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願王——廣修供養
經文: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說到廣修供養,它的意思是:包括所有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土在內的處所,甚至極其細微的一一塵埃當中的、極其細微的塵埃一樣無窮多的佛陀所在的處所,都有種種菩薩集會,會衆熙熙攘攘,有如大海一般。而我依靠普賢行願的大法力,産生了深切的信心和了解能力,能夠現前得以看到這盛大的菩薩法會。
能夠以上等的美好的種種供養資具奉獻給佛,包括如大雲一般多的鮮花、鬉飾、天界的美好音樂,各種傘蓋寶幢、天神們能穿戴的衣裳、天子天女所使用的寶香、用以塗身的香、用以燃燒的熏香、碾作粉;所有這些,多如天上的大雲,其分量之大,簡直像是須彌山,不可以計算。不僅如此,作爲對佛的供養,又點燃了各種各樣的燈盞,有酥油燈、香油燈,又有各色妙香的油燈,那些燈的燈芯,累集起來,也有須彌山那麼高大;那一一處所的燈油加起來,也竟如大海那麼多。
我正是以如此美好而不可計量的資具,對佛作供養。
善男子,在一切供養之中,最爲上等的,就是以法作供養了。所謂法的供養,也就是依佛所說恭敬實行的供養,爲利益有情衆生而作供養,以支持幫助衆生而作供養,代衆生受苦而作供養,勤修善根功德而爲供養,堅持菩薩行業而爲供養,不舍棄上求下化的菩提心而爲供養。
善男子,前面我說過的種種供養稱爲財的供養,這些供養所獲得的功德,若與這裏所說的以法供養相比,能得到功德簡直不值一提,無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二;財供養的千個俱胝的分量、那由他的分量,或如算分、或如數分,或如比喻分、或如優波尼沙陀分等等的分量,若與一分法的供養相比,功德都不足與之相提並論的。
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一切如來都尊重佛法的緣故,一切如來都以佛法修行的緣故。如果一切諸菩薩實行法的供養,那他們就成就供養如來的功德。這是因爲:這樣的供養,才是真正的供養的緣故。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供養,我將永無休止地繼續下去,直到虛空世界窮盡、衆生的世界窮盡、衆生的惑業窮盡、衆生的無明煩惱窮盡,我的供養也才會窮盡。但是,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供養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我的供養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心口意業的供養,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供”是供奉,“養”是孝養。諸佛菩薩、賢善之人都行持供養,爲什麼呢?供養可獲福德;供養是根本,本立則道生。不對有恩有德的境供奉、孝養,在緣起上,則不順乎本性,且得不到根源上的加持,這樣沒有根基,就不會有成就,即使暫時有成就,也不會持久。
修行這一行願可以舍棄悭貪心,與前二行願“禮敬諸佛”和“稱贊如來”並修,能令現行叁業清淨。一切菩薩聖賢都因修供養而成就,如佛陀因地在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全部供養承事,沒有空過的;阿彌陀佛因地,爲圓滿成就大願,無量劫來積功累德,在諸佛世界,尊重供養,從沒間斷過。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這樣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我們凡夫份上,雖然沒有福報置辦上妙供物,但也應該隨分隨力,每天最少以長燈一盞、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誠心供養一花一水,也是功德圓滿。或以一花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無數花雲,觀想作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花臺,諸佛欣然接受,于十方世界,施作佛事。其它的供養,也如此觀修。要知道但運一心,廣大無邊際,功德和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供養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寺院每天過堂之前,都要誦供養偈,以叁德六味供養叁世一切諸佛,供養諸尊菩薩摩诃薩,並令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而在初一、十五,寺院還要特別隆重地上供,以種種美妙飲食供養諸佛菩薩。那麼,是佛菩薩需要這些東西嗎?如果我們不供養,他們就會忍饑挨餓嗎?顯然不是。
