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愿王——随喜功德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随喜功德,它的意思是说:所有一切无量无边的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在的地方,一切在其中的极其细微数目如同尘埃一样的佛,他们从最初发菩提心以来,为了求得一切智,不断勤恳修行,积累福德,以至不惜捐躯舍命,经过了数量言说不尽的佛土,经过了极细微的尘埃一样多的大劫,捐弃了那不可说尽的佛国中如极微尘埃一样多的头、目、手、足。种种波罗蜜,证入种种菩萨才能获得的智慧境地,成就一切诸佛已得将得的无上大觉悟,以及般涅槃,所有这一切的功德,甚至佛寂灭后将舍利分布各方的功德,世间有情能够分享的善根,我都应该相随而喜。
不仅如此,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世界,对于其中的六趣四生—切种类,对于他们的一切所有功德,那怕只有一微细尘埃那么大,我也都相随而喜。
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的所有修声闻和辟支佛的,无论他们是学已圆满无可再学的,还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对他们所获的功德,我也都一样随喜。
不仅对二乘修行者如此,对于一切大乘菩萨,对他们为了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而所修所作的无量无边极其艰难、极其痛苦的实践,对此修行所得的功德,我也都一样随喜。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随喜,我将永无止境地保持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的随喜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随喜也是无穷无尽的。我的随喜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身口意业的随喜,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随喜”是见人作诸功德而赞叹欢喜。“随喜功德”能破嫉妒障,生平等善心。随喜是贤,遍于四类有情的一切功德是普。合起来是普贤。
经云:“随喜之福,如一人卖香,一人买香,旁人染其香气,于彼二人,初无减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而嫉贤妒能则导致心胸狭隘,我慢隆盛,障菩提道,这一行愿即是一帖对治的良方。
随喜的对象是四圣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种种波罗蜜门,以及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成道诸功德,都应殷重随喜;乃至三恶道众生的微薄功德,诸如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都应该随喜。
对凡夫来说,人我分别习气深重,对自己都很爱惜,对别人的善行功德,往往嫉妒、障碍,由此背离了平等心性。现在应转过来修持广大随喜推倒人我高山,恢复平等广大的心量。
从次第上观察,为什么要在忏悔业障和请转*轮中间修持随喜呢?忏悔是净治相续,而随喜是净除嫉妒障碍的对治法,实际是忏悔中的一支,因此在忏悔之后宣说。其次,要想成为受持大法的法器,必须养成平等、广大的心量,随喜正是能养成平等善心、拓展心量的妙方便,所以在请转*轮之前着重修随喜。
再从自他关系上观察随喜的作用。我们要明白:利他就是利己,损他就是损己。对于众生的善行、功德,心中不能忍受而生嫉妒心,实际只会毁坏自己的善根,缩小心量,让心态恶化。相反,随念众生的功德而由衷为他欢喜,会在自己心中苏醒同类的善根。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应善于利用,把心的随喜妙力发到最大量,应修持普贤广大的随喜,对法界有情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都作随喜。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因为心性本来广大平等,没有任何偏堕、局限,如果只随喜上等善,而不随喜下等善,那就与本性不合,就会障碍显发广大的心性,反而自堕狭隘、自作障碍。所以,随喜要修彻底,彻底到遍及法界圣凡的善根。十方三世任何有情所作的善行、所享的善果,不论他在布施、在持戒……,在以身口意作哪种善,获得哪种功德,都真心地为他欢喜。按这样随喜,就能使心性本具的恒沙功德显发。而且,越深地随喜、越广大地随喜,也越能显发。认识到这一点后,应当缘一切善根作随喜,来显发自己的心性。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是尽时空量;“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尽诸佛量;从初发心至分布舍利,是尽诸佛善根量。以上即对一切诸佛从因至果的修行、善根一一都作随喜。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意思是,诸佛因地在发起菩提心后,为了证得一切种智,精勤修集福德资粮,“不惜身命”是为法忘躯,对法极为尊重。如何勤修福聚呢?单是行布施,就曾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中,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法华经》说:观察此三千大千世界,小至一个芥子许的空间里,也无不是菩萨为众生奉献生命的地方(“菩萨”指世尊因地)。像这样,诸佛修持过的一切难行苦行,所圆满的八万四千波罗蜜门,所证入的胜解行地、一至十地的种种菩萨智地,所成就的无上菩提,成佛后为利众生所示现的八相成道的稀有事业,乃至最后度生缘尽趣入涅槃,分布舍利的善根,这一切一切我都至心随喜。
佛涅槃后分布舍利,以舍利作为后世众生的福田,令众生瞻礼,灭罪生福。《无上依经》云:“若得如来身分如芥子许,一瞻一礼,千返生于大梵天上,受诸快乐。”(一次瞻礼如来舍利,能千次生于梵天享受快乐。)
我们读佛的传记,真心随喜佛因地修行的种种善根,自己的善根也会被激发苏醒。
世尊前世的故事:
世尊讲,在久远劫的时候,有一位首达长老,他的门下有五千个弟子;另外有一个年轻的法师叫惟先,他的智慧非常圆满,善说讲义,常常游说各处教化众生,所以随他的众弟子有六万多人。
因为首达门下的弟子,辗转听到惟先的智慧勇猛,辩才无碍,便希望亲近他,跟他参学。
首达不能随喜这件事,眼看着弟子纷纷离去,心里生起了强烈的瞋恚心,就诃斥弟子们说:“惟先年纪轻轻,智慧浅薄,你们怎么可以去向他学习呢?”
