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的要领

  禅修的要领

  

  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松、神经放松、肌肉放松;放松之后,再用方法,便能著力。

  用方法时,不要紧张,而是有意无意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这样,就不会消耗太多的体能。

  禅修期间,一天能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是足够的,除此之外,饭后会有一些昏沉,那是因为胃部正在消化,头脑血液不够,请诸位不必担心。

  我有一本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书《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它的意思是用扇子接羽毛,不能急,而且要非常地小心。当你的心放在方法上时,就像把羽毛放在扇子上,不是用扇子搧羽毛,而是用扇子轻巧地接着羽毛,慢慢地移动,这样,在扇子上的羽毛是不会动的。不会用方法时,好比拿着扇子在羽毛后面追赶,那么,羽毛永远在空中飞舞,不会停留在扇子上,因此,如果以紧张的态度用方法时,就会愈来愈累,妄念地愈多,心自然无法安定。请诸位好好的体会以怎样的态度用方法。

  诸位要用悠闲的心情,来努力用功;这二种心态本来是不相同的,但是,禅的修行就是在练习着如何付出耐心,若以轻松自然的心情用方法,很快就能进入安稳的状态,用方法时,不要担心妄想及昏沉,知道有妄想和昏沉时,回到方法上就好。

  正在禅修中头脑虽无妄念,还是要有正念,那便是不离方法。随时随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继,身与心合,忘却身心而只有方法。

  

  关闭六根

  我们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心,但是,在禅修期间,除了用鼻孔呼吸、用嘴巴饮食、用眼睛看示范的动作、用耳朵听老师的开示、用身体禅修、用心思惟观照之外,其他一切不用。

  六根勿被六尘干扰,六识勿向心外缘境,时时用心眼看你自己在用方法,时时用心耳听你自己正在参话头,或在数息、或有念佛的无声之声。

  佛教自称为内明之学,要我们用宁静的心,向内心的深处观照。

  向内用功的第一步,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而不用六根。如果能够只用第六识,就不会受环境的影响;外边的景象、音响,身体的痛、痒、不舒服等,也不会麻烦到你了。

  心向外时,只能看到、听到很少的东西。心向内时,才会经验到无尽长的时间及无限的空间是什么。

  

  四种方法

  禅修的方法略有四种:

  一、随息、数息

  随息有随鼻息及随腹息,随鼻息只注意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不注意呼吸的长短深浅,也不注意其他的东西;随腹息是注意小腹随着呼吸的自然蠕动,不控制呼吸,也不用心念指挥小腹蠕动。但是,随鼻息及随腹息,不能两者并用,只能专注其中一种。随身法也有深浅,深时便是入定,浅时则不能觉察妄念,同时容易陷于昏沉,但是可以使浮动的心安定下来。

  数息乃是数息孔呼吸的出入,可以数出,也可以数入,通常是一个数目,因为常人的出息慢而入息快。如何数法呢?出息一次,数一个数目,从一数到十,再从头数起,入息时,只注意出息的那个数目是什么?如果妄想还是很多,也可以倒过来数,从十数到一,或者二十数到二。但是,十数到一是一个个的数,二十数到二,是一个隔一个的数,甚至于双数入单数交错着用,第一次数二十、十八——二,第二次数十九、十七……一,因为忙着数数,妄念自然减少。

  有些人,数到三、四、五、六就数忘掉了,也有人可能数过了头,这都不要紧的。数忘或者数错时,赶快回头,不要有成败得失心,这就是修行,有位数学博士跟我学打坐时,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他感到十分懊恼无奈,他有点失望地说:“我这个数学博士大概有问题。”我对他说:“数息不是做数学题目的论文,仅数到五再回头数也可以的,不要失望,只要心中的妄念越来越少就好。”

  二、念佛、数佛号

  有些人,不习惯用数息法,数呼吸时变成控制呼吸,因此造成头发胀、胸部闷,身体疲累、肌肉紧张,非常地痛苦。这时候,就教自己用念佛的方法,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观世间菩萨”都可以;念一句圣号,数一个数目,例如“南无阿弥陀佛一、南无阿弥陀佛二……”,从第一个数目数到第十个数目,再从一数起,不要数得不够或过了头,数错了则不必介意,只要从头数起就好,也不要配合呼吸,数得太慢打妄想,数得太快会使呼吸急促。

  三、参话头、参公案

  “话头”是一句话,这句话本身没有意义,而只是问这个没有意义的话头是什么?“公案”是禅宗史上的祖师们及其弟子们,发生酬对情况的故事;这些故事,看来有些岂有此理地不合一般的情况。“参”是不断的问话头,问公案,究竟那句话代表着什么?公案主角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经验?

