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印度禅到中國禅▪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不拿出于人身心有直接利益的方法,光是空講理論,不能滿足多數的人要求。同時,佛教到了中國,也受到道家的思想的影響,比如道安(叁一二——叁八五)的弟子們及羅什的弟子們,大多曾是精通道家而後進佛教的,因此也運用道家的名詞及觀念,來說明佛經的義理,並且自由發揮,申論所見的道理,比如道生(叁五五——四叁四)首倡頓悟之語,對于後來的禅宗有著極大的啓發作用。另有傳說爲僧肇(叁八四——四一四)所撰的《寶藏論》的〈廣照空有品〉其論調形式,幾乎與老子的《道德經》相類似。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空無形,真色無名。”

  “其大也,幌蕩無涯……無形而形,無名而名,特類相感,和合而生,生而不生,其無有情,衆謂之聖,衆謂之明,種種稱號,各任其名,然其實也,以無爲爲宗,無相爲容,等清虛,同太空,究竟處所,用在其中。”

  佛教謂空,道家謂無,其義本不相同,然在中國的佛教徒們,假用道家的無字,說明佛教的空義,結果把無字的定義,升格而超越到空字之上。後來中國禅宗的風格,大致上是受了這個無字的影響,以無字代表一切的一切,也以無字來解答一切問題,既然是無字,當然也無話可說,無象可表,實則又是無一物不是代表著一切,也是無一物不在說明著一切。因此,到了第九世紀趙州從谂,開出了一個“狗子無佛性”的公案,以禅的立場而言,有與無的執著,都是煩惱心,所以幹脆用一個無意味的無字來打發問話的人,走上死路上絕壁之後,産生不假思惟的頓悟的效果。

  二、天臺宗的禅法

  中國的天臺宗的佛教,主張教理的認識及禅觀的修行並重,頗有類似西藏的宗喀巴格魯巴派的密宗。天臺宗的智顗,依據印度的禅定與止觀的內容,首先寫了一部《禅門修證》共十卷,接著又僅以其中禅的修行方法爲主,寫了一卷本的《小止觀》,最後炒了發揮他對禅觀的獨到思想,寫了一部《摩诃止觀》十卷。大致上他的前二書,是講漸次的修行法,後一種是講圓頓的修行法。由于《摩诃止觀》毋甯是側重于理論的發揮,依照它來修行的人,可說太少了,倒是《小止觀》的內容,簡單明了,很受廣大修行者的歡喜使用。事實上他也極爲重視小乘觀法中的六妙門的呼吸法。

  小止觀所敘述的內容,分爲十章,可列九門如下:

  (一)備足坐禅的先決條件:持戒、忏悔,衣食無缺,清淨甯靜的地方,放下一切事務,要有一位高明的老師指導。

  (二)厭離色、聲、香、味、觸等五欲。

  (叁)克伏貪欲、嗔恚、睡眠、輕浮與悔惱、遲疑不信等的粗重煩惱,不使表現出來。

  (四)調和飲食,飲食勿使過量,亦不使饑渴;調理睡眠,勿使睡眠過多,縱在夜間,只有中夜四個小時睡眠即足。調身、調息、調心,叁事合用,灑中分離。

  1、調身——入坐之前,宜作准備,勿使心浮氣粗;入坐之時,宜用半跏跌坐,身宜正,脊宜直,勿曲勿從,鼻與臍對成直線,不偏不斜,不低不仰。主張閉眼。

  2、調息——息者,呼吸時無聲、不結、不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坐時守息則心定,若呼吸時有聲,結滯不通,出入不細,名爲不調,心亦難定。

  3、調心——第一調伏雜亂的心念,第二調伏昏沈瞌睡及浮躁飄動的心態。此宜安心向下,注意力集中肚臍,則心自然安靜。然而心不宜急,急則氣向上,會引起胸部急痛。然亦不不宜太松,否則,心志遊漫,或口中涎流,或時暗晦,此時應將全心向下,注意力集中在肚臍。

  坐前的身、息、心、宜由麤而細。坐完時的身、息、心,宜由細而麤,坐完時,當動心,吐氣,微微動身,再動肩、手、臂、頭勁、而至兩腳。坐後如不運動按摩,細法未散,留住在身,令人頭痛,骨節猶如風勢,以後坐禅時,則會煩燥不安。

