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靜的心態,大祥和的無分別的狀態。兀兀不修善,就是讓我法二執不要有修善的概念。騰騰不造惡,善惡不要分別,要平息、平和。寂寂斷見聞,對眼前的一切,斷掉錯誤的信息接納。蕩蕩心無著,讓自己的心胸坦坦蕩蕩,不要卡在一個點上,要以天下爲心,這個境界就出來了。對我法二執的平息,平息之後如來藏的能量直接顯發在前“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上,于是我們就能體征和享用到佛性的天地自然,放光動地。
後面有個《無相頌》。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六祖在臨終前給大家寫了個《無相頌》,讓大家照著去誦,照著去修,如不照著修,光誦是沒有意義的。要照著修持,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只要照著去修持,自然就能夠解脫。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偈子。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通,通達。我們過去被卡住了,就是結住了,糾結住了,所以不能暢通。現在讓我們的心性通達,“如日處虛空”,就像太陽在空中照亮萬物,普攝一切。“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就好比太陽,從雲霧中出現照亮整個天地,照破無明。人也是這樣,我們了知自性的時候,自性就像太陽出現在空中,自性的能量直接透顯在我們的世界,就是“出世破邪宗”。用太陽來比喻我們的自性,當我們了知我們的自性,讓自性的力量顯發的時候,所有的無明、煩惱、執著、障礙,消失得無影無蹤。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法,其實沒有頓悟和漸悟之說,但衆生的迷和悟有早有晚。這個見性大法,這個無上乘的妙法,如果是鈍根的人,反應遲鈍的人,確實是不能夠明白的,他聽不懂的。所以,對無上乘的法不可以隨便對人講。就像我們這次學習報名一樣,我們是精挑細選的,首先是對上師具足信心的,其次是有修學基礎的,有一定發心和悟性的人才能來聽,不是對普通大衆講的。如果對普通大衆講,甚至搞亂了他的生活,他找不到感覺,所以這個見性大法,愚人不可悉。悟性不好的人,不要急于告訴他。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這個法,雖然說起來是很多,其實回歸到理上就是一個,就是“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在我們所見的一切中,讓我們的自性智慧多現前,經常了解我沒離開自性,一切是我自性所顯化。只要認識到自性,想到自性,不離于自性,這就叫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錯誤的思想來的時候,煩惱也就跟著來了。當我們了知正法,正的東西來了,煩惱就離開了。“邪正俱不用”,邪和正都不需要去思考的時候,當我們時刻與自性銜接在一起的時候,就不再有黑暗,所以“清淨至無余”,就不是邪和正的二元對立關系,是完全一元世界的絕待圓融。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我就在自性中,一切不離于自性。這個時候,我們就“清淨至無余”,行行事事都是成道,行行事事都是解脫。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叁障。覺,就在自性中産生。你給如來藏下訂單:我要開悟!你就有開悟的因緣。你想著起心折騰他,從外面折騰個開悟,都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叁障。”如果我們的心在妄中清淨起來,只要我們保持住這種恒心,知道光明的空性如來藏會顯發這一切,知道我與自性同在,這時候“但正無叁障”。障,就是貪、嗔、癡。你不需要貪,一切都是你自性顯現的;你不用嗔恨,一切都是你自己造作的;你也不再無明,因爲你了解了自性,你自然就不再有無明,貪嗔癡自然就沒有了。
對于初學者斷除貪、嗔、癡,可以采用:甘心平凡,以斷貪;常行祝福,以斷嗔;自我喜悅,以斷癡。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世間人要是想修道,還沒悟道的人想要修道,“一切盡不妨”。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你在幹什麼,你什麼年齡,你是什麼身份,是老是少,沒有關系,“一切盡不妨”。有煩惱的時候,先找自己的原因。找到自己的原因,立刻就解脫;找對方的原因,立刻就糾結。
我們翻到《都市茅棚》294頁:解脫就是硬道理。
