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愿王——广修供养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说到广修供养,它的意思是:包括所有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在内的处所,甚至极其细微的一一尘埃当中的、极其细微的尘埃一样无穷多的佛陀所在的处所,都有种种菩萨集会,会众熙熙攘攘,有如大海一般。而我依靠普贤行愿的大法力,产生了深切的信心和了解能力,能够现前得以看到这盛大的菩萨法会。
能够以上等的美好的种种供养资具奉献给佛,包括如大云一般多的鲜花、鬉饰、天界的美好音乐,各种伞盖宝幢、天神们能穿戴的衣裳、天子天女所使用的宝香、用以涂身的香、用以燃烧的熏香、碾作粉;所有这些,多如天上的大云,其分量之大,简直像是须弥山,不可以计算。不仅如此,作为对佛的供养,又点燃了各种各样的灯盏,有酥油灯、香油灯,又有各色妙香的油灯,那些灯的灯芯,累集起来,也有须弥山那么高大;那一一处所的灯油加起来,也竟如大海那么多。
我正是以如此美好而不可计量的资具,对佛作供养。
善男子,在一切供养之中,最为上等的,就是以法作供养了。所谓法的供养,也就是依佛所说恭敬实行的供养,为利益有情众生而作供养,以支持帮助众生而作供养,代众生受苦而作供养,勤修善根功德而为供养,坚持菩萨行业而为供养,不舍弃上求下化的菩提心而为供养。
善男子,前面我说过的种种供养称为财的供养,这些供养所获得的功德,若与这里所说的以法供养相比,能得到功德简直不值一提,无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二;财供养的千个俱胝的分量、那由他的分量,或如算分、或如数分,或如比喻分、或如优波尼沙陀分等等的分量,若与一分法的供养相比,功德都不足与之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一切如来都尊重佛法的缘故,一切如来都以佛法修行的缘故。如果一切诸菩萨实行法的供养,那他们就成就供养如来的功德。这是因为:这样的供养,才是真正的供养的缘故。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供养,我将永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的供养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供养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我的供养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心口意业的供养,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供”是供奉,“养”是孝养。诸佛菩萨、贤善之人都行持供养,为什么呢?供养可获福德;供养是根本,本立则道生。不对有恩有德的境供奉、孝养,在缘起上,则不顺乎本性,且得不到根源上的加持,这样没有根基,就不会有成就,即使暂时有成就,也不会持久。
修行这一行愿可以舍弃悭贪心,与前二行愿“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并修,能令现行三业清净。一切菩萨圣贤都因修供养而成就,如佛陀因地在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全部供养承事,没有空过的;阿弥陀佛因地,为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劫来积功累德,在诸佛世界,尊重供养,从没间断过。又诸菩萨,常以种种上妙供具,供养诸佛。这样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殊胜果报。在我们凡夫份上,虽然没有福报置办上妙供物,但也应该随分随力,每天最少以长灯一盏、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养。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诚心供养一花一水,也是功德圆满。或以一花供佛时,当作观想,身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无数花云,观想作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花台,诸佛欣然接受,于十方世界,施作佛事。其它的供养,也如此观修。要知道但运一心,广大无边际,功德和智慧二种庄严,六度万行,无不圆满。
供养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寺院每天过堂之前,都要诵供养偈,以三德六味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供养诸尊菩萨摩诃萨,并令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而在初一、十五,寺院还要特别隆重地上供,以种种美妙饮食供养诸佛菩萨。那么,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东西吗?如果我们不供养,他们就会忍饥挨饿吗?显然不是。
通过供养这一方式,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也是体现我们对佛菩萨的报恩之心。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不仅要“知恩”,更要懂得“报恩”。
恩有四重,分别是三宝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国土的恩德、众生的恩德。因为有佛陀出世,我们才能了知人生蕴涵的巨大意义,才能认识真理、摆脱痛苦。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倾尽所有也报答不尽。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报答不尽,且佛菩萨并不需要,那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须知,供养是积集福德资粮的捷径。倘能以至诚恳切之心供养诸佛,在报答佛恩的同时,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
一、毁形,在家人化妆打扮,追求华丽的服饰,而出家人剃除须发,身著坏色衣。
二、守志节,出家人远离一切非法的行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
三、割爱无所亲,出家人舍弃了亲朋好友,这种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间人在这方面是很困难的,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亲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儿。
四、出家弘圣道,出家人一心弘扬佛法,虽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扬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五、愿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他们都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
因此,出家僧众具有如此功德。
这部经中还说,有七种善法能转生到梵天:
一、建造佛塔、经堂、僧房。
二、修建园林浴池,种植树木,给人们带来清凉。
三、恒常布施医药。
四、造船济度人民。
五、建造桥梁。
六、在道旁挖井,使渴乏行人得以饮用。
七、修建厕所。
这部经中还说:“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意思是说,如果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供养,可以获得大福德,最终可以因此而成佛。此外,《宝鬘论》中在讲积累福德资粮时,也要求兴建旅店、花园、桥梁、浴室、水井等。
广修供养,即广泛修习供养,没有尊卑之分,没有亲疏之别。我们不仅要供养诸佛菩萨和僧众,还要供养世间一切众生。佛教认为,世间有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于我们的人,如父母、亲友等,应怀着感恩心报答。《杂宝藏经》云:“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佛陀还告诉我们:无佛出世时,孝敬供养父母,就是世间最大的功德。如果连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就不是合格的佛子。二是敬田,即我们恭敬的对象,如诸佛菩萨、善知识及师长等,父母给了我们色身,养育我们成长,而善知识与师长则为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使我们找到了心灵归宿。三是悲田,即需要我们帮助的对象,如穷苦的乞丐、病人等,他们缺吃少穿,贫困无依,甚至生活无法自理,作为学佛者,我们应本着慈悲心积极帮助他们。
在佛教中,将孝敬父母、供养师长、布施贫者称为培植福田。就像农民种田那样,必须在春天播种、耕耘,秋天才能获得丰收。否则,必定一无所获。同样,福报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有些人一生坎坷,什么好事都擦肩而过,于是怨天尤人,责怪老天不公。其实,这不能抱怨他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造就的,取决于自己的福报。而福报并不是上天给予,也不是与生俱来,是源于已造业力的积累和培植。若能常行布施,广修供养,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报自然源源不断。事实上,这是最好的投资和储蓄方式,是任何人无法占有、无法夺去的财富。
《贤愚因缘经》记载的关于修供养的一则公案:
从前在阿盘提国,有一位很有钱的长者,他家里有位年纪很大地位很卑贱的奴婢。那奴婢长年累月衣服破破烂烂,饮食粗陋,不得温饱,而且还要时常挨鞭子的责打。
有一天,她拿着瓶子到河边取水,想到伤心处,禁不住放声大哭。佛的弟子迦旃延见了,很怜愍的告诉她说:“如果您讨厌贫穷,可以把它作供养出去。”老婢问:“怎样把贫穷供养出去呢?”迦旃延说:“如果您想要把贫穷供养,应当相信我的话:把瓶子洗干净,装一些清净的水布施给过往的修道人。”
老奴婢说:“这瓶子是我家主人的,即使盛水布施,布施的功德还是主人的。”迦旃延回答道:“瓶子虽然不是您的,但瓶子里头的水是您取来的,是您的功德。”
老婢听了迦旃延的话,立刻装水供养迦旃延。迦旃延接受了她供养的水,并教她皈依…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愿王——广修供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