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仪规入门▪P6

  ..续本文上一页有些情况是不适宜礼拜的:如师父在用功、念经、经行、打坐等等便不要拜;师父在用膳、剃头、刷牙、入厕、休息、有病时都不宜拜。拜时要说“顶礼师父三拜”,若师父说“一拜”,则顶礼拜。师父说“问讯”或“免礼,则只问讯或免礼不用拜,同时答“阿弥陀佛”便可。这是所谓“恭敬不如从命”。

  四、供养:

  有四事:包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都要有恭敬心。举一例,供养师父或法师红包时,该说“请法师接受弟子果仪(供养)”,或“供养法师”,双手拿着红包供上齐眉。

  五、告假、消假、接驾、送驾:

  1、离开师父时要说“弟子向师父告假”。

  2、外出返回要说“消假”。

  3、若有大德法师来,要顶礼接驾,要说“弟子某某向法师接驾,顶礼三拜”,若人多可由其中一人代表说。(法师可能说“一拜”或“问讯”)都要从命。

  4、法师临走时,要说“弟子某某众等向法师顶礼送驾”,如上。

  对僧侣都要普同恭敬供养,是培植福德。若要依止师父时,当择明师,为长养慧命故。

  敬僧(五)依止侍奉

  要依止师父必须选择。师父的身、口、意三业清净,又善于说法,并具大慈悲心,开我智慧,长我善根,师父给我慧命,成就道业,是法身父母。同样,师父亦会考验弟子,是否能成才之法器。要有成就,更加要磨炼,常随师学者要把身心全部交给师父安排。这样师徒才能相长。

  有了依止师父,喻是登堂入室,要好好侍奉师长,起居饮食等。

  1、要入师室,扣门三弹指,不得闯入。师命进方可入内。

  2、侍奉师父起居,如折被、抹桌、扫地、拿不净器等等,要有条理。

  3、持师饮食,用双手,待师食毕,记得收具。

  4、问法时,要发恭敬心,侧立合掌、请教、谛听,师父若命坐才可坐下(身略斜向而坐,身微弯)。

  5、师有事或疲倦,要你出去,不得不欢喜,一定依师父的意思。

  6、师父对自己若有批评,要虚心接受,不可辩驳;做错事不隐瞒,即向师忏悔。

  7、师你吩咐的事要及时去做不要马虎。

  8、若有事外出或奉师父命到别的道场,有问必答,对不必要的问题,以善巧方法辞之。

  总之,依止师父要奉献自己,做任何事对师父都要有恭敬心,求法是要从恭敬中央,这才能得法益。

  亲近善知识(一)明辨善知识

  前一课讲敬僧,所讲对出家僧人都要恭敬心;但对依止师,必须要选择。

  今日讲题是说亲近善知识。“亲近”也是依止的意思,将我们的慧命交给(依止)善知识。

  善知识以甘露法水灌注我们,令法身慧命增长,现世为万福之基,将来成成佛作祖,这皆从亲近善知识中得。以下详细阐明之:

  现先介绍“善知识”这三个字,闻名为知,见面为识。善是“好”的意思,是“恶”的反而。但自古至今,僧团内往往是龙蛇混杂,圣凡交差,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认识明辨何谓是善知识。今日引用省庵大师所说的八个字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一、邪----有人一世修行,不究自心。心归纳有三:肉团心、妄心、真心。肉团心是物质,不究竟的,妄心指分别心,不实在的,唯有真心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我们妄念不起,不生灭的真心自然显现,所以说真正修行要在自心作,就是要究自心,所谓返妄归真是也。若说修行,而心只会向外求,不明因果,不知缘起,为名为利,纵贪今生的安乐与享受,或求来世的福报。如此修行者,无论修多长时间,都是邪道。

  二、正----心既不向外攀缘,不为名闻利养,不贪图现世五欲,又不求未来果报,念念返照圆光,做自心的工夫,以无上正等正觉的思想为标准。如是发心,方名为正。

  三、真----为了上求佛道,勤修戒定慧,下化众生,发勇猛精进的菩提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大慈大悲度众生,为众生服务,又用无有疲倦的精神。知佛道难行,众生难度,总不退失菩提心,这个才是真实心。

  四、伪----外清而内浊,始勤终退。或外表装的很清净,心内充满贪瞋痴,妄想纷飞执着计较,虽做点善事或修些善法,但都为了出风头贪图名闻或为利益出发,非是真心去做。

  而且。而且虚伪的人,有罪不会忏,有过不会去改,只作隐瞒,覆藏,这都是内浊。

  五、大----心量大,愿力大。如地藏菩萨的大愿,久住在地狱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观音菩萨的慈悲心量,念念为了众生,以种种神力遍游十方法界;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无有亲疏,冤亲平等。只要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还有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众多菩萨所发的都是大道心。

  六、小----大的相对是小,发小心的人,他们虽一样有修行,但只是自利不利他,成为自了汉。小乘行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不肯返回娑婆世界度众生,续佛慧命,这名为小根小器。

