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讲顿悟,以致被许我人误认为开悟很容易,所有的问题只要一悟都可以解决。事实上,许多人禅修几十年,甚至禅修一辈子,都不能开悟。不开悟并不等于没有用,只是在禅修过程中,能用正确的方法及正确的观念,随时都可减少无奈、烦躁、恐惧、郁闷、不平衡等的苦恼。
开悟的力量,有大有小,开悟的程度有深有浅,开悟的境界有圣有凡,开悟的功效有彻有不彻。
我有位学生,参加我主持的禅七已经十多次了,每次都有新的体验。过去不清楚的,现在清楚了,每参加一次禅七,对他自己的问题及修行方法的了解,都更清楚了些。他并没有见性开悟,但他对开悟的信念一次次地加深加强了。
禅悟的修证
“空”、“有”、“即空即有”是三个观念,也是修行的经验。
执“有”是烦恼,执“空”也是烦恼。有心可用是我执,无心可用也未离我执。
超越于“空”及“有”的二种执著,那就是“即空即有”、“空有不二”的解脱自在;超越于有心无心的二种我执,便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悟见万法自性本来空寂,便是亲见我无相的真如佛性。
一般的普通人,是以幻有为我;一般的修行人,是以虚空为我,这都不是正确的佛法。有的哲学家及宗教家,把宇宙的原理、万物的主宰、至高无上的唯一神、或是泛宇宙的统一神,当成最初最终的大我,也都不是佛法,仍是有我的执著,未得解脱,如何超越空有而实证无我?则靠禅悟,禅悟的修证,有顿有渐;顿悟法门,亦不离渐修;渐修可分为悟前与悟后,悟前为加行,悟后为保任,悟前的基本方法是集中散乱的心,随时能指挥自己的心,然后,继续用方法,达到心的统一。统一又细分为三种:
一、身心的统一
这是禅定的基本经验,此时已没有感觉到身心的对立,也不会有身心的负担。
二、内外的统一
这是将内在身心和外在的环境,合而为一,也就是合身心的小我进入宇宙的大我。体验到了统一的、唯一的、宇宙全体的神我,这时候,有人把它当作是“空”,其实是“有”,有个全体的神、全体的我在那里,已经是神我合一而消失了与任何现象对立的心念。
三、前念与后念的统一
此时已没有前后头交错、交接的现象;粗浅的心念统一,是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地前后交接,例如念佛,一念一念都在连续着同一个佛字,而形成一群统一的念头;细深的心念统一,则是念头唯在一个佛字上,不再转念,定于一点,继续下去,这已是融入时空无限的禅定境界,但是尚有我在,尚未开悟,也未见到佛性。
四、超越空有
这是悟后所见,不执著以上三种层次的经验。远离《圆觉经》所示“作任止灭”的四种禅病。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动;面对现实环境时,不起妄执;待人接物时,常生慈心;处理事务时,条理分明。我常鼓励大家学着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大家有事,我家没事;无事可做的人,必须帮助有事尚未做完的人。”这就是悟后保任,继续修行的菩萨,也是初发心的菩萨们应当学习的心态。
怎样才能达到第四层次的超越空有呢?以禅的方法来讲,是以话头、公案、默照等的方法,效果比较显著。不过妄想心多、烦恼心重的人,还是先用数息、念佛、拜佛、忏悔等方法,奠定基础为佳。
发菩提心
禅修是为开悟成佛,如何才能开悟成佛?除了具备正知、正见、正确的方法,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心境。
除了坐垫上的工夫,更应借境修心、缘境修行。境界在你面前出现时,还能保持清净心、平等心,不为所动、不受左右,还能修福修慧,才算是工夫。
人格的健全,需要用发菩提心来培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身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萨初发心,禅修者先当舍除自私自利的心,才能放下贪嗔痴慢的心;烦恼心愈薄,菩提心愈重,开悟见性的可能性愈高。
菩萨初发菩提心,当以四弘誓愿为起点:愿度一切众生,愿断一切烦恼,愿学一切佛法,愿成无上佛道。以佛法来度众生是慈悲心增上,以佛法来断烦恼,是智慧心增上,悲智双运至福慧圆满,便成无上的正等正觉。佛是人格的完成者,人成即佛成,故成佛之前,先要建立健全的人格。禅修者当藉佛的智慧,学习佛的慈悲,以关怀众生来建立自我的立场,再放下自我,才能悟见佛性。
松紧得宜
禅修者精进用功,要松紧得宜,大松成懈怠,太紧成疲累。当身体很累,心很散乱时,不妨闭目养神,暂时不用方法,休息几分钟,乃至一炷香,消除疲备之后,继续努力。
禅修期中,当体能不继,用不著力时,可把用功当作一种游戏来看。例如儿时玩捉迷藏,要怎么找也找不到躲藏的人,才有意思,很容易被抓到的人,一定不够让你高兴。以这种心态用功,会使你修行是轻松愉快的事,怎么会疲累厌倦呢!
