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宝,受持五戒,教她念佛。
当天晚上,老奴婢死在主人的家里。第二天清晨,主人把老奴婢的尸体丢在森林里。老奴婢的神识(灵魂)投生忉利天宫以后,遥远看见自己过去的身体,于是和天上的眷属,散花在奴婢的尸体上。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常拳公主的故事:
从前,阿育王经常大力供养僧众,宫中的一个婢女见到阿育王供养僧众,心中非常感伤:国王前世修福,现在享受富贵,如今继续修福,将来福德会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业,现在身份卑下,如今无钱修福,将来会更卑下,不知何时才有出期?有一次僧众应供之后,婢女在扫地时得到一枚铜钱,她以欢喜心将这枚铜钱布施给僧众。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后她转生为阿育王的公主,这个公主一生下来右手就紧握着,打开她的右手时,手中居然出现一枚金钱,而且随取随生,一直取不尽。阿育王觉得非常稀奇,问耶奢阿罗汉:“我这个女儿前世造了什么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钱?”耶奢阿罗汉回答说:“她前世是您宫中的婢女,以扫地得到的一枚铜钱布施僧众,所以能成为大王您的女儿,并且手中金钱取之不尽。”贫穷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铜钱作布施,这样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后,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报。如果人们能了知这样的因果,相信人人都会精勤积累福德。
《法苑珠林》另一则关于布施的公案:
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高僧,法号叫普安。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办素斋供养他。
有一天,这位圣僧来到了大万村。村子里有位名叫田遗生的穷人,他家非常穷,住的房子只有四面墙壁,连遮雨的屋顶都毁损不堪。
田遗生有四个女儿,每个女儿都穿得破破烂烂的,连身体也没有办法完全遮盖住。田遗生的长女名字叫华严,二十岁,看到村人都在设斋供养师父,内心感叹自己除了两尺粗布以外,没有任何财物可以布施种福。她对贫的体验特别深刻,而且也深深厌恶一贫如洗的恶运。正当她仰着头,面对着墙壁悲叹时,突然发现梁木的空隙里有一束稻草。她把它拿下来,捡到了十粒黄粟,把十粒黄粟的硬壳去掉,想连那两尺粗布一起供养高僧。
可是她没有较完整的衣服,不能白天出门。只好利用夜晚匍匐行进到了普安大师住的寺院,她把粗布捆好,从远处投进僧房,把那十粒黄粟放在寺院的饭桶里,同时默默地祈祷和回向:
“由于我前世吝啬和贪心,所以今生才受了这么穷苦的报应。现在我在佛像前面,诚恳地哀求十方圣贤能接受我的忏悔。我用这么粗贱的东西来供养众僧,希望我贫穷的业报会从此结束。愿明天寺里所煮的五石米饭会因有黄粟而变成淡黄色!”
祈祷完毕,田华严掩着眼泪回到家里。第二天上午,寺院里所煮的米饭果然变成淡黄色。大家一打听,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就有许多好意的人,都用财物来救济田家,而田华严也就剃发出家学道了。
佛经中记载的一则“佛陀教化吝啬人”的故事:
从前有人非常吝啬,他从来不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甚至连“布施”这两个字都说不出口,仿佛话一出口,自己的财物就有所损失。
佛陀为了教化此人,开示他道:“一个人这一世之所以富有、尊贵、庄严,跟过去世的布施有关。”这个人深受触动,但是仍然无法像别人那样顺利布施。他对佛陀说:“世尊,我也很想帮助别人,用自己的财富救济穷人,帮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当我要把东西送出去时,就会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对我而言,布施实在太困难了。”佛陀听他说完之后,从地上抓起一把草说:“请把这把草从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这个人毫不迟疑地照做了。佛陀又说:“现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后请把这把草从右手交到左手。”吝啬的人一听要把草给别人,就犹豫了,他想得满头大汗也舍不得这把草。佛陀轻轻地在他耳边说:“难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吗?”如此一想,他赶紧把草放到了左手里。佛陀要求他反复几次,终于,他克服了心的障碍,将草交到身边人的手中了。
经过不断练习,这个“吝啬鬼”成了众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仅将自己的财富布施给别人,临终前甚至把自己的身体也捐献了出去,证得圣果。
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尽心竭力布施供养,过去的业障和恶运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福报和功德。
