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愿王——广修供养▪P3

  ..续本文上一页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可见融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广修供养的行愿方才圆满。

  可见,以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来说,法供养最为殊胜。《十地经论》卷三谈到供养的种类时说:“供养有三,一为利养供养,衣服卧具等之谓也。二为恭敬供养,香花幡等之谓也。三为行供养,修行信戒行等之谓也。”

  供佛的内容是从“悬缯、燃灯、散华、烧香”(《无量寿经》),进一步定形而成“涂香、花、烧香、饮食、燃灯”(《苏悉地羯罗经》)。《大日经疏》又对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释,认为涂香是净之义,如世间的涂香能清垢秽、息除热恼。今行者以虚空之阏伽(即水)来洗涤菩提心中百六十种戏论之垢,以住无为戒。涂之,能除灭生死之热恼,得清凉之性,故曰涂香。所谓花,乃生于慈悲之义,亦即此净心的种子在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菩提树,故曰花。烧香是至遍法界之义,天之树王开敷时,如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随一一功德,为慧火而焚,为解脱之风而吹,随着悲愿力而转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烧香。饮食是无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进而服用其无上之味时,即名为入证,故说为食。所谓灯是如来之光明破暗之义,系指至果地时,心障尽转,无尽之慧普照众生,故曰灯。

  同样,在密教中则举出六种基本供养具即“阏伽、涂香、华鬘、烧香、饮食、灯明”,将此六种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波罗蜜。或将“嬉、鬘、歌、舞、香、华、灯、涂”八种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罗的相应位置上。

  普贤菩萨强调“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一般人觉得供养用有形有像的财物才踏实,供养物丰盛,才算有大功德。相比之下,总觉得法供养不那么实在,甚至怀疑是否可作为供品来供养。

  从作用上观察,法是佛母,佛是由法而成就的,从凡夫到佛的一切断证功德,都是由法而来。想一想,法能使人成佛,能使人得到暂时、究竟的一切利乐,地水火风的无情物能使人成佛吗?能使人获得智慧、慈悲、神力吗?当然不能,它的直接作用只是为人提供生活便利、养身、娱乐等等,至于直接在心上离过证德,则没有丝毫作用。所以,法财远远胜过外财,故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下解释七种法供。

  一、如说修行供养:如说修行,按佛的教法去实行,才能调伏自心,生起佛法的证德;只是口上谈论,不如教修行,则像谈药方而不服药一样,不能净治自心,成熟相续。《文殊章》又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二、利益众生供养:如《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诸佛出世的本怀是利乐一切众生,我们利益众生合乎佛心,因此是真供养。

  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受就是以慈悲心随顺摄取。

  四、代众生苦供养:佛的心愿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五、勤修善根供养:为了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目的,就要勤修善根,有足够的资本才可供一切众生享用,成为众生的依怙。

  六、不舍菩萨业供养:即不舍一切菩萨事业。

  七、不离菩提心供养:即常不舍离大菩提心。

  总之,因为法供养顺乎佛心,因此成为最殊胜的供养。在很多人眼里,供养诸佛和利他毫不相干。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愿,是上等的供养。有些人一边损害众生,一边又供养诸佛,这样不合乎佛心,并不能令诸佛欢喜。

  《楞严经》上,阿难在世尊前说:“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意为:愿我成就佛果宝王,还来度脱无边众生。我将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养微尘数刹土的诸佛,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作证,我愿先入恶世教化刚强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果,我终不取证涅槃。

  《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大士接受长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随即告知善德长者及与会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行人作财布施时,应持平等无相之心,深观能供所供,皆是实相。如是供养,理事圆融,财供养与法供养,并无二致。

  由此也可以得知“不离财施而行法施”的内涵。公案里,维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难胜如来是受施者。维摩诘供养璎珞时,心地宽广、平等,没有高下人我的分别,智慧相应实相,大悲不碍随缘,悲智双运,施而无施,度而无度。大士教导善德,能如是而行,财施即是法施。

  这广大最胜的供养,直到虚空界穷尽了、众生界穷尽了、众生业穷尽了、众生烦恼穷尽了,我此供养才有穷尽,以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穷尽故,我此供养永无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为什么要发无尽的供养愿呢?实际上,心性大而无外、无始无终,整个虚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现起的,为什么不以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庄严自己的心地?每个生命都应该觉醒,自性是如此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万法、能现万德,为什么自甘埋没,令生命黯淡、萎缩呢?为什么甘愿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堕于生死迷乱不已呢?因此,有觉悟的人应发大心求证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而要证入,就不可不发起佛子最广大的普贤行愿。只有依仗称合本性的普贤行愿才能还归法界,这是生命最酣畅、最开展的行愿。没有佛语的加持,我们梦想不到,一个身高不过二米的人竟能发出遍周尘刹、尽未来际行持菩提行海的大愿王。我们只有从内心里发起普贤大愿,生命才会拓展到无限宽广,也才会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议。

