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願王——隨喜功德

  

第五願王——隨喜功德

  經文: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所謂隨喜功德,它的意思是說: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所在的地方,一切在其中的極其細微數目如同塵埃一樣的佛,他們從最初發菩提心以來,爲了求得一切智,不斷勤懇修行,積累福德,以至不惜捐軀舍命,經過了數量言說不盡的佛土,經過了極細微的塵埃一樣多的大劫,捐棄了那不可說盡的佛國中如極微塵埃一樣多的頭、目、手、足。種種波羅蜜,證入種種菩薩才能獲得的智慧境地,成就一切諸佛已得將得的無上大覺悟,以及般涅槃,所有這一切的功德,甚至佛寂滅後將舍利分布各方的功德,世間有情能夠分享的善根,我都應該相隨而喜。

  不僅如此,對于十方叁世一切世界,對于其中的六趣四生—切種類,對于他們的一切所有功德,那怕只有一微細塵埃那麼大,我也都相隨而喜。

  對于十方叁世一切世界中的所有修聲聞和辟支佛的,無論他們是學已圓滿無可再學的,還是有待于更進一步的,對他們所獲的功德,我也都一樣隨喜。

  不僅對二乘修行者如此,對于一切大乘菩薩,對他們爲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而所修所作的無量無邊極其艱難、極其痛苦的實踐,對此修行所得的功德,我也都一樣隨喜。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隨喜,我將永無止境地保持下去,直到虛空世界窮盡、衆生的世界窮盡、衆生的惑業窮盡、衆生的無明煩惱窮盡,我的隨喜也才會窮盡。但是,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隨喜也是無窮無盡的。我的隨喜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身口意業的隨喜,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歎歡喜。“隨喜功德”能破嫉妒障,生平等善心。隨喜是賢,遍于四類有情的一切功德是普。合起來是普賢。

  經雲:“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于彼二人,初無減少。”又雲:“大千海水,一毛破爲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慢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願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

  隨喜的對象是四聖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叁世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難行能行、難舍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以及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叁惡道衆生的微薄功德,諸如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等,都應該隨喜。

  對凡夫來說,人我分別習氣深重,對自己都很愛惜,對別人的善行功德,往往嫉妒、障礙,由此背離了平等心性。現在應轉過來修持廣大隨喜推倒人我高山,恢複平等廣大的心量。

  從次第上觀察,爲什麼要在忏悔業障和請轉*輪中間修持隨喜呢?忏悔是淨治相續,而隨喜是淨除嫉妒障礙的對治法,實際是忏悔中的一支,因此在忏悔之後宣說。其次,要想成爲受持大法的法器,必須養成平等、廣大的心量,隨喜正是能養成平等善心、拓展心量的妙方便,所以在請轉*輪之前著重修隨喜。

  再從自他關系上觀察隨喜的作用。我們要明白:利他就是利己,損他就是損己。對于衆生的善行、功德,心中不能忍受而生嫉妒心,實際只會毀壞自己的善根,縮小心量,讓心態惡化。相反,隨念衆生的功德而由衷爲他歡喜,會在自己心中蘇醒同類的善根。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們應善于利用,把心的隨喜妙力發到最大量,應修持普賢廣大的隨喜,對法界有情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都作隨喜。爲什麼要這樣修呢?因爲心性本來廣大平等,沒有任何偏墮、局限,如果只隨喜上等善,而不隨喜下等善,那就與本性不合,就會障礙顯發廣大的心性,反而自墮狹隘、自作障礙。所以,隨喜要修徹底,徹底到遍及法界聖凡的善根。十方叁世任何有情所作的善行、所享的善果,不論他在布施、在持戒……,在以身口意作哪種善,獲得哪種功德,都真心地爲他歡喜。按這樣隨喜,就能使心性本具的恒沙功德顯發。而且,越深地隨喜、越廣大地隨喜,也越能顯發。認識到這一點後,應當緣一切善根作隨喜,來顯發自己的心性。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是盡時空量;“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是盡諸佛量;從初發心至分布舍利,是盡諸佛善根量。以上即對一切諸佛從因至果的修行、善根一一都作隨喜。

  “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意思是,諸佛因地在發起菩提心後,爲了證得一切種智,精勤修集福德資糧,“不惜身命”是爲法忘軀,對法極爲尊重。如何勤修福聚呢?單是行布施,就曾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劫數中,施舍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法華經》說:觀察此叁千大千世界,小至一個芥子許的空間裏,也無不是菩薩爲衆生奉獻生命的地方(“菩薩”指世尊因地)。像這樣,諸佛修持過的一切難行苦行,所圓滿的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所證入的勝解行地、一至十地的種種菩薩智地,所成就的無上菩提,成佛後爲利衆生所示現的八相成道的稀有事業,乃至最後度生緣盡趣入涅槃,分布舍利的善根,這一切一切我都至心隨喜。

