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不拿出于人身心有直接利益的方法,光是空讲理论,不能满足多数的人要求。同时,佛教到了中国,也受到道家的思想的影响,比如道安(三一二——三八五)的弟子们及罗什的弟子们,大多曾是精通道家而后进佛教的,因此也运用道家的名词及观念,来说明佛经的义理,并且自由发挥,申论所见的道理,比如道生(三五五——四三四)首倡顿悟之语,对于后来的禅宗有著极大的启发作用。另有传说为僧肇(三八四——四一四)所撰的《宝藏论》的〈广照空有品〉其论调形式,几乎与老子的《道德经》相类似。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空无形,真色无名。”
“其大也,幌荡无涯……无形而形,无名而名,特类相感,和合而生,生而不生,其无有情,众谓之圣,众谓之明,种种称号,各任其名,然其实也,以无为为宗,无相为容,等清虚,同太空,究竟处所,用在其中。”
佛教谓空,道家谓无,其义本不相同,然在中国的佛教徒们,假用道家的无字,说明佛教的空义,结果把无字的定义,升格而超越到空字之上。后来中国禅宗的风格,大致上是受了这个无字的影响,以无字代表一切的一切,也以无字来解答一切问题,既然是无字,当然也无话可说,无象可表,实则又是无一物不是代表着一切,也是无一物不在说明着一切。因此,到了第九世纪赵州从谂,开出了一个“狗子无佛性”的公案,以禅的立场而言,有与无的执着,都是烦恼心,所以干脆用一个无意味的无字来打发问话的人,走上死路上绝壁之后,产生不假思惟的顿悟的效果。
二、天台宗的禅法
中国的天台宗的佛教,主张教理的认识及禅观的修行并重,颇有类似西藏的宗喀巴格鲁巴派的密宗。天台宗的智顗,依据印度的禅定与止观的内容,首先写了一部《禅门修证》共十卷,接着又仅以其中禅的修行方法为主,写了一卷本的《小止观》,最后炒了发挥他对禅观的独到思想,写了一部《摩诃止观》十卷。大致上他的前二书,是讲渐次的修行法,后一种是讲圆顿的修行法。由于《摩诃止观》毋宁是侧重于理论的发挥,依照它来修行的人,可说太少了,倒是《小止观》的内容,简单明了,很受广大修行者的欢喜使用。事实上他也极为重视小乘观法中的六妙门的呼吸法。
小止观所叙述的内容,分为十章,可列九门如下:
(一)备足坐禅的先决条件:持戒、忏悔,衣食无缺,清净宁静的地方,放下一切事务,要有一位高明的老师指导。
(二)厌离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三)克伏贪欲、嗔恚、睡眠、轻浮与悔恼、迟疑不信等的粗重烦恼,不使表现出来。
(四)调和饮食,饮食勿使过量,亦不使饥渴;调理睡眠,勿使睡眠过多,纵在夜间,只有中夜四个小时睡眠即足。调身、调息、调心,三事合用,洒中分离。
1、调身——入坐之前,宜作准备,勿使心浮气粗;入坐之时,宜用半跏跌坐,身宜正,脊宜直,勿曲勿从,鼻与脐对成直线,不偏不斜,不低不仰。主张闭眼。
2、调息——息者,呼吸时无声、不结、不麤,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坐时守息则心定,若呼吸时有声,结滞不通,出入不细,名为不调,心亦难定。
3、调心——第一调伏杂乱的心念,第二调伏昏沉瞌睡及浮躁飘动的心态。此宜安心向下,注意力集中肚脐,则心自然安静。然而心不宜急,急则气向上,会引起胸部急痛。然亦不不宜太松,否则,心志游漫,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此时应将全心向下,注意力集中在肚脐。
坐前的身、息、心、宜由麤而细。坐完时的身、息、心,宜由细而麤,坐完时,当动心,吐气,微微动身,再动肩、手、臂、头劲、而至两脚。坐后如不运动按摩,细法未散,留住在身,令人头痛,骨节犹如风势,以后坐禅时,则会烦燥不安。
(五)方便行:立志发愿,脱离一切妄想颠倒而得禅定智慧。坚定持戒,专精修定心念。世间虚妄不实,禅定智慧,尊重可贵。筹量世间欲与禅定智慧乐的得失轻重,一心决定,修行止观。
(六)修止观;
1、坐中修止观——修定的姿势,以跏趺坐为最好。
