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要領

  禅修的要領

  

  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個條件,是把身心放松。

  頭腦放松、神經放松、肌肉放松;放松之後,再用方法,便能著力。

  用方法時,不要緊張,而是有意無意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這樣,就不會消耗太多的體能。

  禅修期間,一天能有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是足夠的,除此之外,飯後會有一些昏沈,那是因爲胃部正在消化,頭腦血液不夠,請諸位不必擔心。

  我有一本在英國倫敦出版的書《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它的意思是用扇子接羽毛,不能急,而且要非常地小心。當你的心放在方法上時,就像把羽毛放在扇子上,不是用扇子搧羽毛,而是用扇子輕巧地接著羽毛,慢慢地移動,這樣,在扇子上的羽毛是不會動的。不會用方法時,好比拿著扇子在羽毛後面追趕,那麼,羽毛永遠在空中飛舞,不會停留在扇子上,因此,如果以緊張的態度用方法時,就會愈來愈累,妄念地愈多,心自然無法安定。請諸位好好的體會以怎樣的態度用方法。

  諸位要用悠閑的心情,來努力用功;這二種心態本來是不相同的,但是,禅的修行就是在練習著如何付出耐心,若以輕松自然的心情用方法,很快就能進入安穩的狀態,用方法時,不要擔心妄想及昏沈,知道有妄想和昏沈時,回到方法上就好。

  正在禅修中頭腦雖無妄念,還是要有正念,那便是不離方法。隨時隨地注意你的正念相繼,身與心合,忘卻身心而只有方法。

  

  關閉六根

  我們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心,但是,在禅修期間,除了用鼻孔呼吸、用嘴巴飲食、用眼睛看示範的動作、用耳朵聽老師的開示、用身體禅修、用心思惟觀照之外,其他一切不用。

  六根勿被六塵幹擾,六識勿向心外緣境,時時用心眼看你自己在用方法,時時用心耳聽你自己正在參話頭,或在數息、或有念佛的無聲之聲。

  佛教自稱爲內明之學,要我們用甯靜的心,向內心的深處觀照。

  向內用功的第一步,是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而不用六根。如果能夠只用第六識,就不會受環境的影響;外邊的景象、音響,身體的痛、癢、不舒服等,也不會麻煩到你了。

  心向外時,只能看到、聽到很少的東西。心向內時,才會經驗到無盡長的時間及無限的空間是什麼。

  

  四種方法

  禅修的方法略有四種:

  一、隨息、數息

  隨息有隨鼻息及隨腹息,隨鼻息只注意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不注意呼吸的長短深淺,也不注意其他的東西;隨腹息是注意小腹隨著呼吸的自然蠕動,不控製呼吸,也不用心念指揮小腹蠕動。但是,隨鼻息及隨腹息,不能兩者並用,只能專注其中一種。隨身法也有深淺,深時便是入定,淺時則不能覺察妄念,同時容易陷于昏沈,但是可以使浮動的心安定下來。

  數息乃是數息孔呼吸的出入,可以數出,也可以數入,通常是一個數目,因爲常人的出息慢而入息快。如何數法呢?出息一次,數一個數目,從一數到十,再從頭數起,入息時,只注意出息的那個數目是什麼?如果妄想還是很多,也可以倒過來數,從十數到一,或者二十數到二。但是,十數到一是一個個的數,二十數到二,是一個隔一個的數,甚至于雙數入單數交錯著用,第一次數二十、十八——二,第二次數十九、十七……一,因爲忙著數數,妄念自然減少。

  有些人,數到叁、四、五、六就數忘掉了,也有人可能數過了頭,這都不要緊的。數忘或者數錯時,趕快回頭,不要有成敗得失心,這就是修行,有位數學博士跟我學打坐時,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他感到十分懊惱無奈,他有點失望地說:“我這個數學博士大概有問題。”我對他說:“數息不是做數學題目的論文,僅數到五再回頭數也可以的,不要失望,只要心中的妄念越來越少就好。”

  二、念佛、數佛號

  有些人,不習慣用數息法,數呼吸時變成控製呼吸,因此造成頭發脹、胸部悶,身體疲累、肌肉緊張,非常地痛苦。這時候,就教自己用念佛的方法,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觀世間菩薩”都可以;念一句聖號,數一個數目,例如“南無阿彌陀佛一、南無阿彌陀佛二……”,從第一個數目數到第十個數目,再從一數起,不要數得不夠或過了頭,數錯了則不必介意,只要從頭數起就好,也不要配合呼吸,數得太慢打妄想,數得太快會使呼吸急促。

  叁、參話頭、參公案

  “話頭”是一句話,這句話本身沒有意義,而只是問這個沒有意義的話頭是什麼?“公案”是禅宗史上的祖師們及其弟子們,發生酬對情況的故事;這些故事,看來有些豈有此理地不合一般的情況。“參”是不斷的問話頭,問公案,究竟那句話代表著什麼?公案主角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經驗?