  参话头是追问一句毫无意义的话,譬如说:“无”是什么?什么是“无”?参公案是追究这个故事的底蕴是什么?就像曾经有人问赵州从念禅师:“狗子是否有佛性?”赵州禅师回答:“无!”而佛在《大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何独赵州要说狗子无佛性?因此,这个公案便成了没有答案的话头。不论是参话头、或者参公案,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一种使禅修者开悟的方法。

  当在用功参话头或在参公案时,出现了任何答案,都要提示你自己:“这不是我要的”,才能参出疑团,才有机会参破疑团。

  参话头、或是参公案得力,称为禅修。但是禅修的人,切忌急着求开悟,要把参禅的工夫,用得绵绵密密,一句接一句、一念连一念地参下去。

  刚开始参话头、参公案的人,常常会出现答案,其实,那是妄念,不是真正的讯息。参话头参公案,首先要参出疑情,渐渐形成疑团,当疑团爆炸,或者戳破疑团,才发现天下本来太平无事,只是迷者自寻烦恼,此时便悟真性。

  话头人人可用,不过,可有四个层次:念话头、数话头、问话头、参话头。念话头如同念佛号,数话头就像数佛号,问话头就像问问题,参话头则必须等疑情出现。疑情不是怀疑,而是深信在话头的深处或在话头出现之前,必有可以让你体验的境界。初用话头时,大概不易起疑情,你也可以用念话头作起步,例如念:什么是无?是什么无?……渐渐地,感觉到这个“无”很有意思,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很想知道它!这时候,便会产生疑情,那就是参话头了。但是,情绪不稳定或者心念混乱时,不如念佛号、数佛号,也可以念话头数话头,直到心情平静时再向话头参话头,如系念佛人,可参“念佛的是谁?”如系念话头者,可参“念话头的是谁?”“本来面目是谁?”等。

  四、只管打坐、默照禅

  只管打坐是全心专注于身体在“坐”,坐的姿势,坐的感觉,心中不作其他的妄想杂念,只晓得是在端坐。若发现妄念时,赶快把念头回到“坐”,慢慢地妄念便越来越少,乃至不再出现,身体的感觉也渐渐地消失;但是,心中明明朗朗的知道还在打坐。这时候,开始产生默照的工夫,“默”是心绪不动,“照”是非常清楚;清楚什么?清楚心中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时间久了,跟开悟是一样的,妄念从此不起,而只是“默照”和“寂照”了。

  练习只管打坐的方法时,要不断地注意自己的姿势,因为是在用功,不是坐着休息,除了知道正在打坐外,不应有其他的念头,不能懈怠放逸,必须勇猛精进。

  以上的方法对治诸位都非常有用,不要想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我的建议是:正适合你用的,就是最好的。不可经常改用方法,这样,每一种方法都没用熟,结果每一种方法对你都没有大用。能够一门深入是最好的,如果同一种方法已经用厌,或者怎么用都不舒服,则可以试着换一个方法,不要这炷香念佛,下炷香数息,再下炷香参话头或只管打坐,不可以整天在那里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样,这个玩厌了再换一个,经常换方法的本身,就是从劳无功的妄想杂念。

  

  念念是新的

  生命无常,时间却是延续不断的。我们每天做晚课时,都会唱诵无常警众偈:“是自己已过,命亦随减。”可见众生的符合,是多么的有限。

  这七天中,诸位不去享受旅游度假,而是到这里接近禅修的训练,一定有其道理,旅游度假,是希望能把劳累紧张的身心放松,变更一下生活的环境,呼吸一些户外的新鲜空气,禅七的修行,每一天的经验,也不是停留在同一位置、同一状况;我们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念头,都是新鲜的,身心都在不断地享受新的变化。若能时时保持新鲜的感觉,你的禅修经验就非常丰富了。

  最近一次的禅七中,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女菩萨,到第三天时就对我说:“师父,都是用同样的数息法,坐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忍受腿痛、背痛,反覆都是相同的,实有无聊,我不想再坐下去了!”

  因为她是我们农禅寺的一位厨艺相当出色的义工,我便反问她:“你每次在厨房拣菜、切菜、配菜、煮菜,是否做同样的菜呢?不可能,每片菜叶都是新的,每一块豆腐都是新的,每一卷寿司都是新的,做出来的每一道菜也是新的,不可能有一样是旧的,即使是剩菜重煮,也是重新加热过了的。”

  她听了后,想想这个有意思。对啊!每次做菜时,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新鲜的,每一刀切下去,每一铲子铲下锅底,每一盘菜端上桌来,都是新的。于是,当她重新入坐用功时,感到很高兴:啊!又是一次新的呼吸、又是一个新的数目,乃至新的腿痛、新的背痛,都是活在新鲜的感觉里。因此,她坐得一炷好香。

  请诸位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法,然后享受新鲜的感觉,不断地告诉你自己: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禅修必有用

  禅修的目的是开悟,开悟的功能是消除自己的烦恼,救济众生的苦难。如果有人自以为开悟,或者被认为开悟,而其开悟的功能不彰,即表示假悟,而非真悟。 …

《禅修的要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