  (五)方便行:立志發願,脫離一切妄想顛倒而得禅定智慧。堅定持戒,專精修定心念。世間虛妄不實,禅定智慧,尊重可貴。籌量世間欲與禅定智慧樂的得失輕重,一心決定,修行止觀。

  (六)修止觀;

  1、坐中修止觀——修定的姿勢,以跏趺坐爲最好。

  2、曆緣對境修止觀——坐得勞累之時,雖在其他的一切時地,也當修行。所謂“曆緣”者共有六種,即是行、住、坐、臥、勞動工作、談話等。均有一定的方法,用來調伏身、口、心。所謂“對境”者,即是,當在眼見色時、耳聞聲時、鼻嗅香時、舌受味時、身受觸時、意知諸法(事物)時,均有一定的修行方法。

  (七)發起善根的現象:由修行而使善根發起的現象,有內及外的兩類。

  1、外善根的現象——修行得力之時,氣質和思想均會改變,通常會使修行者自然地發心持戒及布施,孝順父母及尊敬長輩,供養叁寶,讀誦經典,聽聞佛法。

  2、內善根的現象——由于所修方法的不同,所發生的現象也不同。

  (1)呼吸法的善根現象。如用數息法,而得身心調適,妄念不起,自覺其心,漸漸入定,身心泯然空寂,不見身心相貌。又在定中,忽然發動身心的動、療、冷、暖、輕、重、澀、滑等八種感覺。如用隨息法,則能以其心眼,自見身內諸物,而心大驚喜。這均是欲界或在末到定(初禅之前)中的現象。

  (2)不淨觀的善根現象。于欲界未到定中,身心虛寂,見男女身體死亡爛壞,甚至悲喜,厭倦所愛的血肉之軀。若入初禅中,則見自身他身皆不淨,驚悟無常,厭離五欲,不著人我。

  (3)慈心觀的善根現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慈念衆生,或觀想眷屬親人,內心清淨,悅樂不可比喻,乃至緣見一切衆生,也是如此。出定後,其心悅樂,不論見到何人,表情經常和藹可親。

  (4)因緣觀的善根現象。于欲界的未到定中,忽然推尋叁世十二因緣,不見人我,離常與斷的偏見,心生法喜,不念世事。

  (5)念佛觀的善根現象。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廣利衆生,不可思議,敬愛諸佛之心,油然而生,開發叁昧,身心快樂,清淨安穩,從禅定中出來後,身體仍很輕軟明利。

  (八)魔事:即是身心與自然環境對于修行者的障礙,《小止觀》中特別重視的是各類鬼神對于精勤的修行者,用種種方式來擾亂。大致上都是用的違情惱亂及順情惑亂的方法與形象,使修行者心生動亂,失去禅定。

  (九)治病:智顗大師將病因分作:1、地、水、火、風在人體中的失調而得病,2、心、肺、肝、脾、腎的不健康而知覺有病。治病之法,分作五類介紹:

  (1)以修止的方法治病——將心安止于病的所在處,即能治病。但能系心于臍下一寸處的丹田,守此經久而散,常能治病。不問行、住、寢、臥,常將心念系于腳下,能治諸病。若但心想一切諸法(萬事萬物),空無所有,病從何生,寂然心止,多半也能治病。

  (2)以六種氣治病——用唇及口,以不同的方法將氣味吐出:“吹”治寒冷,“呼”治炎熱,“嘻”去痛及治風寒,“呵”去煩躁及下氣,“噓”散痰及消滿,“呬”補勞。

  (3)以十二種息治病——上息治沈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燋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瘦,滅壞息治增盛,煖壞息治冷,冷息治熱,沖息治壅結不通,持息治顫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如果善于使用十二種息,可治衆病,若用不當,則反增衆患。

  (4)用假想觀治病——例如患冷,假想身中有火氣升起,即起治寒冷等。

  (5)檢查分析身中地、水、火、風四大而治病——四大本空,身不可得,心中的病亦不可得,故通治衆病。

  從以上的介紹之中,大致已可明白,天臺宗的修行方法,仍是印度傳統方法的延伸,因其主要的方法,僅是數息、隨息、觀身不淨、慈心觀、因緣觀、念佛的功德與相好。但這些都是非常實用而且是非常基本的方法。也正由于如此,這一部名爲《小止觀》的禅定方法的入門書。很受中國乃至日本佛教徒們的重視,但是也不容易學通學好。  

  

  

  

《從印度禅到中國禅》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國禅宗的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