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皇帝以下,政府办公的机构。鸿胪寺相当于现今的外交部。两位梵僧但便在鸿胪寺开始翻译佛经,首先翻译了《四十二章经》。后来帝令新建洛阳白马寺,白马寺寺名的来由是因为用白马从印度驮来经典,故名“白马”,而鸿胪寺的“寺”字亦保留下来以示对僧人的尊敬,白马寺,乃中国第一所佛教寺院。
以往僧人的居所只有“寺”与“兰若”两种,“寺”必须由皇帝赐名,不能随便自称。“兰若”就是现在所谓的茅蓬。
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的名称也渐渐改变,寺院的数量也逐渐多起来。魏武帝时,寺院亦有称伽蓝,到了隋炀帝时,寺院又称为道场。唐代马祖道一大师再把寺院称为丛林,丛林意味许多志同道合,仿佛许多大树似的,大家同住一处,齐来办道。后来许多寺院的称呼亦有所添改,例如寺是比丘住的;规模小的就叫“庵”,是比丘尼住的;“观”是道教的道十住的;“院”是道教的修女住的,当然这种称谓并非绝对。又由于许多寺以墙围成一个院子,因此“寺”与“院”合称做“寺院”,还有“宝刹”、“精舍”(佛在世时已有精舍)、“兰若”等等。再讲马祖禅师创建“丛林”,他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设立“清规”,名为“百丈清规”。丛林规矩内详。
佛门基本常识(四)丛林组织
寺院有严密的组织,处理日常的运作。住持以下设四大寮、四大班首、八执事,分工负责寺院内的各项事务。
四大寮(如四大科室)包括下列:
一、库房寮----管理物资,如僧人衣、食、住、行等等;人事方面有监院(即当家师)、副寺(即副当家)库头(掌握财政及物资)、书记(管文书)、典座(大众饮食)等。”
二、客堂寮----管理客人的来往(挂单、止单、迁单等)、信徒的法事(红、白二事、水陆、拜忏法会等等);从事有知客师、照客师、僧值师等。
三、维那寮----管理五堂功课(上早晚殿、上供等等佛事),又照顾大众的作息;人事方面有维那师、悦众师等人。
四、衣钵寮----包括住持和尚的衣钵侍者,奉待大和尚的起居饮食汤药,书信传递,并打理方丈的香、花、灯、水、果等等。
四大班首的重要有如一栋房屋的大柱,分裂如下:
一、首座----居僧众这上,由德高望重的和尚担任,可代理大和尚任务如过堂、上殿等事。
二、西堂----退居大和尚,或他山退隐之长老,负责开示及教育大众。
三、后堂----亦是诸山长老或退居和尚,管寺院里的清规。
四、班首----又名堂主,以掌理其本堂如念佛堂、禅堂等等之事,为一堂之主,亦须才德兼备。
八大执事包括首座、都监、监院、副寺、维那、衣钵、知客、典座。
若再进一步细分,丛林有四十八执事(职位),分东西两序,如封建朝廷制度有文武两班。东序基本上都是如事(执事),管理寺院一切事务。西序是诸山长老,有德之士。
寺院里僧侣虽多,只有住持一人被称“和尚”或住持大和尚,他是全寺具有学德之主僧,又称“方丈”。
方丈这称谓的由来,缘自唐朝的五玄策,他用尺来量度维摩居士室,四方形,每边一丈长。唐朝百丈禅师把方丈二字用来德称大和尚。若想知道谁是大和尚,只要看看僧侣挂在颈上的念珠便可知晓。大和尚的念珠头是放在背后正中,有些老法师亦会把念珠头放在两旁,居士最好勿挂念珠在颈项上。
丛林又分子孙丛林及十方丛林。子孙丛林由传法(有法嗣关系)及继承两种方法选出住持,十方丛林亦分传法及选贤两种,一般住持,三年一任或再任。如何分辨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呢?大家不妨注意寺内所悬挂的一条木鱼,据说,鱼头向寺内的是子孙丛林,鱼头向外的是十方丛林。
职事任免分春冬期,正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为春期、七月十六至正月十五为冬期。最少亦要当半年,若半年未足,不满一期便跑掉者是“逃单”;若做得不好被撤职叫“迁单”。逃单或是迁单两者都是十分不无彩的事。
入寺院(一)三门殿
上一讲介绍了寺院的起源、架构、以及僧人的一些职位。其实寺院有很多的“殿”或“堂”。
从三门,即山门进入寺院后,有四天王殿,又名金刚殿,再内进便是大雄宝殿,还有观音殿、三圣殿、地藏殿、祖师殿等等。“堂”有五观堂、客堂、讲堂、涅槃堂、法堂、禅堂、念佛堂、藏经阁等等。这些殿及堂合起来,便成一所寺院或丛林。
现在扼要地介绍几个主要殿堂和圣像。
山门:僧人有山上修行,故此寺院都是建筑在高山上,成为名胜古刹,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三门意味:中间的空门、右边的无作门及左边的无相门。
一、空门----表诸法(所有的事物)缘起性空的道理,无一是究竟,真实永固的。从物质方面来说,山河大地、日月星球都是因缘各合,有成、住、坏、空。从身命来说,由物质和精神构成,身体有生老病死,缘尽便灭,至于精神方面,我们的起心动念,有生住异灭。无一物是常存的,所以叫做空。
空门又名“解脱门”,因为进入寺院,内心清净,便没有任何罣碍所以叫做解脱。社会人士不认识空门的意思,误以为要出家当和尚、当尼姑是入空门,是消极的,连人也不想做了。
