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攻略:初學 十四、必修經典▪P3

  ..續本文上一頁優點,你就找到幸福;找到自己的缺點,你就獲得了解脫。寬容別人,快樂自己;嗔恨別人,折磨自己;隨喜別人,利益自己;嫉妒別人,墮落自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障礙別人,耽誤自己。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這一切都有道,每個都通向如來藏,通過哪個方面你去修行,都能就路還家,通向如來藏,都通于真理,沒有一個妨礙的事情。這個世界無比的和諧,如來藏如此的幻化,因爲如來藏具有無比的能量和智慧,所以他的顯化一切都是和諧的,根本不妨礙。我們誤以爲他妨礙,是我們自己的糾結。“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你離了當下去找道,找修行,找成佛,終身不見道。修行,就在當下,就在你的工作中,生活中,你的事業中,你與人的交往中,這就是成佛的道。你離了這個,你跑到山裏——我不見人,我當和尚。你不懂這個理,就是當了和尚,在佛門也是個是非人,是非人到哪裏都是是非,煩惱的人到哪裏都是煩惱,所以不是說跑到山裏,跑到廟裏。無論在哪裏,只要調整好心態,統統都是清淨佛國;只要有貪嗔癡,都是五濁惡世。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度一生”,就是如果人四處去找道,不是在當下,不是從自性去找的話,這一輩子就是稀裏糊塗的。到臨終大年叁十現前,臨死的時候還在顛倒中,還在無明中,那就悔之晚矣,還是要繼續去輪回,不知道輪回到哪裏去。真正見了道,你的行爲修持八正道,這就是修行的正道。遵循佛陀的言教,這就是正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會沒事就觀察世間的過錯,找世間的茬。當你說別人過錯時,恰恰自己的錯就在身邊;看到哪裏不好,恰恰是你的心。你對著鏡子說話,你說鏡子裏這個人真醜,那就是你呀。

  

  有個故事講到:有個山裏人到城裏買東西,他看到一面鏡子,就問是什麼,店主拿鏡子給他看,他一看,裏面有個彪形大漢,“喲,有個人啊?這個要多少錢?”賣貨的說:“兩文錢。”他就買下來了,心想:這麼便宜,賣貨的肯定不知道裏面有個人,趕緊往家跑。回家放在桌子上,他妻子問他:“你到城裏買的什麼?”他說:“你看看吧,買了個便宜貨、好東西。”他妻子興奮地拿起來看,從鏡子裏看到一個年輕女人,就哭了,跑去找婆婆,“婆婆,那個沒良心的,娶小了!”婆婆說:“別哭,別哭,我看看怎麼回事。”拿起鏡子一看,也破口大罵:“你看你個傻兒子,你娶小就娶小吧,怎麼也得娶個年輕的,你看你娶個糟老婆子,比你媽還老!”這個故事就說,大家抱怨也好,羨慕也好,說的都是自己。(衆笑)

  

  我們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心的映現。佛陀比喻,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就好比走進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挂滿了鏡子。一只小鳥飛進房間,它迷上了鏡子中的那只小鳥,看到那只小鳥很美,它愛上那只小鳥,愛得死去活來,它向那只小鳥求愛,但就是不能親近,它就在迷戀中抑郁而死。一條狗進來了,看到裏面有條狗,它就沖著叫,裏面也沖著它叫,它又害怕又憤怒,就不停地叫,最後憤怒、恐懼、爆裂而死。一位智者進來,就對著鏡子整肅衣冠,校正言行,慢慢他就成爲聖人。

  

