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願王——隨喜功德▪P2

  ..續本文上一頁

  因爲建寺的功德,他們同時得到生天的福報,釋提桓因成爲忉利天的天主,其余叁十二個人,因爲隨喜他的福德,成爲他的輔臣。一個商人能夠發心來修複一個寺廟,叁十二個同行者隨喜他,因爲這個因緣,他們可以得到升天的果報。

  常樂于隨喜善法的人,他的心量在隨喜的同時不斷地擴大,能視他人如同自己,願意在任何事情上與人分享,乃至以他人的快樂作爲自己的快樂;老子在《道德經》中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聖人是沒有一私之心的,而是隨喜大衆,一心爲大衆造福。

  兩個人共同去花園采花供佛。自己采了一朵花直接放到佛的面前,還是采下花以後,交給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大家都有機會,一起來供養諸佛菩薩,這個功德所成的果報也是不同的。有什麼不同呢?我們自己采花,我們自己來供佛,我們成就是什麼果報呢?是辟支佛的果報。但是我們采了花,我們和大家一起來供佛,來隨喜大家的功德,隨喜大家的因緣,我們得到的是什麼?是無上的佛果。

  看了這段公案,大家都會感動、隨喜的。在隨喜時,自心的善根也一定萌發了。今天的時代,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風行,我們很多時候沈浸在自私自利的心態中,但在聽到佛因地可歌可泣的菩薩行,內心隨喜時,久久被埋沒的善根又被喚醒了。

  緣起規律告訴我們,如果隨喜一種善能顯發自心同類的善根,那麼在隨喜任何善時,都必然會出現這種作用,這就是緣起作用的平等性。這樣就得出一條法則——“隨喜他善,顯自善心”。

  基于這種確定的認識,可以引發出無限的隨喜善行。也就是,既然一切隨喜都有妙善的作用,爲什麼不把隨喜行拓展到極法界量呢?爲什麼不發起隨喜法界一切凡聖善行的大願王呢?按照如理地觀察,必然會發動行持普賢隨喜行的願望。而這樣發起隨喜一切善的願王,也就能對應地顯發極法界量的善根。

  佛成道時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可見,諸佛的德相,我們本自具足。我們和佛相比差在哪裏呢?佛是佛性功德顯發了,而我們還沒有顯發。怎樣能顯發呢?隨喜行就是助緣之一。既然如此,就應該使它最大化,應發起最廣大的行願:心性有多大,心性中有多少聖凡的善根顯現,就按這樣的極法界量來作隨喜。這就是修學普賢願王。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這一段,處所是十方一切世界;衆生是這些世界中六趣四生一切種類的衆生,六趣指地獄、餓鬼、旁生、天、人、阿修羅;四生指胎、卵、濕、化,總之是所有一切種類的衆生。所隨喜的功德是這一切衆生中的每一個衆生的所有功德,下至一微塵許的功德。

  我們隨喜不應有偏執。有些人喜歡分別,只隨喜大功德,不隨喜小功德;只隨喜聖者功德,不隨喜凡夫功德,這還是有偏執。經上講“乃至一塵”,是說對最微小的功德也作隨喜。

  見人行善,獲得安樂,我們應當隨喜。別人行忠孝,就是我們心中有的忠孝;別人行仁義,就是我們心中有的仁義;別人行種種善,就是我們心中本具的種種善。隨喜衆生的善根,自己的善根也會得到顯發。比如,見人忠孝,我由衷隨喜,見賢思齊,我自心的忠孝也會被引發。我們自性中本具恒河沙數功德,一切衆生的行善其實是在顯示我們的自性,我們隨喜衆生的善根,也就蘇醒了我們自性本具的善根。

  雖然惡趣衆生業重障深,即使墮入阿鼻地獄,如來藏也沒有絲毫失壞。所以,地獄衆生也有在受苦時生善心、憶念佛、祈禱佛。

  “阿難遇面燃鬼王”的故事:

  佛陀的弟子阿難在林間修習禅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叁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並供養叁寶。阿難向佛陀禀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爲法供,上奉佛法僧叁寶,平等下施餓鬼等衆生。能消除衆鬼的痛苦,令他們舍去鬼身,生于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大士”是觀世音菩薩“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爲說法”之示現,另一方面是教化人們不宜動貪愛及悭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爲“面燃”的眷屬。

