就起矛盾。他不敢当面顶撞,他也在心里恨你。你说:哎呀,这个事是我没给你交代清楚。那个说:是我的责任,你说了,我没注意到。这样就越来越融洽,是不是?所以,贤人是争过,庸人是争理。抢着争功劳,就打架;抢着争过,就和谐。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无论哪里,我们先反省自己:是我不好,所以这个事才这样的。先检点自己,反思自己。养成习惯了之后,法执就没有攻击性;没有攻击性,就没有烦恼。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你一恨别人,修行的那种平和就消失了。
无论是夫妻,还是家人、同事、朋友,只要找到对方的…
《大乘攻略:初学 十四、必修经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