  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當你看到這個世界不好,你就想:是我哪個地方出問題了?你去調整它,你就成爲聖人。你要迷戀這個世界,迷戀這個帥哥、那個美女,你就會迷戀而死,抑郁而終。如果你看哪個人不好,你和他吵,和他拼命,你就會像那條狗,最後爆裂而死。我們要知道,這個世間是我們心性的顯化,我們通過它能夠反觀我們的心,所以“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我們看到他的非,我們不要去非。去除自己的是非之心,煩惱自然就消失。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憎愛不關心”,就是不挂心的意思,不挂念,不卡在心上。“長伸兩腳臥”,比喻很自在的生活,很休閑的生活。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發起度化衆生之心,當然很好,但是要有善巧方便。一是對法要理解,還要對生活理解,這樣就能把法無礙地用生活的語言表述給他。“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不要讓他有懷疑,不要讓他有煩惱。我們度化自己家裏的人,爲什麼他對抗不願意學呢?是因爲你的方法不當,是因爲你自己對法的理解不夠,方便不夠,所以他就對抗,産生煩惱。你不要讓他有懷疑,不要讓他有煩惱,讓他很歡喜地接納,這就是自性現。擅長用自性智慧來廣度有情。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這個世間,不要想著離開這個世間去找覺悟,這個世界當下的一切都能令我們覺悟。“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頭上是不長角的,你到兔子頭上找角是找不到的。這就是說,離開我們當下的這個生活世界去找真理,就好比到兔子頭上去找角,找不著。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所謂的出世,就是我們心性的出世。心安于自性爲出世,心迷戀假相就是入世。成道之心就是正見,貪戀于世間就是邪見。“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超越了邪和正、真和俗的二元對待法,菩提覺性就豁然現前,“二谛融通叁昧印”。這一切,我們不執著而又和諧同在,既不去排斥也不迷戀,而能與你的生命,與你的一切,一起獲得解脫和證悟。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此頌,就是這個偈子是頓悟之法,亦名大法船。我們通過這個偈子,就能成就波羅蜜,到達彼岸。“迷聞經累劫”,我們過去迷惑顛倒,累劫都在迷惑中;“悟則刹那間”,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瞬間就可以解脫。所以,這個偈子稱作《無相頌》。

  

  

  

  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學習這兩天!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內容太多,時間有限。我本人的修行也實在差,只能鹦鹉學舌,盲人摸象,無法把諸佛密意一一呈現給大家。但我每講一次,自己都有所提升,你們大家對我的加持我都能夠感受得到。像講一部經,我能感覺到:如果講上叁遍,聽的人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就懂了;我講到五遍十遍的時候,我就真實地摸到門了。因爲大衆坐在這裏衆目睽睽,讓我盡快地思維整合我過去所學的一切知識,調度顯發我本具的性德。我虔誠祈求叁寶對我加持,讓我所說無誤,在整個的過程中,每天六個小時的講課,我都感沐到叁寶和大衆的無盡加持!大家衆目睽睽,就像聚光,聚到我的身上,讓我更快地與自性,與佛陀,與如來藏建立無礙的溝通。所以,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加持!

  

  開悟是覺識,不是改變現象。當你所需要的安全感,不再借助外在的名聞利養時,焦慮和恐懼會自然消失;證悟是覺受,不是玩弄神通。當你所需要的喜悅感,可以完全從內在自給自足時,你就獲得解脫和幸福。《楞嚴經》講: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禅宗祖師也講“悟後方爲真正起修”。過去祖師悟道後,或者誦經念佛,或者建寺領衆,或者慈善護生,或者修橋鋪路,或者閉關閱藏,都須依托一個載體,繼續修行,實證叁身,圓滿菩提。悟前所修,皆爲加行;悟後方知,下手之處。自此在心地上用功,星火燎原,把悟境打成一片。

  

  給大家布置今後的修學作業,每人每天要保證一萬聲“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可以定課念,也可以散念;可以計數,也可以算時間;白天念也行,睡夢中念也可。

  

  我們大家一起做一個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

  

  南無護法菩薩!

  

  謝謝大家!

  

(感謝“清淨音聞”筆錄小組的辛苦努力,根據錄音,錄成文字)

  

《大乘攻略:初學 十四、必修經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