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P2

  ..续本文上一页

  因为建寺的功德,他们同时得到生天的福报,释提桓因成为忉利天的天主,其余三十二个人,因为随喜他的福德,成为他的辅臣。一个商人能够发心来修复一个寺庙,三十二个同行者随喜他,因为这个因缘,他们可以得到升天的果报。

  常乐于随喜善法的人,他的心量在随喜的同时不断地扩大,能视他人如同自己,愿意在任何事情上与人分享,乃至以他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是没有一私之心的,而是随喜大众,一心为大众造福。

  两个人共同去花园采花供佛。自己采了一朵花直接放到佛的面前,还是采下花以后,交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有机会,一起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个功德所成的果报也是不同的。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自己采花,我们自己来供佛,我们成就是什么果报呢?是辟支佛的果报。但是我们采了花,我们和大家一起来供佛,来随喜大家的功德,随喜大家的因缘,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是无上的佛果。

  看了这段公案,大家都会感动、随喜的。在随喜时,自心的善根也一定萌发了。今天的时代,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风行,我们很多时候沉浸在自私自利的心态中,但在听到佛因地可歌可泣的菩萨行,内心随喜时,久久被埋没的善根又被唤醒了。

  缘起规律告诉我们,如果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那么在随喜任何善时,都必然会出现这种作用,这就是缘起作用的平等性。这样就得出一条法则——“随喜他善,显自善心”。

  基于这种确定的认识,可以引发出无限的随喜善行。也就是,既然一切随喜都有妙善的作用,为什么不把随喜行拓展到极法界量呢?为什么不发起随喜法界一切凡圣善行的大愿王呢?按照如理地观察,必然会发动行持普贤随喜行的愿望。而这样发起随喜一切善的愿王,也就能对应地显发极法界量的善根。

  佛成道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可见,诸佛的德相,我们本自具足。我们和佛相比差在哪里呢?佛是佛性功德显发了,而我们还没有显发。怎样能显发呢?随喜行就是助缘之一。既然如此,就应该使它最大化,应发起最广大的行愿:心性有多大,心性中有多少圣凡的善根显现,就按这样的极法界量来作随喜。这就是修学普贤愿王。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这一段,处所是十方一切世界;众生是这些世界中六趣四生一切种类的众生,六趣指地狱、饿鬼、旁生、天、人、阿修罗;四生指胎、卵、湿、化,总之是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所随喜的功德是这一切众生中的每一个众生的所有功德,下至一微尘许的功德。

  我们随喜不应有偏执。有些人喜欢分别,只随喜大功德,不随喜小功德;只随喜圣者功德,不随喜凡夫功德,这还是有偏执。经上讲“乃至一尘”,是说对最微小的功德也作随喜。

  见人行善,获得安乐,我们应当随喜。别人行忠孝,就是我们心中有的忠孝;别人行仁义,就是我们心中有的仁义;别人行种种善,就是我们心中本具的种种善。随喜众生的善根,自己的善根也会得到显发。比如,见人忠孝,我由衷随喜,见贤思齐,我自心的忠孝也会被引发。我们自性中本具恒河沙数功德,一切众生的行善其实是在显示我们的自性,我们随喜众生的善根,也就苏醒了我们自性本具的善根。

  虽然恶趣众生业重障深,即使堕入阿鼻地狱,如来藏也没有丝毫失坏。所以,地狱众生也有在受苦时生善心、忆念佛、祈祷佛。

  “阿难遇面燃鬼王”的故事:

  佛陀的弟子阿难在林间修习禅定时,忽然看见一位浑身皮包骨头、满脸火焰熊熊燃烧,痛苦异常的鬼王,来到面前,鬼王自称“面燃”,说阿难三天之后将堕落饿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个饿鬼及百千个婆罗门仙,各施一斛饮食,并供养三宝。阿难向佛陀禀报,佛陀教阿难《陀罗尼施食法》,陀罗尼加持过的食物成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宝,平等下施饿鬼等众生。能消除众鬼的痛苦,令他们舍去鬼身,生于天道。阿难便遵照佛陀的教化与指示,设“面燃大士”的牌位,设斋供僧来祈福,因此获得解脱。