  七、偏----偏的心就是不圆融:不是执“有”,便是偏“空”。凡夫都是执着有的,事事有比较、计较,连修行都执着,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样样事都执有相,有法所得。而二乘人执空,住在空理,连救度众生的志愿都无。如是落于空有二边便是偏。

  八、圆----是圆融中道实相,即不偏空不执有以大乘菩萨的广大心,以虚空般大的愿,成虚空般大的果。虽有愿可发,佛果可成,但不会执着修与证,即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佛是我心中的佛,众生也是心中的众生,成佛道、度众生都是由心。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众生佛道,皆在我心中。圆满菩萨,归无所得。

  以上八个字,其中四个正、真、大、圆是要采取,要亲近的善知识,另外四个字邪、伪、小、偏是善知识的反而,不要去亲近,要远离。所以寻师访友,首先要明辨,确定是不是我要去依止学习的对象。

  

  亲近善知识(二)善知识为三

  善知识为三:教导 、同参、外护

  第一:教导善知识

  教导是上辈对下而言。善知识也就是师父(老师),古德云:“要问灵山路,需问过来人”。善知识所教的,是他以前走过的路,决不会错,而且直截了当。善知识用甘露法水灌

  注众生的慧命。以佛法的精神来教导我们待人处事,令我们如何去断烦恼、离苦得乐。教导善知识,是我们的好老师,难遭难逢,要好好的恭敬、亲近。

  第二:同参善知识

  就是指同学、同伴、朋友之间的相处,所讲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侣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所以孟母三迁居所,就是这个道理。在《佛说孛抄经》里,将朋友分成四种用四个比喻:

  1、如花----是酒肉朋友,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不是真心朋友。

  2、如称(秤)----凡事都计较,你有名、有利、有地位时,他就想接近你,想利用你时,他就出现,没有真心,一朝你有困难时,他就就离去。

  3、如山----只管高攀,你有权有势,他主来依附,不讲原则,不分黑白,看风驶幜。

  4、如地----地是平等的、坚牢的,可容纳万物,不分贵贱,如是脚踏实地的朋友,无论你在顺逆贫富的境地,他都不会离弃,这实是善友。如果找到了好的同参伴侣,是有互相勉

  励,互相促进的作用,所谓遇良师难,找善友列难,遇到了便要惜缘,知缘续缘。

  第三:外护善知识

  佛门里有云:“*轮未转,食轮先转”。很多有成就的人,背后都需“外护善知识”的护持。如人用功办道,日常所需衣食住行都要靠外护外护去协助。每一件事,都要众缘和合,才可成办。三宝是给众生种福田的地方,大家出一点力护持,法界才可常转,令大众都能得益。所以无论僧俗,理当充任不同身份的善知识来护持三宝。

  以上讲了三种善知识。至于如何去亲近善知识?我们下一课“随师行”还会说到。

  

  随师行(一)内行与外行

  憨山大师的醒世歌,其中有一偈云:“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名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亦徒然”。说明名师(善知识)难遇,如能找到一位好的师长,终身受益,并可以了脱生死,所以要好好常随师学、尊师重道。

  随师行可分“内行”及“外行”两方面:内行是跟随师长学法修道,外行是随师出门的礼节及奉待师长。要讲当侍者有很多规矩,是出家沙弥(尼)的时候要学习的,顺便一提沙弥(尼)共有三种:“驱乌沙弥(尼)”,意思说年小能力不够,只有驱逐乌,年纪七岁以上至十三岁。“学法沙弥(尼)”;十四岁至二十岁的,学习当待者、法师等法;爱持十戒,然后列入僧伦,受具足戒。(比丘师等法;受持十戒,然后列入僧伦,爱具足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还有“名字沙弥”,二十岁以上那么多戒律及仪规。此两种情况,不能受具足戒,只可当“名字沙弥”。

  当前在香港本地发出家的人不多,年纪轻发心出家者更少,有些法师出门都是由居士随行,所以居士们有必要发心学习一些最基本随师行的礼节及怎样奉待师长。因为举止动静很重要,不但自己没有规矩还会影响师长的教育与名誉。随师行应当坚持做到五个原则,即是恭敬、供养、随顺、护持、请示、若能做得圆满,那就不负随师行此任务了。

  

  随师行(二)十个字奉行

  一、恭敬

  跟随师父学法修行,必具有恭敬心,恭敬是从小事做起,现举例来说明:发心请师父住铺用斋,约定时间,弟子应该要比师父早到,千万还要让师父反过来等候弟子,否则便是颠倒并无恭敬心。外出行路时,弟子应在师父的后面,脚不要踏着师你的影子,亦不要离太远,以能见闻师父举动或小语方为合适;若遇上熟人时则应合掌而过,不应只顾驻足漫谈;到一处,师坐,弟子侧立,师命坐然后方坐,坐不交足,不靠椅背,不比师父高坐,不离太…

《佛教仪规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入寺须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