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寶,受持五戒,教她念佛。
當天晚上,老奴婢死在主人的家裏。第二天清晨,主人把老奴婢的屍體丟在森林裏。老奴婢的神識(靈魂)投生忉利天宮以後,遙遠看見自己過去的身體,于是和天上的眷屬,散花在奴婢的屍體上。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常拳公主的故事:
從前,阿育王經常大力供養僧衆,宮中的一個婢女見到阿育王供養僧衆,心中非常感傷:國王前世修福,現在享受富貴,如今繼續修福,將來福德會更深厚;而我前世造了罪業,現在身份卑下,如今無錢修福,將來會更卑下,不知何時才有出期?有一次僧衆應供之後,婢女在掃地時得到一枚銅錢,她以歡喜心將這枚銅錢布施給僧衆。不久婢女患病死去,死後她轉生爲阿育王的公主,這個公主一生下來右手就緊握著,打開她的右手時,手中居然出現一枚金錢,而且隨取隨生,一直取不盡。阿育王覺得非常稀奇,問耶奢阿羅漢:“我這個女兒前世造了什麼福德,手掌能生出金錢?”耶奢阿羅漢回答說:“她前世是您宮中的婢女,以掃地得到的一枚銅錢布施僧衆,所以能成爲大王您的女兒,並且手中金錢取之不盡。”貧窮卑下的婢女以拾到的一枚銅錢作布施,這樣不起眼的善根成熟後,就感得了如此稀奇的果報。如果人們能了知這樣的因果,相信人人都會精勤積累福德。
《法苑珠林》另一則關于布施的公案:
隋朝的時候,終南山有一位高僧,法號叫普安。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大家都辦素齋供養他。
有一天,這位聖僧來到了大萬村。村子裏有位名叫田遺生的窮人,他家非常窮,住的房子只有四面牆壁,連遮雨的屋頂都毀損不堪。
田遺生有四個女兒,每個女兒都穿得破破爛爛的,連身體也沒有辦法完全遮蓋住。田遺生的長女名字叫華嚴,二十歲,看到村人都在設齋供養師父,內心感歎自己除了兩尺粗布以外,沒有任何財物可以布施種福。她對貧的體驗特別深刻,而且也深深厭惡一貧如洗的惡運。正當她仰著頭,面對著牆壁悲歎時,突然發現梁木的空隙裏有一束稻草。她把它拿下來,撿到了十粒黃粟,把十粒黃粟的硬殼去掉,想連那兩尺粗布一起供養高僧。
可是她沒有較完整的衣服,不能白天出門。只好利用夜晚匍匐行進到了普安大師住的寺院,她把粗布捆好,從遠處投進僧房,把那十粒黃粟放在寺院的飯桶裏,同時默默地祈禱和回向:
“由于我前世吝啬和貪心,所以今生才受了這麼窮苦的報應。現在我在佛像前面,誠懇地哀求十方聖賢能接受我的忏悔。我用這麼粗賤的東西來供養衆僧,希望我貧窮的業報會從此結束。願明天寺裏所煮的五石米飯會因有黃粟而變成淡黃色!”
祈禱完畢,田華嚴掩著眼淚回到家裏。第二天上午,寺院裏所煮的米飯果然變成淡黃色。大家一打聽,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就有許多好意的人,都用財物來救濟田家,而田華嚴也就剃發出家學道了。
佛經中記載的一則“佛陀教化吝啬人”的故事:
從前有人非常吝啬,他從來不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甚至連“布施”這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仿佛話一出口,自己的財物就有所損失。
佛陀爲了教化此人,開示他道:“一個人這一世之所以富有、尊貴、莊嚴,跟過去世的布施有關。”這個人深受觸動,但是仍然無法像別人那樣順利布施。他對佛陀說:“世尊,我也很想幫助別人,用自己的財富救濟窮人,幫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當我要把東西送出去時,就會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對我而言,布施實在太困難了。”佛陀聽他說完之後,從地上抓起一把草說:“請把這把草從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這個人毫不遲疑地照做了。佛陀又說:“現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後請把這把草從右手交到左手。”吝啬的人一聽要把草給別人,就猶豫了,他想得滿頭大汗也舍不得這把草。佛陀輕輕地在他耳邊說:“難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嗎?”如此一想,他趕緊把草放到了左手裏。佛陀要求他反複幾次,終于,他克服了心的障礙,將草交到身邊人的手中了。
經過不斷練習,這個“吝啬鬼”成了衆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僅將自己的財富布施給別人,臨終前甚至把自己的身體也捐獻了出去,證得聖果。
由此可知,只要我們能盡心竭力布施供養,過去的業障和惡運都可以直接轉化爲福報和功德。
我們的心性含裹十方叁世,因此我們發願要稱合本性,極法界量地發起。不必自狹心量,局限在狹小的範圍裏。比如擁有萬頃良田,不應任它荒蕪,十方叁世佛菩薩盡在一念心性中,是可供養生福的廣大福田,爲什麼不周遍地行供養呢?所以應放大心量,廣修供養,遍供十方叁世一切佛菩薩。
供養是“賢”,遍供一切佛菩薩是“普”。由普賢供養行就能趣入法界。這是以全法界心、全法界物供養全法界境,所以一定能趨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
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本來都安住有一切世界極微塵的諸佛。我們沒有現前知見,是因爲自心有障礙,與法界真相不隔而隔,等到障礙消除,必然現前法界本面。
“上妙”:對最尊貴的佛陀,應當用上等、微妙的供養具,若有上妙財物不供,只供下劣財物,則有罪過。
