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願王——廣修供養▪P3

  ..續本文上一頁第一之施,于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可見融通財供養與法供養,廣修供養的行願方才圓滿。

  可見,以財供養與法供養兩種來說,法供養最爲殊勝。《十地經論》卷叁談到供養的種類時說:“供養有叁,一爲利養供養,衣服臥具等之謂也。二爲恭敬供養,香花幡等之謂也。叁爲行供養,修行信戒行等之謂也。”

  供佛的內容是從“懸缯、燃燈、散華、燒香”(《無量壽經》),進一步定形而成“塗香、花、燒香、飲食、燃燈”(《蘇悉地羯羅經》)。《大日經疏》又對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釋,認爲塗香是淨之義,如世間的塗香能清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虛空之阏伽(即水)來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爲戒。塗之,能除滅生死之熱惱,得清涼之性,故曰塗香。所謂花,乃生于慈悲之義,亦即此淨心的種子在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菩提樹,故曰花。燒香是至遍法界之義,天之樹王開敷時,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布。菩提之香亦然,隨一一功德,爲慧火而焚,爲解脫之風而吹,隨著悲願力而轉自在,普薰一切,故曰燒香。飲食是無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成熟,進而服用其無上之味時,即名爲入證,故說爲食。所謂燈是如來之光明破暗之義,系指至果地時,心障盡轉,無盡之慧普照衆生,故曰燈。

  同樣,在密教中則舉出六種基本供養具即“阏伽、塗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將此六種各分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波羅蜜。或將“嬉、鬘、歌、舞、香、華、燈、塗”八種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羅的相應位置上。

  普賢菩薩強調“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一般人覺得供養用有形有像的財物才踏實,供養物豐盛,才算有大功德。相比之下,總覺得法供養不那麼實在,甚至懷疑是否可作爲供品來供養。

  從作用上觀察,法是佛母,佛是由法而成就的,從凡夫到佛的一切斷證功德,都是由法而來。想一想,法能使人成佛,能使人得到暫時、究竟的一切利樂,地水火風的無情物能使人成佛嗎?能使人獲得智慧、慈悲、神力嗎?當然不能,它的直接作用只是爲人提供生活便利、養身、娛樂等等,至于直接在心上離過證德,則沒有絲毫作用。所以,法財遠遠勝過外財,故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以下解釋七種法供。

  一、如說修行供養:如說修行,按佛的教法去實行,才能調伏自心,生起佛法的證德;只是口上談論,不如教修行,則像談藥方而不服藥一樣,不能淨治自心,成熟相續。《文殊章》又雲:“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

  二、利益衆生供養:如《十地品》雲:“所修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諸佛出世,本爲利樂一切衆生。”諸佛出世的本懷是利樂一切衆生,我們利益衆生合乎佛心,因此是真供養。

  叁、攝受衆生供養:攝受就是以慈悲心隨順攝取。

  四、代衆生苦供養:佛的心願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

  五、勤修善根供養:爲了達到利益一切衆生的目的,就要勤修善根,有足夠的資本才可供一切衆生享用,成爲衆生的依怙。

  六、不舍菩薩業供養:即不舍一切菩薩事業。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即常不舍離大菩提心。

  總之,因爲法供養順乎佛心,因此成爲最殊勝的供養。在很多人眼裏,供養諸佛和利他毫不相幹。他不了知利他正合乎佛的心願,是上等的供養。有些人一邊損害衆生,一邊又供養諸佛,這樣不合乎佛心,並不能令諸佛歡喜。

  《楞嚴經》上,阿難在世尊前說:“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衆,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伏請世尊爲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意爲:願我成就佛果寶王,還來度脫無邊衆生。我將這誓求成佛度生的深心,供養微塵數刹土的諸佛,是則名爲報佛恩。伏請世尊作證,我願先入惡世教化剛強衆生,如一衆生未成佛果,我終不取證涅槃。

  《維摩诘經》記載:維摩诘大士接受長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隨即告知善德長者及與會大衆:“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爲具足法施。”行人作財布施時,應持平等無相之心,深觀能供所供,皆是實相。如是供養,理事圓融,財供養與法供養,並無二致。

  由此也可以得知“不離財施而行法施”的內涵。公案裏,維摩诘是布施者,乞丐和難勝如來是受施者。維摩诘供養璎珞時,心地寬廣、平等,沒有高下人我的分別,智慧相應實相,大悲不礙隨緣,悲智雙運,施而無施,度而無度。大士教導善德,能如是而行,財施即是法施。

  這廣大最勝的供養,直到虛空界窮盡了、衆生界窮盡了、衆生業窮盡了、衆生煩惱窮盡了,我此供養才有窮盡,以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窮盡故,我此供養永無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爲什麼要發無盡的供養願呢?實際上,心性大而無外、無始無終,整個虛空世界都是一念心現起的,爲什麼不以芬敷萬行榮耀衆德莊嚴自己的心地?每個生命都應該覺醒,自性是如此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又如此能照萬法、能現萬德,爲什麼自甘埋沒,令生命黯淡、萎縮呢?爲什麼甘願具恒沙性德的法身墮于生死迷亂不已呢?因此,有覺悟的人應發大心求證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而要證入,就不可不發起佛子最廣大的普賢行願。只有依仗稱合本性的普賢行願才能還歸法界,這是生命最酣暢、最開展的行願。沒有佛語的加持,我們夢想不到,一個身高不過二米的人竟能發出遍周塵刹、盡未來際行持菩提行海的大願王。我們只有從內心裏發起普賢大願,生命才會拓展到無限寬廣,也才會知道生命境界是如此不可思議。