一個居士向清淨哭訴:自己從小關心弟弟,從弟弟的上學、成長、就業、買房,都是自己出錢出力幫忙安排的。可幾個月前,由于一點小事,弟弟竟然聲稱要與自己斷絕姐弟關系,父母也對自己很不滿意。弟弟的薄情寡義,父母的偏心誤解,自己的委屈不平,搞得自己煩透了,又生氣又怨恨,幾個月睡不好覺,整個人都瘦了。(當時我在濟南講課,她去找到我,抱怨這個事。我們看295頁,中間的故事就不講了。)
清淨說:你提供的數據資料不全,我也不好評價孰是孰非。但是有一點,在這件事上,你一定是有責任的。你要想打開心結,破除煩惱,唯有找別人的優點,認清自己的不是。除此外,別無方法。
居士不願意:我沒有錯,都是他們不對。我爲他們付出了那麼多,什麼事都要講一個理。
清淨說:他們是你的親生父母和弟弟,父母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是他們的心頭肉;弟弟從小拽著你的衣襟,跟著你長大,身上流著和你相同的血。你和他們怎麼講理呢?一家人骨肉相牽,血脈相連,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就是理,是倫理,不是法理。對錯是俗理,煩惱之根;解脫是真理,快樂之源。如果非要論個理,能讓你安心入眠的就是硬道理。(如果我們和家人起矛盾了,你抱怨家人如何如何不好,越找他的壞,你就越麻煩。你說總要講個對錯吧?除非你去法院打官司,法院裏講法理,但這是世俗的東西。你要超越世俗,尤其是一家人、親戚、夫妻,沒有道理可講,要講倫理,而不要講道理,講法理。如果講法理,倫理就被打亂,就要煩惱了。所以,一家人非要論個理,能讓你安心入眠的就是硬道理。你想著家人的不好,你氣得睡不著覺,你講個理也是睡不著覺。你超越了這個,你疼他們,認自己的不是,你就睡個安穩覺。)
居士沈思了片刻,說:我想明白了,我過去對弟弟的事大包大攬,他們習慣了。這次,突然有事沒有幫忙,他們就受不了了,責任確實在我。
清淨說:很好,就是這麼思維。還可以深度反省,如:當初幫忙,有沒有炫耀自己在外混得很好的私心?其實這種顯擺,是不是你自己需要的?幫忙時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因果大義?幫忙的過程中,有沒有不良的手段?符合不符合因果律?幫忙太多,是否造成弟弟的依賴,影響弟弟的自理能力?這次不幫,是不是嫉妒弟弟過得比自己好?是不是嫌棄弟弟爲家裏出力太少?(對晚輩的幫助,以培養他自立爲主,你全部大包大攬,就像寵物,怕他跑了。現在很多老人,對孩子真的是這樣。現在孩子少,姥姥也疼,奶奶也疼,誰都希望孩子對自己親點,都搶著給他買東西,百依百順。現在孩子少了,都爭搶孩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是真疼他呢?還是想占有他呢?我們都要反省的。我們在教育晚輩上,是否在教育他自立能力?你剝奪了他的自立能力,你出錢出力,你還害人的。我們要反思這一點。)
居士說:師父,我不煩惱了。(因爲,當找到自己的原因時,就不煩惱了;當認爲是人家的錯,就煩惱很重。)
清淨說: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卻可以改變心情。當心情改變了,世界也就變了。同樣一件事,觀察對方的缺點和錯誤越多,自己越生氣;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越多,越容易解脫。因爲,原諒別人不容易,原諒自己卻很簡單。
如果夫妻間吵架,你不對!你不對!就打得不可開交。如果這個說,是我不對,那個說,是我不對。夫妻間就越來越好。所以,賢人是爭過,庸人是爭理。夫妻間,丈夫進廚房,不小心打了一只碗。如果老婆說:你怎麼搞的?你不長眼?丈夫會說:誰讓你放這的?你放這裏能行嗎?打起來了,是不是?一只碗值多少錢?兩人一吵,說不定動手打起來,打出仇來,離婚,不可開交。如果老婆說:沒事沒事,都怪我,剛才沒來得及洗,先放在那裏。嚇著你了嗎?你沒受傷吧?我打掃打掃。丈夫就說:是我不小心,我沒看到,我打掃就行。……互相認錯,就越來越親;互相搶理,就越來越糾結。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夫妻間是這樣,同行間、同事之間,都是這樣。你要埋怨:是你錯你錯,說你還不聽!就起矛盾。他不敢當面頂撞,他也在心裏恨你。你說:哎呀,這個事是我沒給你交代清楚。那個說:是我的責任,你說了,我沒注意到。這樣就越來越融洽,是不是?所以,賢人是爭過,庸人是爭理。搶著爭功勞,就打架;搶著爭過,就和諧。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無論哪裏,我們先反省自己:是我不好,所以這個事才這樣的。先檢點自己,反思自己。養成習慣了之後,法執就沒有攻擊性;沒有攻擊性,就沒有煩惱。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你一恨別人,修行的那種平和就消失了。
無論是夫妻,還是家人、同事、朋友,只要找到對方的…
《大乘攻略:初學 十四、必修經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