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禅到中國禅
調心有方,即可得到一心,而至失心入定,但這尚不是中國禅宗的方法。禅在中國,初期所傳,與印度的佛教無異,對于禅定的修行,在中國的發展,分成兩大流,一是綜合印度大小乘的方法,如以開發而成天臺宗的止觀;一是從印度傳來的大乘禅或如來禅,加以開發而成禅宗的話頭(公案)禅及默照禅。
印度禅的方法
印度禅的修行方法,從小乘到大乘,頗可見到其演進的過程,現在略舉如下:
一、小乘禅法
(一)止觀——欲得四禅八定,必須用某種方法,收攝心禅,並用智慧,觀照實際,此正所謂定與慧等持等修,如能入道證真,止是消極地將心神凝聚于一處,觀是積極地活用智慧觀照實相真理,二者如車之二輪,並駕前進,不可偏廢。此在《增一阿含經》〈有無品〉、〈漸愧品〉,《雜阿含經》卷叁、同經〈因誦第叁品〉、《中阿含經》〈林品自觀心經〉第叁,以及《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叁,均有述及止觀的名相與修法。中國天臺宗的止觀法門,即是依據印度小乘止觀,予以發揮而成。
(二)叁昧——不偏于正,不偏于觀,進入深定,心態正直平等,不動相續,觀智成熟,照境清明,稱爲叁昧。也就是由定中的智慧,反映于外境時所起的功用。大略可分二類:1、從所觀的對象得名者,例如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慈叁昧、火叁昧、水叁昧等。2、從叁昧的功能現象得名者,例如不動明王叁昧、金剛叁昧、獅子奮迅叁昧等。此可以由《增一阿含經》〈高幢品〉、〈馬王品〉,《雜阿含經》卷二十等處見到。並于《增一阿含經》〈不善品〉中,介紹說:“若有此丘,得金剛叁昧者,火所不燒,刀所不入,水所不漂,不爲他所中傷。”
因此,梵文的叁昧(Samadhi)這個名詞,至少含有叁層意思:一是入定的本身,二是由定所生的慧對外反映的功能,叁是神通的力量。故在翻譯之時,極易混淆。
從修行者的善根類別不同及層次不同,所得的叁昧,也不盡相同。此在《增一阿含經》〈弟子品〉及〈清信女品〉等處的記載,可以見到,在大乘的《付法藏因緣傳》卷一則說:“如來叁昧,諸辟支佛不識其名;緣覺叁昧,一切聲聞莫能解了;大目健連、舍利弗等所和入叁昧,其余羅漢,不能測度。”
(叁)十念與二甘露門——止觀是修定時用的兩種交互並行的方法,叁昧是修行禅定後所産生的功能。現在再介紹修行禅定的方法。
1、十念:以心念擊縛于某一種特定的事物或功能上,便可進入定境。所謂十念是:(1)一心專念于佛的身相、面相、及其殊勝的聖德。(2)一心專念于佛的正法,因其能除衆生的煩惱渴求之心。(3)一心專念如來的聖僧大衆,因其具有持戒、智慧、解脫的聖德。(4)一心專念清淨的戒律,因其有無爲無欲之功德。(5)一心專念作大布施,若人罵我,不發怒,若人打我、殺我,不嗔恨,施舍歡喜,全無余想。(6)一心專念天神的身相光明,贊歎其善行的果報。(7)一心專念于休息,心意止息,樂住于安閑甯靜而入叁昧。(8)一心專念于呼吸的出入,了了分明。(9)一心專念于身體的垢穢不淨,終歸無常。(10)一心念于身體死亡的現象。從《增一阿含經》卷一的〈十念品〉所見,以上的十念,各各都是一各獨立的法門。此十念,均系用來修行禅定的方法,後來的大乘淨土宗,便以念佛的身相、面相,以及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以斯修成念佛叁昧。
2、二甘露門:此是後世的小乘佛教徒,從十念之中,抽出了第八的數息觀及第九的不淨觀,作爲兩項特別重要的修行法。事實上,散亂心重的人,修和數息觀;淫欲心重的人,修行不淨觀,的確是相當有效的方法。甘露是一各藥名,傳說服食甘露,可得不死。將數息、不淨的兩種方法,稱炒甘露之門,意即是修此法門,可以解脫生死。
(四)五停心與四正斷
1、五停心:又名坐禅的五門,《五門禅經要法》中說:“所以五門者,隨衆生病,若亂心多者,教以安般(數息);若貪心多者,教以不淨,若嗔恚多者,教以慈力;若者我多者,教以因緣;若心沒者,教以念佛。”
2、四正斷:又名四正勤、四意止、四意斷。即是:(1)令已生的惡法斷除;(2)令未生的惡法不起;(3)令已生的善法增長;(4)令未生的善法生起。
(五)六妙門與十六特勝
1、六妙門:這是以呼吸作爲修定的六種方法法門。根據《大毗婆沙論》卷六的敘述,分條說明如下:
(1)數息——有五種數法:A從一數到十,稱爲滿數;B從多的數目數到少的數目,稱爲減數;C從少的數目數到多的數目,稱爲增數;D數目數過了第十,或自行確定一串不規律順序的數目,稱爲亂數;E先數五次入息,再數五次出息,稱爲淨數。
(2)隨息——將心念著呼吸進出,息至何處,心亦隨之到何處。吸氣時,必隨氣入,逐步由咽喉、心胸、臍輪,乃至直到足趾;呼氣時,心隨氣出,漸漸由近至遠。
(3)止息——觀想息風,初住鼻口、次住咽喉、次住心腦、次住臍輪,乃至住于足趾。
(4)觀息——息風到達任何部位,都能審究觀察。