  “面燃大士”是观世音菩萨“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之示现,另一方面是教化人们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

  虽然一部分众生以业力沦为低等旁生,但毕竟是有佛性的,所以在特定因缘下自然流露出善心。动物界里,义犬救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可歌可泣的善行数不胜数。

  动物具足善根的故事:

  有位家庭主妇准备油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等这些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的差不多了,开始一条一条的放到油锅里炸,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面痛苦的挣扎着直到死亡。当炸到一条大黄鳝的时候,这条黄鳝并没有象别的黄鳝一样不停的挣扎,而是头冲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来。家庭主妇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她捞出了大黄鳝,切开它的肚子,发现里面还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黄鳝。

  对大黄鳝来说,那只小黄鳝不一定是它的孩子。它还是在盐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几百度的高温油锅中,拼死保护小黄鳝……

  一所要拆迁的房子,房主在已经拆除了一半的墙中发现了一只被钉子穿身而过的蜥蜴。主人记起来这个钉子是自己为了挂结婚照片于20年前亲手钉到墙上的,没有想到却将一只生命钉中。可是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只蜥蜴慢慢的动了起来,它还活着。主人很惊奇,仔细的坐在旁边细细的观察,看这只蜥蜴为何可以钉在墙上20年不死。经过几天的观察,主人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只蜥蜴的同伴不断从四处找来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二十年。它的同伴义无反顾的照顾它二十年,换做是人类,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这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善根真情。

  实际上,有情善行都是如来藏受善缘熏发自然流露的。一切并非偶然,佛性苏醒时,自然就显现出种种的善。我们见到听到任何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应该由衷地随喜赞叹。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和辟支佛,无论有学或无学,他们修道证果的所有功德,我们都诚心作随喜。

  声闻有学位指三果四向,无学位指四果阿罗汉。缘觉有学位指一果向,无学位指辟支佛果。

  这些有学无学的二乘圣者部分或全部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具大功德,可以为众生作大福田,所以理应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菩萨,他们修持的施舍头目脑髓、安忍有情邪行等的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菩提修持波罗蜜多的广大功德,我一切都作随喜。

  深切思索:在一个生命身上竟然发起求证大菩提救度尽虚空界众生的心,竟然为求无上道甘愿舍弃一切,行持如海的菩萨行,这一切不正是尊贵佛性在广大地起用吗?如果没有佛性,土木砖瓦能起这样的作用吗?所以对这一切佛性的起用,我们都应当随喜,就像游人见到雄伟壮丽的山河时,忍不住赞美欢喜那样随喜一切情与无情之庄严,乃至布施一啄一食之善根。

  公案讲到: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云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云岩:“无情能听到。”

  洞山:“你能听到吗?”

  云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云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云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开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山高愿大,浩浩海宽智远,勃勃生机盎然,寂寂佛性庄严。这不是无情跟我们说法吗?因此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总的说,六道众生、二乘有学无学、诸佛菩萨都在心性中,我们修随喜的时候,应该修普贤的广大随喜,不要有任何局限和偏执。一切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在这一念心性中显现,称合本性地作随喜,就是对心性中四圣六凡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都随念而欢喜。

  在因果上有这么一层道理,心性本来周遍广大,如果能称合到心性的量,把随喜行愿推到尽法界的量上去,对法界凡圣善根周遍地随喜,那么由广大的行愿力,就能直接趣向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将来果上必定出现遍法界流现无边妙用的量。相反,一般的随喜没有合到心性广大的量,因此无法直接趣向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像要覆盖广阔无垠的大地,用小小的手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找到和大地等量的法才行。