  

  《都市茅棚》94、證量就是心量:

  佛法就是心法,證量就是心量。心量有多大,證量就有多高。心爲太虛,量周沙界,即名諸佛。

  心量,在佛教中指心對外境的攀緣、度量。佛的真實證到的心量,能克服主客體對立,遠離能緣、所緣而住于無心。《壇經》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

  面對失敗和挫折時保持平靜;面對榮耀和光環時保持平淡;面對毀謗和誤解時保持平和;面對禅定和法喜時保持平常;面對傷害時慈悲寬容;面對損失時大度包容;面對災難時淡定從容;面對異己時和睦共容。

  學佛就是要學佛的心量,修道就是要修佛的證量,道次第就是證量次第,也是心量次第。

  

  《都市茅棚》279、磨房裏的千裏馬

  

  某日,釋清淨路過一個小山村,村頭磨房裏一匹正在埋頭拉磨,但氣宇軒昂,頗具王者之風的老馬引起了清淨的注意。清淨喊住老馬,幫它摘下眼罩。這匹馬雖身處磨房,卻有著玉樹臨風、君臨天下的氣勢,眼神透顯睿智、淡泊、慈悲、堅定、超然、自信、謙卑的光芒。好一匹得道高馬!清淨連忙頂禮,請教法益。

  

  老馬娓娓道來:

  

  這就是傳說中尊貴的汗血寶馬,但卻自幼被主人閑置。有一次,一位威武的騎士偶然發現了這匹馬,禁不住啧啧連聲地贊道:“多好的駿馬!讓它跟我上戰場,准能……”

  

  “是的,當然是一匹出色的馬,”主人高聲打斷道,“其實,我早就看出來了,而且,明天我就要讓它充分發揮作用。”

  

  騎士聽完主人的表白,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汗血寶馬聽了他們的對話,頓時熱血沸騰,仿佛覺得自己在縱橫天下,伴隨著勇敢的騎士沖鋒陷陣,所向披靡……

  

  激動的一夜終于過去了。第二天一早,主人果然來找汗血寶馬,他一直把馬牽進了磨房,給它戴上了眼罩,十分得意地說:“好馬兒,你總算能大顯身手了。我就是你的“伯樂”,看誰還敢說我不會識別和使用這等寶馬!”

  

  汗血寶馬悲憤難平,卻也無可奈何,只好按主人的安排,終日拉著石磨轉,一轉就是幾十年。

  

  清淨聞聽,扼腕歎息:社會上是有這麼一種人,嫉賢妒能,明明在浪費人才,壓製人才,卻大言不慚地以“伯樂”自居,簡直是在造孽!

  

  老馬擺擺手:非也!非也!我年輕時憤世嫉俗,一味抱怨,可是我拉磨幾十年後,卻是另一番見地。

  

  清淨忙問:此話怎講?

  

  老馬仿佛自言自語:當年追隨騎士入伍參戰的小夥伴們,大多都死在戰場上。看似忠烈,卻是殺生無數,破裂了無數美滿家庭;看似忠君,可皇帝已經換了無數,不知忠的是誰。主人沒有讓我上戰場,我才多活了這幾十年;主人安排我拉磨,才使我在拉磨中悟到了真理。所謂“馬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如今得了馬身,悟了佛法,死而無憾了!

  

  清淨說:不管是誰,一生中總要實現一些人生價值,否則碌碌無爲,拉一輩子磨,好像有點不夠圓滿吧?

  

  老馬慈悲而莊重地看著清淨,說:小和尚,不要小看了拉磨,曆代祖師都是在搬磚運土、擔水砍柴、炊事爐竈中修行,六祖惠能大師幹的就是踏碓舂米的活。我在簡單又重複的拉磨中獲得禅定,在不停的原地轉圈中看清輪回和涅槃,在粗米變成面粉時悟道。我磨的糧食供養了全村老少,使我圓滿了福慧資糧。我在磨糧食時發下利生的大願:若有衆生,見我拉磨,發菩提心,終不退轉;若有衆生,食我糧食,得上妙法,究竟證悟。所以,我所轉磨,如同*輪,所磨糧食,如同香積佛國的美食,可以消業除障,顯發善根,滋養道心,明心見性。眼見這個山村裏的人,人人心地善良,敬奉叁寶,樂好修行,廣作佛事,夫複何求!

  

  清淨頂禮膜拜,請求指點下一步的修行。

  

  老馬笑著說:我乃一介山野老馬,哪敢指點他人。我自己的經驗是:從小處行起,由小事做起;簡單而重複,恒持利生事。

  

  清淨再拜,想進一步請教。

  

  老馬擺擺手道:不和你打閑岔了,我要作功課了!

  

  老馬說完,繼續拉磨,一圈又一圈……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願王——廣修供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