我们的心性含裹十方三世,因此我们发愿要称合本性,极法界量地发起。不必自狭心量,局限在狭小的范围里。比如拥有万顷良田,不应任它荒芜,十方三世佛菩萨尽在一念心性中,是可供养生福的广大福田,为什么不周遍地行供养呢?所以应放大心量,广修供养,遍供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供养是“贤”,遍供一切佛菩萨是“普”。由普贤供养行就能趣入法界。这是以全法界心、全法界物供养全法界境,所以一定能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本来都安住有一切世界极微尘的诸佛。我们没有现前知见,是因为自心有障碍,与法界真相不隔而隔,等到障碍消除,必然现前法界本面。
“上妙”:对最尊贵的佛陀,应当用上等、微妙的供养具,若有上妙财物不供,只供下劣财物,则有罪过。
经文以须弥山比喻供养具的量,须弥山在世间是高大的法,以四种宝物合成,具有十功德,表示供养具品质精妙。又以“大海水”描述灯油之量,大海深广,表供养称合理性故,甚深;称合事相故,广大。又说“天”、“云”,天是自然,表示法界中法尔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德用;“云”表示随缘。
《华严经》每当说天地徵祥时,都标明“法如是故,佛神力故”。“法如是”,就是“法尔”,是这里“天”的意思。“佛神力”指缘起,像这里说的“云”。此处类推也应说:“法如是故,行愿力故”。以“云”表示“行愿力”包含无上密意。因缘集聚时空中忽然显现浮云,正显现时,也无依无住。表示菩萨以行愿力于空性中显现供养具,能现是行愿,所现是供养具,由心的愿力而现,应用即现,来无所从,用毕即去,去无所至,故说“天音乐云”“天伞盖云”等。
当然,拥有万贯家财的富豪可以供养大象、骏马等,一贫如洗的穷人也可以供养针线、油灯等。其实人再穷,还是有一点点财产的,只不过有些人觉得微小的供施没有意义,所以就轻易放弃了积累福德的机会。有些人认为:别人供养了一万块钱,我才供养一块钱,这太不好意思了,还不如不供养。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一个富人有一百万元,他拿出一万元作供养,而一个穷人有一百元,他拿出一元钱作供养,他们都拿出了全部财产的百分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个人的供养是一样的。
《杂譬喻经》中记载:
往昔舍卫城郊外有一个妇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门前乞食,妇女供养了一钵饭。佛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而能现见真谛之道。”妇女的丈夫听了佛陀的祝愿不相信,他说:“布施一钵饭能获得这样大的福德,还能现见真谛之道,瞿昙沙门说话为什么这样夸张呢?”佛陀问他:“你从哪里来?”他回答说:“从城里来。”佛说:“城里的尼拘陀树有多高?”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佛又问:“树的种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样大。”佛说:“你说的话太夸张,一粒芥子大的种子怎么能长成四十里高的大树,而且每年结数万斛的果实?”他回答说:“这是我现量所见。”佛说:“无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这么大的果报,何况人以欢喜心供养佛一钵饭,福报一定会不可称量。”夫妇二人听后心开意解,当时证了初果。
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明白,对殊胜的对境作微小供养,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以供养的功德,最终能断除烦恼障垢,获得圣者的果位。《华严经》中也说:“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
2007年2月16日,安南卸任联合国秘书长的职务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在那次晚宴上,比尔·盖茨捐了八百万美元,沃伦·巴菲特捐了三百万美元,但他们都没有成为晚宴的主角,而一位捐了三十美元二十五美分的小女孩却成为当天晚宴的主角。这个小女孩说了一句非常令人感动的话:“我知道受到邀请的人有很多钱,他们会拿出很多钱,我没有那么多钱,但这是我所有的钱!”虽然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捐了几百万美元,但这对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那个小女孩虽然只捐了几十美元,但这是她所有的钱,这才是最为难得的。
另外,如果确实由于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导致今生自己非常贫困,没有财物作真实供养,也可以用鲜花、净水、蓝天和白云等无主物作供养,甚至通过观想作意幻供养,这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可见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供欢喜,得大喜悦;供音乐,得微妙音;供舞蹈,得无碍神通;供宝物,得菩提分功德宝;供树木,得庄严觉悟树;供铃铛,得众人皈敬;供妙花,得如佛相好。所以,供养有种种奇妙、广大的果报。
财供养又分外财与内财。内财(头目脑髓)供养,最难能可贵,若能称性,也是法供养。《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法华经》。喜见菩萨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闻《法华经》力。即入三昧,从虚空中雨种种华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愿王——广修供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