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要領▪P2

  ..續本文上一頁

  禅宗講頓悟,以致被許我人誤認爲開悟很容易,所有的問題只要一悟都可以解決。事實上,許多人禅修幾十年,甚至禅修一輩子,都不能開悟。不開悟並不等于沒有用,只是在禅修過程中,能用正確的方法及正確的觀念,隨時都可減少無奈、煩躁、恐懼、郁悶、不平衡等的苦惱。

  開悟的力量,有大有小,開悟的程度有深有淺,開悟的境界有聖有凡,開悟的功效有徹有不徹。

  我有位學生,參加我主持的禅七已經十多次了,每次都有新的體驗。過去不清楚的,現在清楚了,每參加一次禅七,對他自己的問題及修行方法的了解,都更清楚了些。他並沒有見性開悟,但他對開悟的信念一次次地加深加強了。

  

  禅悟的修證

  “空”、“有”、“即空即有”是叁個觀念,也是修行的經驗。

  執“有”是煩惱,執“空”也是煩惱。有心可用是我執,無心可用也未離我執。

  超越于“空”及“有”的二種執著,那就是“即空即有”、“空有不二”的解脫自在;超越于有心無心的二種我執,便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悟見萬法自性本來空寂,便是親見我無相的真如佛性。

  一般的普通人,是以幻有爲我;一般的修行人,是以虛空爲我,這都不是正確的佛法。有的哲學家及宗教家,把宇宙的原理、萬物的主宰、至高無上的唯一神、或是泛宇宙的統一神,當成最初最終的大我,也都不是佛法,仍是有我的執著,未得解脫,如何超越空有而實證無我?則靠禅悟,禅悟的修證,有頓有漸;頓悟法門,亦不離漸修;漸修可分爲悟前與悟後,悟前爲加行,悟後爲保任,悟前的基本方法是集中散亂的心,隨時能指揮自己的心,然後,繼續用方法,達到心的統一。統一又細分爲叁種:

  一、身心的統一

  這是禅定的基本經驗,此時已沒有感覺到身心的對立,也不會有身心的負擔。

  二、內外的統一

  這是將內在身心和外在的環境,合而爲一,也就是合身心的小我進入宇宙的大我。體驗到了統一的、唯一的、宇宙全體的神我,這時候,有人把它當作是“空”,其實是“有”,有個全體的神、全體的我在那裏,已經是神我合一而消失了與任何現象對立的心念。

  叁、前念與後念的統一

  此時已沒有前後頭交錯、交接的現象;粗淺的心念統一,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地前後交接,例如念佛,一念一念都在連續著同一個佛字,而形成一群統一的念頭;細深的心念統一,則是念頭唯在一個佛字上,不再轉念,定于一點,繼續下去,這已是融入時空無限的禅定境界,但是尚有我在,尚未開悟,也未見到佛性。

  四、超越空有

  這是悟後所見,不執著以上叁種層次的經驗。遠離《圓覺經》所示“作任止滅”的四種禅病。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妄動;面對現實環境時,不起妄執;待人接物時,常生慈心;處理事務時,條理分明。我常鼓勵大家學著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大家有事,我家沒事;無事可做的人,必須幫助有事尚未做完的人。”這就是悟後保任,繼續修行的菩薩,也是初發心的菩薩們應當學習的心態。

  怎樣才能達到第四層次的超越空有呢?以禅的方法來講,是以話頭、公案、默照等的方法,效果比較顯著。不過妄想心多、煩惱心重的人,還是先用數息、念佛、拜佛、忏悔等方法,奠定基礎爲佳。

  

  發菩提心

  禅修是爲開悟成佛,如何才能開悟成佛?除了具備正知、正見、正確的方法,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穩定的心境。

  除了坐墊上的工夫,更應借境修心、緣境修行。境界在你面前出現時,還能保持清淨心、平等心,不爲所動、不受左右,還能修福修慧,才算是工夫。

  人格的健全,需要用發菩提心來培養,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自身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薩初發心,禅修者先當舍除自私自利的心,才能放下貪嗔癡慢的心;煩惱心愈薄,菩提心愈重,開悟見性的可能性愈高。

  菩薩初發菩提心,當以四弘誓願爲起點:願度一切衆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佛法,願成無上佛道。以佛法來度衆生是慈悲心增上,以佛法來斷煩惱,是智慧心增上,悲智雙運至福慧圓滿,便成無上的正等正覺。佛是人格的完成者,人成即佛成,故成佛之前,先要建立健全的人格。禅修者當藉佛的智慧,學習佛的慈悲,以關懷衆生來建立自我的立場,再放下自我,才能悟見佛性。

  

  松緊得宜

  禅修者精進用功,要松緊得宜,大松成懈怠,太緊成疲累。當身體很累,心很散亂時,不妨閉目養神,暫時不用方法,休息幾分鍾,乃至一炷香,消除疲備之後,繼續努力。

  禅修期中,當體能不繼,用不著力時,可把用功當作一種遊戲來看。例如兒時玩捉迷藏,要怎麼找也找不到躲藏的人,才有意思,很容易被抓到的人,一定不夠讓你高興。以這種心態用功,會使你修行是輕松愉快的事,怎麼會疲累厭倦呢!