  參話頭是追問一句毫無意義的話,譬如說:“無”是什麼?什麼是“無”?參公案是追究這個故事的底蘊是什麼?就像曾經有人問趙州從念禅師:“狗子是否有佛性?”趙州禅師回答:“無!”而佛在《大涅槃經》中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何獨趙州要說狗子無佛性?因此,這個公案便成了沒有答案的話頭。不論是參話頭、或者參公案,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那只是一種使禅修者開悟的方法。

  當在用功參話頭或在參公案時,出現了任何答案,都要提示你自己:“這不是我要的”,才能參出疑團,才有機會參破疑團。

  參話頭、或是參公案得力,稱爲禅修。但是禅修的人,切忌急著求開悟,要把參禅的工夫,用得綿綿密密,一句接一句、一念連一念地參下去。

  剛開始參話頭、參公案的人,常常會出現答案,其實,那是妄念,不是真正的訊息。參話頭參公案,首先要參出疑情,漸漸形成疑團,當疑團爆炸,或者戳破疑團,才發現天下本來太平無事,只是迷者自尋煩惱,此時便悟真性。

  話頭人人可用,不過,可有四個層次:念話頭、數話頭、問話頭、參話頭。念話頭如同念佛號,數話頭就像數佛號,問話頭就像問問題,參話頭則必須等疑情出現。疑情不是懷疑,而是深信在話頭的深處或在話頭出現之前,必有可以讓你體驗的境界。初用話頭時,大概不易起疑情,你也可以用念話頭作起步,例如念:什麼是無?是什麼無?……漸漸地,感覺到這個“無”很有意思,它究竟是什麼東西?很想知道它!這時候,便會産生疑情,那就是參話頭了。但是,情緒不穩定或者心念混亂時,不如念佛號、數佛號,也可以念話頭數話頭,直到心情平靜時再向話頭參話頭,如系念佛人,可參“念佛的是誰?”如系念話頭者,可參“念話頭的是誰?”“本來面目是誰?”等。

  四、只管打坐、默照禅

  只管打坐是全心專注于身體在“坐”,坐的姿勢,坐的感覺,心中不作其他的妄想雜念,只曉得是在端坐。若發現妄念時,趕快把念頭回到“坐”,慢慢地妄念便越來越少,乃至不再出現,身體的感覺也漸漸地消失;但是,心中明明朗朗的知道還在打坐。這時候,開始産生默照的工夫,“默”是心緒不動,“照”是非常清楚;清楚什麼?清楚心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時間久了,跟開悟是一樣的,妄念從此不起,而只是“默照”和“寂照”了。

  練習只管打坐的方法時,要不斷地注意自己的姿勢,因爲是在用功,不是坐著休息,除了知道正在打坐外,不應有其他的念頭,不能懈怠放逸,必須勇猛精進。

  以上的方法對治諸位都非常有用,不要想哪一種方法是最好的,我的建議是:正適合你用的,就是最好的。不可經常改用方法,這樣,每一種方法都沒用熟,結果每一種方法對你都沒有大用。能夠一門深入是最好的,如果同一種方法已經用厭,或者怎麼用都不舒服,則可以試著換一個方法,不要這炷香念佛,下炷香數息,再下炷香參話頭或只管打坐,不可以整天在那裏像小孩子玩玩具一樣,這個玩厭了再換一個,經常換方法的本身,就是從勞無功的妄想雜念。

  

  念念是新的

  生命無常,時間卻是延續不斷的。我們每天做晚課時,都會唱誦無常警衆偈:“是自己已過,命亦隨減。”可見衆生的符合,是多麼的有限。

  這七天中,諸位不去享受旅遊度假,而是到這裏接近禅修的訓練,一定有其道理,旅遊度假,是希望能把勞累緊張的身心放松,變更一下生活的環境,呼吸一些戶外的新鮮空氣,禅七的修行,每一天的經驗,也不是停留在同一位置、同一狀況;我們的每一秒、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念頭,都是新鮮的,身心都在不斷地享受新的變化。若能時時保持新鮮的感覺,你的禅修經驗就非常豐富了。

  最近一次的禅七中,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菩薩,到第叁天時就對我說:“師父,都是用同樣的數息法,坐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忍受腿痛、背痛,反覆都是相同的,實有無聊,我不想再坐下去了!”

  因爲她是我們農禅寺的一位廚藝相當出色的義工,我便反問她:“你每次在廚房揀菜、切菜、配菜、煮菜,是否做同樣的菜呢?不可能,每片菜葉都是新的,每一塊豆腐都是新的,每一卷壽司都是新的,做出來的每一道菜也是新的,不可能有一樣是舊的,即使是剩菜重煮,也是重新加熱過了的。”

  她聽了後,想想這個有意思。對啊!每次做菜時,任何一樣東西都是新鮮的,每一刀切下去,每一鏟子鏟下鍋底,每一盤菜端上桌來,都是新的。于是,當她重新入坐用功時,感到很高興:啊!又是一次新的呼吸、又是一個新的數目,乃至新的腿痛、新的背痛,都是活在新鮮的感覺裏。因此,她坐得一炷好香。

  請諸位選擇最適合你的方法,然後享受新鮮的感覺,不斷地告訴你自己: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禅修必有用

  禅修的目的是開悟,開悟的功能是消除自己的煩惱,救濟衆生的苦難。如果有人自以爲開悟,或者被認爲開悟,而其開悟的功能不彰,即表示假悟,而非真悟。 …

《禅修的要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