禅宗对于不会修行的人,用两句话来形容两种情况:
一是“打樁摇橹”,意思是说,摇橹行船,应在水中,如果是在陆地打个樁、架上橹,即使摇断了气,永远都在原地而没有进步。
二是“冷水石头”,意思是说,坐在蒲团上,心中没有事,清净、安静,既无妄念,又不起烦恼,风平浪静,享受清福。其实,这不是在用功,更不算工夫,这里情况的人,一定会欣静而厌闹。坐在静境中,看来稳如磐石,往往一坐几个小时,一旦到了闹境中,就会被境所动。因此而有“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的警语。
真正会禅修的人,一定懂得如何用功之中不断地取得改进的经验,善用方法而不致于“打樁摇橹”。同时,静中的工夫,就是要运用到动中的环境,静中摄心,动中也摄心;静中虽不起妄想,并不是躲在无事壳中不用功;故在静中,并不等于“冷水泡石头”。
细不长流 全力投入
初心禅修者因为不懂如何一面放松身心而一面又努力不懈的要领,所以放松身心时易成妄想懒惰乃至于昏沉瞌睡,精进用功时易成身心紧张乃至于疲累不堪。真正会禅修工夫的人,随时何持轻松的身心,也经常处于勇猛精进的状况,不缓不急而细水长流。
参话头时,要以倾听自己的无声之声发出的问语去参,但是,身体不要用力,心念不要紧张,否则参不久就会疲累。以致每次用功,疑情未生,疑团未成,便已泄了气。
禅修者应该要时时练习着将身、口、意三结合,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身与心,当在做同一样的事;打坐时打坐、吃饭时吃饭、工作时工作、见客时见客、说话时说话、睡觉时睡觉。不要身心分离,魂不守舍,弄得打坐时想着见客,见客时想着打坐。
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能在同一时间,做好多样事情。禅修者不主张如此,而是要我们在做任何一项事,乃至任何一个动作时,都当全身全心全生命地全力投入。
禅修时,对于所用的方法不可以眼根看其形象,当用心眼向内看用功的念头;不可以耳根听其声音,当用心耳向内听无声之声。如果用眼球看形象,就会引起头胀;用耳膜听声音,容易产生耳鸣。例如数息时只用心眼感觉鼻也的呼吸,不要用眼睛看着息孔呼吸,也不要耳朵听着呼吸。
一念万年 心无罣碍
三祖僧璨的《信心铭》讲到“一念万年”,《华严经》及《楞严经》都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于一毫端转大*轮。时间的长和短,空间的大和小,均可由于各人自心的体验不同而有差别,如能像《信心铭》所说“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便可经验到,虽仅处于一毫的尖端,犹如横遍十方,虽仅止于一念的瞬间,犹如竖穷三际。只要狂心顿歇,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念念都是在与三世诸佛促膝谈心。
诸位听到这里,一定觉得,我讲得太深太玄,这样的境界跟你们没有关系。
其实呀,不要失望,不要自我菲薄,迷时觉得开悟好难,距离好远,悟时却只是弹指间的工夫。诸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被忘了的东西,要找它时,遍找不着,不找它时,就在眼前。此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曾经有位禅师在打坐时,发觉他的鼻子不见了,此念一起,心里就非常焦急,立刻起座,四处找他的鼻子,并且喃喃自语:“我的鼻子呢?我的鼻子呢?”因为急着找他的鼻子,慌忙中一鼻子撞上了墙壁,于是抚起鼻子大叫:“鼻子好痛,原来它就是这里!”这样一来,当下就开悟了。
只要放下一切攀缘妄想的分别执著心,就是“一心不生”,你就见到未出娘胎前的本来面目,原与十方三世的诸佛无二无别。你可以称它为涅槃妙心、清净法身、真如佛性,其实即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无漏解脱的大智慧心。
如何能放下心中的万缘?先要摄心收心,如《佛遗教经》所说:“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又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说:“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要将散乱妄想心,摄于一个方法的焦点,乃是凝聚散心的工夫,由凝聚而再放下,便能心无罣碍了。
《禅修的要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