  雖然一部分衆生以業力淪爲低等旁生,但畢竟是有佛性的,所以在特定因緣下自然流露出善心。動物界裏,義犬救主、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可歌可泣的善行數不勝數。

  動物具足善根的故事:

  有位家庭主婦准備油炸幾條黃鳝魚作爲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將買來的大小幾條黃鳝魚都放到水裏,撒上鹽巴。等這些魚將肚子裏面的髒物吐的差不多了,開始一條一條的放到油鍋裏炸,被炸的黃鳝總是在油鍋裏面痛苦的掙紮著直到死亡。當炸到一條大黃鳝的時候,這條黃鳝並沒有象別的黃鳝一樣不停的掙紮,而是頭沖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來。家庭主婦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她撈出了大黃鳝,切開它的肚子,發現裏面還有一條活蹦亂跳的小黃鳝。

  對大黃鳝來說,那只小黃鳝不一定是它的孩子。它還是在鹽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幾百度的高溫油鍋中,拼死保護小黃鳝……

  一所要拆遷的房子,房主在已經拆除了一半的牆中發現了一只被釘子穿身而過的蜥蜴。主人記起來這個釘子是自己爲了挂結婚照片于20年前親手釘到牆上的,沒有想到卻將一只生命釘中。可是最令人吃驚的是這只蜥蜴慢慢的動了起來,它還活著。主人很驚奇,仔細的坐在旁邊細細的觀察,看這只蜥蜴爲何可以釘在牆上20年不死。經過幾天的觀察,主人發現了秘密:原來這只蜥蜴的同伴不斷從四處找來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二十年。它的同伴義無反顧的照顧它二十年,換做是人類,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這是動物與動物之間的善根真情。

  實際上,有情善行都是如來藏受善緣熏發自然流露的。一切並非偶然,佛性蘇醒時,自然就顯現出種種的善。我們見到聽到任何有情的善行功德,都應該由衷地隨喜贊歎。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和辟支佛,無論有學或無學,他們修道證果的所有功德,我們都誠心作隨喜。

  聲聞有學位指叁果四向,無學位指四果阿羅漢。緣覺有學位指一果向,無學位指辟支佛果。

  這些有學無學的二乘聖者部分或全部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具大功德,可以爲衆生作大福田,所以理應隨喜。

  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菩薩,他們修持的施舍頭目腦髓、安忍有情邪行等的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菩提修持波羅蜜多的廣大功德,我一切都作隨喜。

  深切思索:在一個生命身上竟然發起求證大菩提救度盡虛空界衆生的心,竟然爲求無上道甘願舍棄一切,行持如海的菩薩行,這一切不正是尊貴佛性在廣大地起用嗎?如果沒有佛性,土木磚瓦能起這樣的作用嗎?所以對這一切佛性的起用,我們都應當隨喜,就像遊人見到雄偉壯麗的山河時,忍不住贊美歡喜那樣隨喜一切情與無情之莊嚴,乃至布施一啄一食之善根。

  公案講到:洞山良價禅師,當他初次見雲岩禅師的時候,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

  雲岩:“有情聽!”

  洞山:“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

  雲岩:“無情能聽到。”

  洞山:“你能聽到嗎?”

  雲岩:“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爲什麼呢?”

  這時雲岩舉起拂塵,對洞山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聽不到。”

  雲岩:“我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何典?”

  雲岩回答說:“《彌陀經》不是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

  洞山聽後,不禁失聲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終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所謂無情說法,見到天空的明月,忽然興起思鄉之念;看到花開花謝,不禁有了無常之感;巍巍山高願大,浩浩海寬智遠,勃勃生機盎然,寂寂佛性莊嚴。這不是無情跟我們說法嗎?因此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總的說,六道衆生、二乘有學無學、諸佛菩薩都在心性中,我們修隨喜的時候,應該修普賢的廣大隨喜,不要有任何局限和偏執。一切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在這一念心性中顯現,稱合本性地作隨喜,就是對心性中四聖六凡無量無邊的善根功德都隨念而歡喜。

  在因果上有這麼一層道理,心性本來周遍廣大,如果能稱合到心性的量,把隨喜行願推到盡法界的量上去,對法界凡聖善根周遍地隨喜,那麼由廣大的行願力,就能直接趣向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將來果上必定出現遍法界流現無邊妙用的量。相反,一般的隨喜沒有合到心性廣大的量,因此無法直接趣向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就像要覆蓋廣闊無垠的大地,用小小的手是無法實現的,必須找到和大地等量的法才行。