(5)還息——又名轉息,轉此呼吸,觀想:身不淨、愛是苦、心無常、法無我的四念處,用來對治凡夫通病的常樂、我、淨的四顛倒。
(6)淨息——一切煩惱盡除,證得聖果之謂。
2、十六特勝:此亦是呼吸法的一類,《修行通地經》對此有詳細的說明。即是(1)數息增。(2)數息滅。(3)數息時動身,即知有問題。(4)數息時身體怠惰沈重,即知有瞌睡的問題。(5)數息時生起歡喜心,即知有問題。(6)數息時生起安樂心,即知有問題。(7)數息時,觀照諸種想及念,了了分明。(8)數息時雖起諸種想及念,皆柔順于數息的工夫。(9)數息時自心所感覺明了者,即時知道。(10)數息時,若心歡悅立即知道。(11)數息時,若得心定,即時知道。(12)數息時,心得解脫。立即知道。(13)數息時,洞見息是依于無常,即時察知。(14)數息時,觀察息之起滅不已而得離欲之心者,立時知道(離欲界即將入初禅)。(15)觀見氣息滅盡,即時知道(將入第四禅)。(16)數息時,觀見息氣滅盡,離欲清淨,趣向解脫道,立即知道(將離叁界生死)。可見,六妙門與十六特勝,都是以呼吸法來達到禅定乃至解脫一切煩惱的目的。
二、祖師禅的先驅
(一)是以所跟隨著師父爲修行的(歸)依(住)止之滅,不依佛說的經律爲最高的權威。此如小乘部派佛教中的雞胤部(The Gokulikas)主張不必依佛說法的經和律爲主,應依祖師所作的論爲修行的依准。
(二)不依見聞覺知而修禅定,例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叁,便有如此的記載:“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界),不依他世(界),非日、月,非見、聞、(察)而修禅。”這與傳統的印度禅的觀點,頗不相同。倒與中國的祖師禅的風格很相類似。
中國禅的方法
中國禅,從佛法初傳(西元第一世紀)以迄禅宗爛熱(西元第十二世紀),産生了話頭禅與默照的對峙並行,曾經幾番的變化。
一、初傳中國的禅法
自東漢恒帝(西元一四七——一六七在位)時代至梁武帝(五0二——五四九在位)時代,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來爲止的大約叁百五十年之間,由印度傳來的禅法,乃是印度的小乘禅及大乘禅。
(一)安世高(一四八年到洛陽)譯出了十多種小乘的禅經。大約在同一個時代,又有支婁迦谶譯出了《般若道行品經》、《首楞嚴經》,爲大乘禅的空的理論,開了介紹的先河。
(二)另有于二四七年到達建業(今之南京)的康僧會,不但譯出了《坐禅經》一卷,並對安世高所譯的《安般經》加以注解。“安般”的意思是一種呼吸法或數息法。不過,《坐禅經》及《安般經》注解,現已失傳,僅從《出叁藏記集》卷六,見到他的禅定思想如下:
“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衆生之漂流也。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內外,眼、耳、鼻、舌、身、心,謂之內;色、聲、香、味、觸、邪念,謂之外。……彈指之間,心有九百六十轉,一旦一夕,十叁億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數一至十,十數不誤,意定在之。小定叁日,大定七日,寂無他念,泊然若死,謂之一禅。……已獲數定,轉念著隨,……意在定隨,由在數矣,垢濁消滅,心稍清淨,謂之二禅。又除其一,注意鼻端,謂之止也。……諸穢滅矣,昭然心明,踰日、月、珠,……志無邪欲,側耳傾聽萬句,不失片言,……謂之叁禅。……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信佛叁寶,衆冥皆明,謂之四禅。”
康僧會以數息、隨息等的六妙門,是大乘法,對于四禅,所下的定義界說,也略異于一般的見解,似乎初禅的重點在定力,二、叁、四禅,重點在于慧力。
(叁)鸠摩羅什(Kumarajiva)西元四0一年到長安,譯出了空宗的《大品般若經》、《維摩诘經》等,奠定了大乘禅法的基礎。同時敢譯了多種小乘的禅經,例如《禅秘要法經》叁卷、《禅法要解經》二卷、《坐禅叁昧經》二卷、《思維略要法》一卷,對于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及其現象,例如數息法、不淨觀、白骨觀等的次第,有很詳細的介紹。另有與羅什同一時代來到中國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也譯出了小乘經,名爲《達磨多羅禅經》,介紹了六妙門、十六特勝的數息法,以及不淨觀等。
(四)受禅法與道法的影響。中國的道家,以煉丹的方法,增長人體的健康的和長壽,佛教初傳中國,來自西域的僧侶,大多也將佛教所用的修行方法,譯出介紹給中國人,這是爲了事實上的需要…
《從印度禅到中國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