惟先听到这个毁谤之后,默然不语,善自思惟,一个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当观待每一个人如同佛的化身,都应当对他供养法,互相护持,而生起恭敬、奉事的心。所以惟先奉行菩萨法,为令他的弟子转而护持首达,就在夜里独自离开他的国家。
首达虽然如其所愿,但是因为不能降伏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其后六十劫都堕在地狱恶道,受尽苦楚;地狱果报受尽以后,转生为人,又受无舌苦报六十劫之久,直到罪报受尽,才因前世修行的因缘,得以继续闻法修道,最后成佛,这个佛是谁呢?释迦文。
首达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惟先就是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首达因为不能随喜别人功德,而失去菩萨法。虽然看起来只是个小小的过犯,但是六十劫在地狱受尽苦楚,六十劫是无舌苦报,罪报受尽,才因为前世修行善法的因缘,才能够闻法修道成佛。可见随喜别人的功德,是多么的重要。
善和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波斯匿王带着他的军队走过祇洹精舍的时候,他听到从精舍里传出一位比丘在唱诵梵呗,声音特别和雅美妙,不光士兵停下了脚步,连象马也停下脚步,竖起耳朵倾听,不愿意离开。
波斯匿王非常欢喜,想当面供养这位比丘。
当他见到这位比丘的时候,却感到非常诧异。因为这位比丘的声音如此美妙和雅,但是相貌却非常丑陋矮小。
波斯匿王问佛陀,为什么这位比丘的唱念这么好听,人却长得如此丑陋?
佛陀跟他讲,这位比丘叫做善和,在拘留孙佛时代,拘留孙佛涅槃以后,当时的国王希望建一个大塔,来供养佛的舍利子,他作为监工不能够随喜赞叹这件事,工作消极懈怠,国王批评他,他不服气,充满怨气说:“就这一点小小的舍利子,为什么建这么大的塔呢?既浪费金钱,又浪费人力!”
国王没有办法,就把他换掉,亲自督办这件事情。当塔建好之后,他看到七宝塔庄严巍峨,就生起了无限的欢喜心,非常忏悔自己过去所说的恶言,就发心在宝塔的尖顶上,悬挂一个金铃;当风吹来的时候,金铃就发出非常轻脆悦耳的声音。他就在那个时候发愿说:“愿我来世声音美妙,一切众生都喜爱听闻。愿我将来见佛,度脱生死。”
国王要建一个高大的塔,他说太大了,太大了,矮一点,矮一点。麻烦了。他自己长得矮小丑陋。但他见到这个塔建好之后,他能够生起很强烈的欢喜心,能够随喜这个事情,同时又忏悔自己过去所做的不好的事,在塔上挂一个金铃,来世就能声音这么的和雅和美妙,这个福德也不可思议。
释提桓因的故事:
佛经记载,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过去世是一个商人。有一次,在旅途中,看到一座寺庙,破败不堪,他发愿把这座寺庙重新修复。
跟他一起有三十二位同伴,看到他发这么大的心,都被他感动,大家都来随喜他的功德,共同来重新修复寺庙。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