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调心有方,即可得到一心,而至失心入定,但这尚不是中国禅宗的方法。禅在中国,初期所传,与印度的佛教无异,对于禅定的修行,在中国的发展,分成两大流,一是综合印度大小乘的方法,如以开发而成天台宗的止观;一是从印度传来的大乘禅或如来禅,加以开发而成禅宗的话头(公案)禅及默照禅。

  印度禅的方法

  印度禅的修行方法,从小乘到大乘,颇可见到其演进的过程,现在略举如下:

  一、小乘禅法

  (一)止观——欲得四禅八定,必须用某种方法,收摄心禅,并用智慧,观照实际,此正所谓定与慧等持等修,如能入道证真,止是消极地将心神凝聚于一处,观是积极地活用智慧观照实相真理,二者如车之二轮,并驾前进,不可偏废。此在《增一阿含经》〈有无品〉、〈渐愧品〉,《杂阿含经》卷三、同经〈因诵第三品〉、《中阿含经》〈林品自观心经〉第三,以及《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三,均有述及止观的名相与修法。中国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即是依据印度小乘止观,予以发挥而成。

  (二)三昧——不偏于正,不偏于观,进入深定,心态正直平等,不动相续,观智成熟,照境清明,称为三昧。也就是由定中的智慧,反映于外境时所起的功用。大略可分二类:1、从所观的对象得名者,例如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慈三昧、火三昧、水三昧等。2、从三昧的功能现象得名者,例如不动明王三昧、金刚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等。此可以由《增一阿含经》〈高幢品〉、〈马王品〉,《杂阿含经》卷二十等处见到。并于《增一阿含经》〈不善品〉中,介绍说:“若有此丘,得金刚三昧者,火所不烧,刀所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

  因此,梵文的三昧(Samadhi)这个名词,至少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入定的本身,二是由定所生的慧对外反映的功能,三是神通的力量。故在翻译之时,极易混淆。

  从修行者的善根类别不同及层次不同,所得的三昧,也不尽相同。此在《增一阿含经》〈弟子品〉及〈清信女品〉等处的记载,可以见到,在大乘的《付法藏因缘传》卷一则说:“如来三昧,诸辟支佛不识其名;缘觉三昧,一切声闻莫能解了;大目健连、舍利弗等所和入三昧,其余罗汉,不能测度。”

  (三)十念与二甘露门——止观是修定时用的两种交互并行的方法,三昧是修行禅定后所产生的功能。现在再介绍修行禅定的方法。

  1、十念:以心念击缚于某一种特定的事物或功能上,便可进入定境。所谓十念是:(1)一心专念于佛的身相、面相、及其殊胜的圣德。(2)一心专念于佛的正法,因其能除众生的烦恼渴求之心。(3)一心专念如来的圣僧大众,因其具有持戒、智慧、解脱的圣德。(4)一心专念清净的戒律,因其有无为无欲之功德。(5)一心专念作大布施,若人骂我,不发怒,若人打我、杀我,不嗔恨,施舍欢喜,全无余想。(6)一心专念天神的身相光明,赞叹其善行的果报。(7)一心专念于休息,心意止息,乐住于安闲宁静而入三昧。(8)一心专念于呼吸的出入,了了分明。(9)一心专念于身体的垢秽不净,终归无常。(10)一心念于身体死亡的现象。从《增一阿含经》卷一的〈十念品〉所见,以上的十念,各各都是一各独立的法门。此十念,均系用来修行禅定的方法,后来的大乘净土宗,便以念佛的身相、面相,以及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斯修成念佛三昧。

  2、二甘露门:此是后世的小乘佛教徒,从十念之中,抽出了第八的数息观及第九的不净观,作为两项特别重要的修行法。事实上,散乱心重的人,修和数息观;淫欲心重的人,修行不净观,的确是相当有效的方法。甘露是一各药名,传说服食甘露,可得不死。将数息、不净的两种方法,称炒甘露之门,意即是修此法门,可以解脱生死。

  (四)五停心与四正断

  1、五停心:又名坐禅的五门,《五门禅经要法》中说:“所以五门者,随众生病,若乱心多者,教以安般(数息);若贪心多者,教以不净,若嗔恚多者,教以慈力;若者我多者,教以因缘;若心没者,教以念佛。”

  2、四正断:又名四正勤、四意止、四意断。即是:(1)令已生的恶法断除;(2)令未生的恶法不起;(3)令已生的善法增长;(4)令未生的善法生起。

  (五)六妙门与十六特胜

  1、六妙门:这是以呼吸作为修定的六种方法法门。根据《大毗婆沙论》卷六的叙述,分条说明如下:

  (1)数息——有五种数法:A从一数到十,称为满数;B从多的数目数到少的数目,称为减数;C从少的数目数到多的数目,称为增数;D数目数过了第十,或自行确定一串不规律顺序的数目,称为乱数;E先数五次入息,再数五次出息,称为净数。