  普賢隨喜在心上所起的作用:在隨喜別人的善行時,自己的心是開放的;相反,對別人的善行嫉妒、障礙,心就開始封閉、收縮。從這一點看出,我們不能契入廣大法界,反而被障在狹小的圈子裏,就是受了煩惱障、所知障的障蔽。煩惱是和普賢願王相違的,比如嫉妒障礙隨喜,悭吝障礙供養等,任何煩惱惡心都會障蔽心性妙力的發揮,導致不能證得不可思議的解脫。

  要認識到,以廣大普賢行願的力量能化除一切障礙,等障礙沒有了,在作用上就完全無著無礙,心性的妙力自在地發揮,這就是證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以佛眼視衆生,衆生無不是佛;以善眼視衆生,衆生無有不善。修行人要訓練自己的目光和心量,只見衆生之善,不見衆生之惡,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寬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傳中,有諸多佛菩薩倒駕慈航,隨喜幫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謂“一佛應世,千佛贊助”。或作弟子,或作護法,或作影響衆,乃至或作逆惡(如提婆達多),這些佛菩薩的隨喜之行,實在是不可思議。

  按業果衡量,隨喜不會帶來任何痛苦,只會讓隨喜者身心安樂,福德增長。所以應當發願: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就成了隨喜之王。與一般隨喜的量不同,普賢隨喜遍一切時、一切處,遍一切善根,有這樣周遍的德相,才是稱合自性的大願王。

  

  《都市茅棚》229、言談悅人心

  “言談悅人心”:說話柔軟溫暖,令人歡喜。

  正確的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和諧溝通”,也稱作“非暴力溝通”。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批判、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菩薩慈悲濟世,說法度人,常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引人入佛。其中的“愛語攝”,正是菩薩有方便的智慧,懂得說話的技巧與藝術,能令人百聽不厭,生起信心。說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使他改過;以柔和安慰語,給予他力量;以慈悲贊歎語,使他有信心;以增進善法語,提升他的心境。

  《大智度論》二種愛語:一、隨意愛語,謂菩薩爲憐憫衆生,故隨順其意而爲說法,是名隨意愛語;二、隨所愛法爲說,謂菩薩隨順衆生所愛樂法而爲宣說。

  愛語的技巧:

  陳述過去,扼要地說;介紹特長,大膽地說;標榜的話,恰當地說;展示實力,實在地說;宴會交際,客氣著說;自誇的話,別人代說;公關忌語,不可亂說;感人的話,用故事說;嚴肅問題,風趣地說;破解悖論,巧妙地說;針對謬論,正確地說;情況緊急,簡要快說;情況不明,慢慢地說;正面難說,從側面說;妥協的話,步驟地說;拖延的話,耐心地說;與人交流,坦誠地說;贊美的話,適度地說;恭維的話,得體地說;威脅的話,善意地說;消除防範,感情地說;突發事件,即興地說;批評的話,原諒地說;拒絕的話,委婉地說;遭遇指責,接受再說;要打動人,真情地說;消除顧慮,用事例說;談論聖賢,虔誠地說;面對長輩,低調地說;對強橫者,先順著說;應付尴尬,鎮靜地說;煩惱起來,閉嘴不說;嗔恨起來,千萬別說。

  《瑜伽師地論》雲:

  雲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菩薩于諸有情,常常宣說悅可意語、谛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雲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叁種。

  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颦蹙先發善言,舒顔平視含笑,爲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睹人性。

  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舍慧增亦複慶悅。

  叁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恒常現前以勝益語而爲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翻譯成白話就是:

  菩薩對一切有情衆生,常用歡喜的言詞說令人歡喜的話、真實的話、正法的話、令人明白道理的話,這是愛語的性質。

  菩薩所用的愛語有叁種:

  一種是安慰曉喻語。以和顔悅色,不愁眉苦臉來安慰衆生,使衆生心安而明義理。

  二是歡喜慶祝語。凡看到人家妻賢子孝、衣食豐足,或看到人家在正法上有所得,都能歡喜的慶祝。

  叁是殊勝利益語。是說菩薩的語言永遠和義理、正法圓融相應,使一切有情衆生聽了能有利益而得安樂。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願王——隨喜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