  禅宗對于不會修行的人,用兩句話來形容兩種情況:

  一是“打樁搖橹”,意思是說,搖橹行船,應在水中,如果是在陸地打個樁、架上橹,即使搖斷了氣,永遠都在原地而沒有進步。

  二是“冷水石頭”,意思是說,坐在蒲團上,心中沒有事,清淨、安靜,既無妄念,又不起煩惱,風平浪靜,享受清福。其實,這不是在用功,更不算工夫,這裏情況的人,一定會欣靜而厭鬧。坐在靜境中,看來穩如磐石,往往一坐幾個小時,一旦到了鬧境中,就會被境所動。因此而有“甯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的警語。

  真正會禅修的人,一定懂得如何用功之中不斷地取得改進的經驗,善用方法而不致于“打樁搖橹”。同時,靜中的工夫,就是要運用到動中的環境,靜中攝心,動中也攝心;靜中雖不起妄想,並不是躲在無事殼中不用功;故在靜中,並不等于“冷水泡石頭”。

  

  細不長流 全力投入

  初心禅修者因爲不懂如何一面放松身心而一面又努力不懈的要領,所以放松身心時易成妄想懶惰乃至于昏沈瞌睡,精進用功時易成身心緊張乃至于疲累不堪。真正會禅修工夫的人,隨時何持輕松的身心,也經常處于勇猛精進的狀況,不緩不急而細水長流。

  參話頭時,要以傾聽自己的無聲之聲發出的問語去參,但是,身體不要用力,心念不要緊張,否則參不久就會疲累。以致每次用功,疑情未生,疑團未成,便已泄了氣。

  禅修者應該要時時練習著將身、口、意叁結合,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方,身與心,當在做同一樣的事;打坐時打坐、吃飯時吃飯、工作時工作、見客時見客、說話時說話、睡覺時睡覺。不要身心分離,魂不守舍,弄得打坐時想著見客,見客時想著打坐。

  有些人,認爲自己很聰明,能在同一時間,做好多樣事情。禅修者不主張如此,而是要我們在做任何一項事,乃至任何一個動作時,都當全身全心全生命地全力投入。

  禅修時,對于所用的方法不可以眼根看其形象,當用心眼向內看用功的念頭;不可以耳根聽其聲音,當用心耳向內聽無聲之聲。如果用眼球看形象,就會引起頭脹;用耳膜聽聲音,容易産生耳鳴。例如數息時只用心眼感覺鼻也的呼吸,不要用眼睛看著息孔呼吸,也不要耳朵聽著呼吸。

  

  一念萬年 心無罣礙

  叁祖僧璨的《信心銘》講到“一念萬年”,《華嚴經》及《楞嚴經》都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于一毫端轉大*輪。時間的長和短,空間的大和小,均可由于各人自心的體驗不同而有差別,如能像《信心銘》所說“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便可經驗到,雖僅處于一毫的尖端,猶如橫遍十方,雖僅止于一念的瞬間,猶如豎窮叁際。只要狂心頓歇,念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念念都是在與叁世諸佛促膝談心。

  諸位聽到這裏,一定覺得,我講得太深太玄,這樣的境界跟你們沒有關系。

  其實呀,不要失望,不要自我菲薄,迷時覺得開悟好難,距離好遠,悟時卻只是彈指間的工夫。諸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被忘了的東西,要找它時,遍找不著,不找它時,就在眼前。此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曾經有位禅師在打坐時,發覺他的鼻子不見了,此念一起,心裏就非常焦急,立刻起座,四處找他的鼻子,並且喃喃自語:“我的鼻子呢?我的鼻子呢?”因爲急著找他的鼻子,慌忙中一鼻子撞上了牆壁,于是撫起鼻子大叫:“鼻子好痛,原來它就是這裏!”這樣一來,當下就開悟了。

  只要放下一切攀緣妄想的分別執著心,就是“一心不生”,你就見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原與十方叁世的諸佛無二無別。你可以稱它爲涅槃妙心、清淨法身、真如佛性,其實即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無漏解脫的大智慧心。

  如何能放下心中的萬緣?先要攝心收心,如《佛遺教經》所說:“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又說:“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要將散亂妄想心,攝于一個方法的焦點,乃是凝聚散心的工夫,由凝聚而再放下,便能心無罣礙了。  

  

  

  

《禅修的要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