  佛涅槃後分布舍利,以舍利作爲後世衆生的福田,令衆生瞻禮,滅罪生福。《無上依經》雲:“若得如來身分如芥子許,一瞻一禮,千返生于大梵天上,受諸快樂。”(一次瞻禮如來舍利,能千次生于梵天享受快樂。)

  我們讀佛的傳記,真心隨喜佛因地修行的種種善根,自己的善根也會被激發蘇醒。

  世尊前世的故事:

  世尊講,在久遠劫的時候,有一位首達長老,他的門下有五千個弟子;另外有一個年輕的法師叫惟先,他的智慧非常圓滿,善說講義,常常遊說各處教化衆生,所以隨他的衆弟子有六萬多人。

  因爲首達門下的弟子,輾轉聽到惟先的智慧勇猛,辯才無礙,便希望親近他,跟他參學。

  首達不能隨喜這件事,眼看著弟子紛紛離去,心裏生起了強烈的瞋恚心,就诃斥弟子們說:“惟先年紀輕輕,智慧淺薄,你們怎麼可以去向他學習呢?”

  惟先聽到這個毀謗之後,默然不語,善自思惟,一個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無論身處何處,都應當觀待每一個人如同佛的化身,都應當對他供養法,互相護持,而生起恭敬、奉事的心。所以惟先奉行菩薩法,爲令他的弟子轉而護持首達,就在夜裏獨自離開他的國家。

  首達雖然如其所願,但是因爲不能降伏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其後六十劫都墮在地獄惡道,受盡苦楚;地獄果報受盡以後,轉生爲人,又受無舌苦報六十劫之久,直到罪報受盡,才因前世修行的因緣,得以繼續聞法修道,最後成佛,這個佛是誰呢?釋迦文。

  首達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身,惟先就是現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首達因爲不能隨喜別人功德,而失去菩薩法。雖然看起來只是個小小的過犯,但是六十劫在地獄受盡苦楚,六十劫是無舌苦報,罪報受盡,才因爲前世修行善法的因緣,才能夠聞法修道成佛。可見隨喜別人的功德,是多麼的重要。

  善和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次波斯匿王帶著他的軍隊走過祇洹精舍的時候,他聽到從精舍裏傳出一位比丘在唱誦梵呗,聲音特別和雅美妙,不光士兵停下了腳步,連象馬也停下腳步,豎起耳朵傾聽,不願意離開。

  波斯匿王非常歡喜,想當面供養這位比丘。

  當他見到這位比丘的時候,卻感到非常詫異。因爲這位比丘的聲音如此美妙和雅,但是相貌卻非常醜陋矮小。

  波斯匿王問佛陀,爲什麼這位比丘的唱念這麼好聽,人卻長得如此醜陋?

  佛陀跟他講,這位比丘叫做善和,在拘留孫佛時代,拘留孫佛涅槃以後,當時的國王希望建一個大塔,來供養佛的舍利子,他作爲監工不能夠隨喜贊歎這件事,工作消極懈怠,國王批評他,他不服氣,充滿怨氣說:“就這一點小小的舍利子,爲什麼建這麼大的塔呢?既浪費金錢,又浪費人力!”

  國王沒有辦法,就把他換掉,親自督辦這件事情。當塔建好之後,他看到七寶塔莊嚴巍峨,就生起了無限的歡喜心,非常忏悔自己過去所說的惡言,就發心在寶塔的尖頂上,懸挂一個金鈴;當風吹來的時候,金鈴就發出非常輕脆悅耳的聲音。他就在那個時候發願說:“願我來世聲音美妙,一切衆生都喜愛聽聞。願我將來見佛,度脫生死。”

  國王要建一個高大的塔,他說太大了,太大了,矮一點,矮一點。麻煩了。他自己長得矮小醜陋。但他見到這個塔建好之後,他能夠生起很強烈的歡喜心,能夠隨喜這個事情,同時又忏悔自己過去所做的不好的事,在塔上挂一個金鈴,來世就能聲音這麼的和雅和美妙,這個福德也不可思議。

  釋提桓因的故事:

  佛經記載,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過去世是一個商人。有一次,在旅途中,看到一座寺廟,破敗不堪,他發願把這座寺廟重新修複。

  跟他一起有叁十二位同伴,看到他發這麼大的心,都被他感動,大家都來隨喜他的功德,共同來重新修複寺廟。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願王——隨喜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