  (2)随息——将心念著呼吸进出,息至何处,心亦随之到何处。吸气时,必随气入,逐步由咽喉、心胸、脐轮,乃至直到足趾;呼气时,心随气出,渐渐由近至远。

  (3)止息——观想息风,初住鼻口、次住咽喉、次住心脑、次住脐轮,乃至住于足趾。

  (4)观息——息风到达任何部位,都能审究观察。

  (5)还息——又名转息,转此呼吸,观想:身不净、爱是苦、心无常、法无我的四念处,用来对治凡夫通病的常乐、我、净的四颠倒。

  (6)净息——一切烦恼尽除,证得圣果之谓。

  2、十六特胜:此亦是呼吸法的一类,《修行通地经》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即是(1)数息增。(2)数息灭。(3)数息时动身,即知有问题。(4)数息时身体怠惰沉重,即知有瞌睡的问题。(5)数息时生起欢喜心,即知有问题。(6)数息时生起安乐心,即知有问题。(7)数息时,观照诸种想及念,了了分明。(8)数息时虽起诸种想及念,皆柔顺于数息的工夫。(9)数息时自心所感觉明了者,即时知道。(10)数息时,若心欢悦立即知道。(11)数息时,若得心定,即时知道。(12)数息时,心得解脱。立即知道。(13)数息时,洞见息是依于无常,即时察知。(14)数息时,观察息之起灭不已而得离欲之心者,立时知道(离欲界即将入初禅)。(15)观见气息灭尽,即时知道(将入第四禅)。(16)数息时,观见息气灭尽,离欲清净,趣向解脱道,立即知道(将离三界生死)。可见,六妙门与十六特胜,都是以呼吸法来达到禅定乃至解脱一切烦恼的目的。

  二、祖师禅的先驱

  (一)是以所跟随着师父为修行的(归)依(住)止之灭,不依佛说的经律为最高的权威。此如小乘部派佛教中的鸡胤部(The Gokulikas)主张不必依佛说法的经和律为主,应依祖师所作的论为修行的依准。

  (二)不依见闻觉知而修禅定,例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便有如此的记载:“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界),不依他世(界),非日、月,非见、闻、(察)而修禅。”这与传统的印度禅的观点,颇不相同。倒与中国的祖师禅的风格很相类似。

  中国禅的方法

  中国禅,从佛法初传(西元第一世纪)以迄禅宗烂热(西元第十二世纪),产生了话头禅与默照的对峙并行,曾经几番的变化。

  一、初传中国的禅法

  自东汉恒帝(西元一四七——一六七在位)时代至梁武帝(五0二——五四九在位)时代,菩提达摩自印度东来为止的大约三百五十年之间,由印度传来的禅法,乃是印度的小乘禅及大乘禅。

  (一)安世高(一四八年到洛阳)译出了十多种小乘的禅经。大约在同一个时代,又有支娄迦谶译出了《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为大乘禅的空的理论,开了介绍的先河。

  (二)另有于二四七年到达建业(今之南京)的康僧会,不但译出了《坐禅经》一卷,并对安世高所译的《安般经》加以注解。“安般”的意思是一种呼吸法或数息法。不过,《坐禅经》及《安般经》注解,现已失传,仅从《出三藏记集》卷六,见到他的禅定思想如下:

  “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舌、身、心,谓之内;色、声、香、味、触、邪念,谓之外。……弹指之间,心有九百六十转,一旦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泊然若死,谓之一禅。……已获数定,转念著随,……意在定随,由在数矣,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又除其一,注意鼻端,谓之止也。……诸秽灭矣,昭然心明,踰日、月、珠,……志无邪欲,侧耳倾听万句,不失片言,……谓之三禅。……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

  康僧会以数息、随息等的六妙门,是大乘法,对于四禅,所下的定义界说,也略异于一般的见解,似乎初禅的重点在定力,二、三、四禅,重点在于慧力。

  (三)鸠摩罗什(Kumarajiva)西元四0一年到长安,译出了空宗的《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等,奠定了大乘禅法的基础。同时敢译了多种小乘的禅经,例如《禅秘要法经》三卷、《禅法要解经》二卷、《坐禅三昧经》二卷、《思维略要法》一卷,对于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及其现象,例如数息法、不净观、白骨观等的次第,有很详细的介绍。另有与罗什同一时代来到中国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也译出了小乘经,名为《达磨多罗禅经》,介绍了六妙门、十六特胜的数息法,以及不净观等。

  (四)受禅法与道法的影响。中国的道家,以炼丹的方法,增长人体的健康的和长寿,佛教初传中国,来自西域的僧侣,大多也将佛教所用的修行方法,译出介绍给中国人,这是为了事实上的需要…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国禅宗的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