  

  《都市茅棚》94、证量就是心量:

  佛法就是心法,证量就是心量。心量有多大,证量就有多高。心为太虚,量周沙界,即名诸佛。

  心量,在佛教中指心对外境的攀缘、度量。佛的真实证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体对立,远离能缘、所缘而住于无心。《坛经》般若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

  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保持平静;面对荣耀和光环时保持平淡;面对毁谤和误解时保持平和;面对禅定和法喜时保持平常;面对伤害时慈悲宽容;面对损失时大度包容;面对灾难时淡定从容;面对异己时和睦共容。

  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心量,修道就是要修佛的证量,道次第就是证量次第,也是心量次第。

  

  《都市茅棚》279、磨房里的千里马

  

  某日,释清净路过一个小山村,村头磨房里一匹正在埋头拉磨,但气宇轩昂,颇具王者之风的老马引起了清净的注意。清净喊住老马,帮它摘下眼罩。这匹马虽身处磨房,却有着玉树临风、君临天下的气势,眼神透显睿智、淡泊、慈悲、坚定、超然、自信、谦卑的光芒。好一匹得道高马!清净连忙顶礼,请教法益。

  

  老马娓娓道来:

  

  这就是传说中尊贵的汗血宝马,但却自幼被主人闲置。有一次,一位威武的骑士偶然发现了这匹马,禁不住啧啧连声地赞道:“多好的骏马!让它跟我上战场,准能……”

  

  “是的,当然是一匹出色的马,”主人高声打断道,“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而且,明天我就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骑士听完主人的表白,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汗血宝马听了他们的对话,顿时热血沸腾,仿佛觉得自己在纵横天下,伴随着勇敢的骑士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激动的一夜终于过去了。第二天一早,主人果然来找汗血宝马,他一直把马牵进了磨房,给它戴上了眼罩,十分得意地说:“好马儿,你总算能大显身手了。我就是你的“伯乐”,看谁还敢说我不会识别和使用这等宝马!”

  

  汗血宝马悲愤难平,却也无可奈何,只好按主人的安排,终日拉着石磨转,一转就是几十年。

  

  清净闻听,扼腕叹息:社会上是有这么一种人,嫉贤妒能,明明在浪费人才,压制人才,却大言不惭地以“伯乐”自居,简直是在造孽!

  

  老马摆摆手:非也!非也!我年轻时愤世嫉俗,一味抱怨,可是我拉磨几十年后,却是另一番见地。

  

  清净忙问:此话怎讲?

  

  老马仿佛自言自语:当年追随骑士入伍参战的小伙伴们,大多都死在战场上。看似忠烈,却是杀生无数,破裂了无数美满家庭;看似忠君,可皇帝已经换了无数,不知忠的是谁。主人没有让我上战场,我才多活了这几十年;主人安排我拉磨,才使我在拉磨中悟到了真理。所谓“马身难得,佛法难闻”,我如今得了马身,悟了佛法,死而无憾了!

  

  清净说:不管是谁,一生中总要实现一些人生价值,否则碌碌无为,拉一辈子磨,好像有点不够圆满吧?

  

  老马慈悲而庄重地看着清净,说:小和尚,不要小看了拉磨,历代祖师都是在搬砖运土、担水砍柴、炊事炉灶中修行,六祖惠能大师干的就是踏碓舂米的活。我在简单又重复的拉磨中获得禅定,在不停的原地转圈中看清轮回和涅槃,在粗米变成面粉时悟道。我磨的粮食供养了全村老少,使我圆满了福慧资粮。我在磨粮食时发下利生的大愿:若有众生,见我拉磨,发菩提心,终不退转;若有众生,食我粮食,得上妙法,究竟证悟。所以,我所转磨,如同*轮,所磨粮食,如同香积佛国的美食,可以消业除障,显发善根,滋养道心,明心见性。眼见这个山村里的人,人人心地善良,敬奉三宝,乐好修行,广作佛事,夫复何求!

  

  清净顶礼膜拜,请求指点下一步的修行。

  

  老马笑着说:我乃一介山野老马,哪敢指点他人。我自己的经验是:从小处行起,由小事做起;简单而重复,恒持利生事。

  

  清净再拜,想进一步请教。

  

  老马摆摆手道:不和你打闲岔了,我要作功课了!

  

  老马说完,继续拉磨,一圈又一圈……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愿王——广修供养》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