  普贤随喜在心上所起的作用:在随喜别人的善行时,自己的心是开放的;相反,对别人的善行嫉妒、障碍,心就开始封闭、收缩。从这一点看出,我们不能契入广大法界,反而被障在狭小的圈子里,就是受了烦恼障、所知障的障蔽。烦恼是和普贤愿王相违的,比如嫉妒障碍随喜,悭吝障碍供养等,任何烦恼恶心都会障蔽心性妙力的发挥,导致不能证得不可思议的解脱。

  要认识到,以广大普贤行愿的力量能化除一切障碍,等障碍没有了,在作用上就完全无著无碍,心性的妙力自在地发挥,这就是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以善眼视众生,众生无有不善。修行人要训练自己的目光和心量,只见众生之善,不见众生之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宽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传中,有诸多佛菩萨倒驾慈航,随喜帮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谓“一佛应世,千佛赞助”。或作弟子,或作护法,或作影响众,乃至或作逆恶(如提婆达多),这些佛菩萨的随喜之行,实在是不可思议。

  按业果衡量,随喜不会带来任何痛苦,只会让随喜者身心安乐,福德增长。所以应当发愿: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就成了随喜之王。与一般随喜的量不同,普贤随喜遍一切时、一切处,遍一切善根,有这样周遍的德相,才是称合自性的大愿王。

  

  《都市茅棚》229、言谈悦人心

  “言谈悦人心”:说话柔软温暖,令人欢喜。

  正确的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和谐沟通”,也称作“非暴力沟通”。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批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菩萨慈悲济世,说法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引人入佛。其中的“爱语摄”,正是菩萨有方便的智慧,懂得说话的技巧与艺术,能令人百听不厌,生起信心。说好话,以鼓励代替责备,使他改过;以柔和安慰语,给予他力量;以慈悲赞叹语,使他有信心;以增进善法语,提升他的心境。

  《大智度论》二种爱语:一、随意爱语,谓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是名随意爱语;二、随所爱法为说,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

  爱语的技巧:

  陈述过去,扼要地说;介绍特长,大胆地说;标榜的话,恰当地说;展示实力,实在地说;宴会交际,客气着说;自夸的话,别人代说;公关忌语,不可乱说;感人的话,用故事说;严肃问题,风趣地说;破解悖论,巧妙地说;针对谬论,正确地说;情况紧急,简要快说;情况不明,慢慢地说;正面难说,从侧面说;妥协的话,步骤地说;拖延的话,耐心地说;与人交流,坦诚地说;赞美的话,适度地说;恭维的话,得体地说;威胁的话,善意地说;消除防范,感情地说;突发事件,即兴地说;批评的话,原谅地说;拒绝的话,委婉地说;遭遇指责,接受再说;要打动人,真情地说;消除顾虑,用事例说;谈论圣贤,虔诚地说;面对长辈,低调地说;对强横者,先顺着说;应付尴尬,镇静地说;烦恼起来,闭嘴不说;嗔恨起来,千万别说。

  《瑜伽师地论》云: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菩萨于诸有情,常常宣说悦可意语、谛语、法语、引摄义语,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爱语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爱语,谓此爱语略有三种。

  一者菩萨设慰喻语。由此语故菩萨恒时对诸有情,远离颦蹙先发善言,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或命前进善来,以是等相慰问有情,随世仪转顺睹人性。

  二者菩萨设庆悦语。由此语故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

  三者菩萨设胜益语。由此语故菩萨宣说一切种德圆满法教相应之语,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恒常现前以胜益语而为饶益,是名菩萨一切爱语差别应知。

  翻译成白话就是:

  菩萨对一切有情众生,常用欢喜的言词说令人欢喜的话、真实的话、正法的话、令人明白道理的话,这是爱语的性质。

  菩萨所用的爱语有三种:

  一种是安慰晓喻语。以和颜悦色,不愁眉苦脸来安慰众生,使众生心安而明义理。

  二是欢喜庆祝语。凡看到人家妻贤子孝、衣食丰足,或看到人家在正法上有所得,都能欢喜的庆祝。

  三是殊胜利益语。是说菩萨的语言永远和义理、正法圆融相应,使一切有情众生听了能有利益而得安乐。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