2、历缘对境修止观——坐得劳累之时,虽在其他的一切时地,也当修行。所谓“历缘”者共有六种,即是行、住、坐、卧、劳动工作、谈话等。均有一定的方法,用来调伏身、口、心。所谓“对境”者,即是,当在眼见色时、耳闻声时、鼻嗅香时、舌受味时、身受触时、意知诸法(事物)时,均有一定的修行方法。
(七)发起善根的现象:由修行而使善根发起的现象,有内及外的两类。
1、外善根的现象——修行得力之时,气质和思想均会改变,通常会使修行者自然地发心持戒及布施,孝顺父母及尊敬长辈,供养三宝,读诵经典,听闻佛法。
2、内善根的现象——由于所修方法的不同,所发生的现象也不同。
(1)呼吸法的善根现象。如用数息法,而得身心调适,妄念不起,自觉其心,渐渐入定,身心泯然空寂,不见身心相貌。又在定中,忽然发动身心的动、疗、冷、暖、轻、重、涩、滑等八种感觉。如用随息法,则能以其心眼,自见身内诸物,而心大惊喜。这均是欲界或在末到定(初禅之前)中的现象。
(2)不净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虚寂,见男女身体死亡烂坏,甚至悲喜,厌倦所爱的血肉之躯。若入初禅中,则见自身他身皆不净,惊悟无常,厌离五欲,不著人我。
(3)慈心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慈念众生,或观想眷属亲人,内心清净,悦乐不可比喻,乃至缘见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出定后,其心悦乐,不论见到何人,表情经常和蔼可亲。
(4)因缘观的善根现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忽然推寻三世十二因缘,不见人我,离常与断的偏见,心生法喜,不念世事。
(5)念佛观的善根现象。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广利众生,不可思议,敬爱诸佛之心,油然而生,开发三昧,身心快乐,清净安稳,从禅定中出来后,身体仍很轻软明利。
(八)魔事:即是身心与自然环境对于修行者的障碍,《小止观》中特别重视的是各类鬼神对于精勤的修行者,用种种方式来扰乱。大致上都是用的违情恼乱及顺情惑乱的方法与形象,使修行者心生动乱,失去禅定。
(九)治病:智顗大师将病因分作:1、地、水、火、风在人体中的失调而得病,2、心、肺、肝、脾、肾的不健康而知觉有病。治病之法,分作五类介绍:
(1)以修止的方法治病——将心安止于病的所在处,即能治病。但能系心于脐下一寸处的丹田,守此经久而散,常能治病。不问行、住、寝、卧,常将心念系于脚下,能治诸病。若但心想一切诸法(万事万物),空无所有,病从何生,寂然心止,多半也能治病。
(2)以六种气治病——用唇及口,以不同的方法将气味吐出:“吹”治寒冷,“呼”治炎热,“嘻”去痛及治风寒,“呵”去烦躁及下气,“嘘”散痰及消满,“呬”补劳。
(3)以十二种息治病——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燋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瘦,灭坏息治增盛,煖坏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结不通,持息治颤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如果善于使用十二种息,可治众病,若用不当,则反增众患。
(4)用假想观治病——例如患冷,假想身中有火气升起,即起治寒冷等。
(5)检查分析身中地、水、火、风四大而治病——四大本空,身不可得,心中的病亦不可得,故通治众病。
从以上的介绍之中,大致已可明白,天台宗的修行方法,仍是印度传统方法的延伸,因其主要的方法,仅是数息、随息、观身不净、慈心观、因缘观、念佛的功德与相好。但这些都是非常实用而且是非常基本的方法。也正由于如此,这一部名为《小止观》的禅定方法的入门书。很受中国乃至日本佛教徒们的重视,但是也不容易学通学好。
《从印度禅到中国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