其实,佛门说“空”这个字,是要我们提高认识的层次,明白诸法皆是空相。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世间的一切事物,及自己的身体,人际关系等,都不要去执着和追求。因执着与追求产生很多烦恼,不断地造业,难脱生死。所以说性空。
二、无作门----既明白性空的道理,人我之间处之泰然。而不造作生死之业(诸恶莫作)永脱果报之苦,专心以佛法为目标,努力作佛事(众善奉行)。无作者,无受果报,生死轮回自得解脱。
三、无相门----即是无作,即无四相存在,所谓无四相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表示摆脱世俗的有为法,了知四大五蕴皆空,再无我他相的分别,悟人涅槃寂静。得无相的自在。
一般大丛林通常只打开旁边的小门,很少打开中间的大门,只有诸山长老、大和尚或是大护法莅临,才打开中门迎接。
入寺院(二)四天王殿
四天王殿(又名金刚殿)里,朝向山门的,正是弥勒菩萨,他的背后,面朝大雄宝殿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一、弥勒菩萨----肚皮大,满脸笑容,此是弥勒菩萨的两个特征。他身旁的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喜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菩萨的大肚是表示包容一切的意思。喜笑是内心修养的透露。众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懂众生意义,天天造业,颠倒因果,烦烦恼恼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所以弥勒菩萨就以慈悲喜笑,令凡夫愚蠢之人回光返照。
弥勒菩萨示现正月初一诞生,有这样的表法,依中国的传统,正月初一开心的日子,大家讲好话做好事。新年第一天开心,整年皆大欢喜吉祥如意。如果有弥勒菩萨的忍让精神,便天天欢喜,所讲日日是正月初一了。
弥勒菩萨有很多应化事迹,有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他能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总之别人做不到的,他都能做。例如舍(布施)。有一次,帝释化成一个乞丐,要试探弥勒菩萨舍的精神,是不是真的。当时弥萨菩萨所有一切都舍掉了,只剩下一件衣服,帝释要化他的衣服,弥勒菩萨立刻便答应了,衣服胶了一半。帝释表明身分,说是要试探他是否真心罢了,所以金刚殿里弥勒菩萨的衣服是半脱下的。
在五代时,浙江奉化雪窦寺,有弥勒菩萨应化布袋和尚的事迹,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到处赶斋。农夫们见他没事很空闲,都要他帮忙插秧。他便成很多个布袋和尚云帮忙,他有一首偈:
手拿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偈有两种意义,世间与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如是因如是果,说明万物事要忍一时,退一步,便可成就。所讲谦虚方使人进步。
当知佛法真实不虚,要学以致用才能得益。弥勒菩萨另一首偈十六句,若将其中一句去奉实行,终身受用。
弥勒菩萨说:
老拙穿纳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吐脸上 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亦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此消息 何愁道不了
弥勒菩萨的大肚包容和整天欢喜,是给大家很好的示范,所以一入寺院三门,看到弥勒菩萨,即提醒我们,学习忍辱波罗蜜是最开心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法门,只要跟着忍辱教法去做,何愁烦恼断不了?又何愁还能成佛?
二、四天王----又名四大金刚,分立在弥勒菩萨的两旁,他们都是护法神,护持东南西北大部洲(四大天下)。
东面的一尊守护东胜神洲,身白,梵文音译(多罗吒),手执琵琶,是持国天王,护持国泰民安。
南方的一尊叫增长天王,梵文音译“毗琉璃”,身青,是令大家增长智慧,手持宝剑,割断所有烦恼,他守护着我们居住的南瞻部洲。
西方的一尊名广目天王,梵文“毗留博义”,守护西牛贺洲,他以天眼观世间善恶,护持善者,又为民除害,又名怒目金刚,他手缠着非龙非蛇的动物。
北方的一尊守北俱卢洲,称多闻天王,身绿,该洲人民平等安乐,但听不到佛法,所以该洲天王要多闻佛法,教化众生,他手中拿着的是一把伞子。
总的来说,四大天王保护人民,使世界风调雨顺,而且寺院内护持三宝,希望能长住于世。
三、韦驮菩萨----弥勒菩萨的背后是韦驮菩萨,他有特异功能,面向大殿是表示护持三宝,他整天忙忙碌碌保护修行者,要使常住兴隆,*轮常转。韦驮菩萨像有几种姿势,一种是左手叉腰,右手拿…
《佛教仪规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