經文以須彌山比喻供養具的量,須彌山在世間是高大的法,以四種寶物合成,具有十功德,表示供養具品質精妙。又以“大海水”描述燈油之量,大海深廣,表供養稱合理性故,甚深;稱合事相故,廣大。又說“天”、“雲”,天是自然,表示法界中法爾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德用;“雲”表示隨緣。
《華嚴經》每當說天地徵祥時,都標明“法如是故,佛神力故”。“法如是”,就是“法爾”,是這裏“天”的意思。“佛神力”指緣起,像這裏說的“雲”。此處類推也應說:“法如是故,行願力故”。以“雲”表示“行願力”包含無上密意。因緣集聚時空中忽然顯現浮雲,正顯現時,也無依無住。表示菩薩以行願力于空性中顯現供養具,能現是行願,所現是供養具,由心的願力而現,應用即現,來無所從,用畢即去,去無所至,故說“天音樂雲”“天傘蓋雲”等。
當然,擁有萬貫家財的富豪可以供養大象、駿馬等,一貧如洗的窮人也可以供養針線、油燈等。其實人再窮,還是有一點點財産的,只不過有些人覺得微小的供施沒有意義,所以就輕易放棄了積累福德的機會。有些人認爲:別人供養了一萬塊錢,我才供養一塊錢,這太不好意思了,還不如不供養。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如果一個富人有一百萬元,他拿出一萬元作供養,而一個窮人有一百元,他拿出一元錢作供養,他們都拿出了全部財産的百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個人的供養是一樣的。
《雜譬喻經》中記載:
往昔舍衛城郊外有一個婦女,一次佛陀到她家門前乞食,婦女供養了一缽飯。佛說:“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而能現見真谛之道。”婦女的丈夫聽了佛陀的祝願不相信,他說:“布施一缽飯能獲得這樣大的福德,還能現見真谛之道,瞿昙沙門說話爲什麼這樣誇張呢?”佛陀問他:“你從哪裏來?”他回答說:“從城裏來。”佛說:“城裏的尼拘陀樹有多高?”他說:“高達四十裏,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佛又問:“樹的種子有多大?”他回答:“只有芥子那樣大。”佛說:“你說的話太誇張,一粒芥子大的種子怎麼能長成四十裏高的大樹,而且每年結數萬斛的果實?”他回答說:“這是我現量所見。”佛說:“無情法的大地尚且能成熟這麼大的果報,何況人以歡喜心供養佛一缽飯,福報一定會不可稱量。”夫婦二人聽後心開意解,當時證了初果。
看了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明白,對殊勝的對境作微小供養,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以供養的功德,最終能斷除煩惱障垢,獲得聖者的果位。《華嚴經》中也說:“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
2007年2月16日,安南卸任聯合國秘書長的職務後,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莊園舉行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爲非洲貧困兒童募捐。在那次晚宴上,比爾·蓋茨捐了八百萬美元,沃倫·巴菲特捐了叁百萬美元,但他們都沒有成爲晚宴的主角,而一位捐了叁十美元二十五美分的小女孩卻成爲當天晚宴的主角。這個小女孩說了一句非常令人感動的話:“我知道受到邀請的人有很多錢,他們會拿出很多錢,我沒有那麼多錢,但這是我所有的錢!”雖然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捐了幾百萬美元,但這對他們來說是九牛一毛,那個小女孩雖然只捐了幾十美元,但這是她所有的錢,這才是最爲難得的。
另外,如果確實由于往昔沒有積累福德,導致今生自己非常貧困,沒有財物作真實供養,也可以用鮮花、淨水、藍天和白雲等無主物作供養,甚至通過觀想作意幻供養,這也能積累巨大的福德。
緣起作用不空、不錯亂,可見每種供養都會得相應果報。比如,供歡喜,得大喜悅;供音樂,得微妙音;供舞蹈,得無礙神通;供寶物,得菩提分功德寶;供樹木,得莊嚴覺悟樹;供鈴铛,得衆人皈敬;供妙花,得如佛相好。所以,供養有種種奇妙、廣大的果報。
財供養又分外財與內財。內財(頭目腦髓)供養,最難能可貴,若能稱性,也是法供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過去日月淨明德佛,爲一切衆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喜見菩薩樂修苦行,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叁昧。心生歡喜,即念我得叁昧,皆是聞《法華經》力。即入叁昧,從虛空中雨種種華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塗身,于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願力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璎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缯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願王——廣修供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