通過供養這一方式,既是爲了表達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也是體現我們對佛菩薩的報恩之心。佛陀教導我們,每一位佛弟子,不僅要“知恩”,更要懂得“報恩”。
恩有四重,分別是叁寶的恩德、父母的恩德、國土的恩德、衆生的恩德。因爲有佛陀出世,我們才能了知人生蘊涵的巨大意義,才能認識真理、擺脫痛苦。這種大恩大德,我們傾盡所有也報答不盡。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報答不盡,且佛菩薩並不需要,那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須知,供養是積集福德資糧的捷徑。倘能以至誠懇切之心供養諸佛,在報答佛恩的同時,更在成就自身修行。
《佛說諸德福田經》中說:“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務,名曰最福田,供養獲永安,其福第一尊。”出家僧衆因爲具有五種功德而成爲最殊勝的福田:
一、毀形,在家人化妝打扮,追求華麗的服飾,而出家人剃除須發,身著壞色衣。
二、守志節,出家人遠離一切非法的行爲,一心一意行持善法。
叁、割愛無所親,出家人舍棄了親朋好友,這種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間人在這方面是很困難的,總是放不下自己的親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兒。
四、出家弘聖道,出家人一心弘揚佛法,雖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揚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五、願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他們都發願要度化一切衆生。
因此,出家僧衆具有如此功德。
這部經中還說,有七種善法能轉生到梵天:
一、建造佛塔、經堂、僧房。
二、修建園林浴池,種植樹木,給人們帶來清涼。
叁、恒常布施醫藥。
四、造船濟度人民。
五、建造橋梁。
六、在道旁挖井,使渴乏行人得以飲用。
七、修建廁所。
這部經中還說:“供之得福,進可成佛。”意思是說,如果在殊勝的對境前作供養,可以獲得大福德,最終可以因此而成佛。此外,《寶鬘論》中在講積累福德資糧時,也要求興建旅店、花園、橋梁、浴室、水井等。
廣修供養,即廣泛修習供養,沒有尊卑之分,沒有親疏之別。我們不僅要供養諸佛菩薩和僧衆,還要供養世間一切衆生。佛教認爲,世間有叁種福田:一是恩田,即有恩于我們的人,如父母、親友等,應懷著感恩心報答。《雜寶藏經》雲:“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但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佛陀還告訴我們:無佛出世時,孝敬供養父母,就是世間最大的功德。如果連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就不是合格的佛子。二是敬田,即我們恭敬的對象,如諸佛菩薩、善知識及師長等,父母給了我們色身,養育我們成長,而善知識與師長則爲我們指明了人生道路,使我們找到了心靈歸宿。叁是悲田,即需要我們幫助的對象,如窮苦的乞丐、病人等,他們缺吃少穿,貧困無依,甚至生活無法自理,作爲學佛者,我們應本著慈悲心積極幫助他們。
在佛教中,將孝敬父母、供養師長、布施貧者稱爲培植福田。就像農民種田那樣,必須在春天播種、耕耘,秋天才能獲得豐收。否則,必定一無所獲。同樣,福報也不是從天上掉下的。有些人一生坎坷,什麼好事都擦肩而過,于是怨天尤人,責怪老天不公。其實,這不能抱怨他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造就的,取決于自己的福報。而福報並不是上天給予,也不是與生俱來,是源于已造業力的積累和培植。若能常行布施,廣修供養,努力耕耘恩田、敬田、悲田,福報自然源源不斷。事實上,這是最好的投資和儲蓄方式,是任何人無法占有、無法奪去的財富。
《賢愚因緣經》記載的關于修供養的一則公案:
從前在阿盤提國,有一位很有錢的長者,他家裏有位年紀很大地位很卑賤的奴婢。那奴婢長年累月衣服破破爛爛,飲食粗陋,不得溫飽,而且還要時常挨鞭子的責打。
有一天,她拿著瓶子到河邊取水,想到傷心處,禁不住放聲大哭。佛的弟子迦旃延見了,很憐愍的告訴她說:“如果您討厭貧窮,可以把它作供養出去。”老婢問:“怎樣把貧窮供養出去呢?”迦旃延說:“如果您想要把貧窮供養,應當相信我的話:把瓶子洗幹淨,裝一些清淨的水布施給過往的修道人。”
老奴婢說:“這瓶子是我家主人的,即使盛水布施,布施的功德還是主人的。”迦旃延回答道:“瓶子雖然不是您的,但瓶子裏頭的水是您取來的,是您的功德。”
老婢聽了迦旃延的話,立刻裝水供養迦旃延。迦旃延接受了她供養的水,並教她皈依…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願王——廣修供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