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业包括身、口、意三方面。听经闻法、要保持三业清净。
身体方面,坐时要端正、不靠背、不交足、不放逸。
口方面,传统有说:“居士到佛堂三部曲(指口业不净):来到佛堂讲新抱,归家路上讲师父,回到家是寺院今日斋菜好不好”。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为很多居士也很发心,恭敬三宝、守护三业。怎样去守护口业?就是不要把是非杂语带到佛堂来、不说无价值、无根据、无意义的事,更不可讲三宝过失。佛堂是清净地,来到佛堂是求福修慧,可以扬人之善,说利于团结的话,不可以道人之恶,把是非传来传去是没有好处的,处他俱损,所以要注意口业。
意业方面,不但是要守护身与口,连起心动念,也要清净,不掉举,不昏沈。听经通常会有三种人:第一种虽有心来听经,但思想不专一,似懂非懂,左耳入,右耳出,有如“漏器”,这就是用“妄心”去听经;第二种,是带着“慢心”而来,不尊敬讲经者,自己将心封闭起来,有如“覆器”,盛不下佛法;第三种,是思想不正确,以“邪心”来听法,
听到的正法也变了邪法,有如“污器”,心中充满了污浊,清净之法反而不能接受。
“漏器”、“覆器”与“污器”都是比喻人的意业没有好好守护,如怀着上列“三心”来听法,那讲经的法师便变成“徒气”了。(大家一笑)
三、如理作观: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是以“闻、思、修人三摩地”,成正等正觉。若是到处去听经如风过耳,没有把佛法消化理解,有如知道有宝山而不肯去。另一方面,有闻有思而不肯修,
台入宝山空手回。人身难得,佛法难求,得闻佛法,便要珍惜。佛法重于修心养性,要依着佛所教的法门如理作观,修改习气,改造三业,把不如法的身、口、意行为修改为清净。
四、依教奉行:
以普贤菩萨的精神,脚踏实地,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众生乐。知佛道 长远,不生退却:众生难度,不会疲倦,如是奉持闻、思、修三慧,方成菩提。
敬法(二)学习经典
经,印度文字叫“修多罗”,翻译华言,即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有此情况是,只有契机不契理,或契理不契机。
契理不契机,是指所讲的佛法,合乎佛理,是正确的,可惜讲得太深或讲的方法不为听众听接受,如晋朝的道生法师说阐提(即断诸善根的人)都有佛性,不为时人所接受,与听众无缘,后在苏州虎丘山向岩石说法,结果顽石点头,证明他说的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契理不契机的一个例子。
另一种情形是契机不契理,讲的时候,听众很多,很喜欢听,但他所说的根本不是佛法,一盲领众盲,令人走上不正确的路,所以说契机契理非常重要。
”经有五种人说的,有佛说、有菩萨说、有佛弟子说、有天人说、也有化人说,不过一定要合符佛的意旨,并能接引大众。
经的含义很多,归纳有十:
一、涌泉----义昧无尽
二、出生----诸义无量
三、显示----事理分明
四、绳墨----圆成中道
五、贯穿----教理行果
六、摄持----攀缘妄心
七、常义----永恒不变
八、法义----千叶同轨
九、典义----不偏不倚
十、径义----涅槃途径
经含此无量功德,令人转凡成圣。
看经必须恭敬,故此:
1、看经前先要净手,用洁净的双手去捧经书。
2、经书要放平在案上,不可以放在膝上,床上及不净处。
3、翻开经书前后都要合掌。
4、若捧着经书念诵,至合掌处时,双手怎么办好?该捧经书还是合掌?不可单手捧经,又不能单手“合掌”。以双手捧经便可。
5、又有时捧着经书时,看到出家僧人又要行礼,单手捧经,单手合掌,这样双手对经书不恭敬,对僧人又不尊敬。正确的做是双手捧经、高举齐眉行礼,那就如法了。
现在香港的道场,结缘书多得很,取阅太容易,所以大家对经书一定要珍惜,经书不可握作一卷、不要随便放在手袋或裤袋里。(经书所在之处,即如佛所在,有护法神)。经书最好用经盖(净毛巾)遮住,若有尘,不要用口去吹,要用净布抹,拜读完毕,要辗转流通。
印经功德很大,所印经书,不但要契理契机还要看读者需求,该经本已有大量流通,便应将金钱转印其他需要之经典,如是功德,更能发挥布施的功用。
古人经书难得,求法之心特别坚固。且看唐三藏玄奘法师的出家因缘,他十三岁时很想出家,当时整个中国度僧只有二十七人,要考核方录取。因他年纪尚轻未够条件,只好徘徊在考试场外。试官好奇,问他为何要出家?他答:“远绍如来,近扬光大”。试官见见他年小志大,便马上取录他。到了十九岁,他把所有经书都阅毕了,所以便从东土出国往天竺取经,经过种种艰难,“宁云西土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九死一生才成功请回经书。(详见玄奘大师传)
宋朝义净法师有偈日: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者成百归无十后人安知前人难
路远壁天唯岭结沙漠遮日力疲殚
后贤未有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可见古人求经书之不易,往往为法亡驱。
正如《楞严经》当时在印度是国宝,不准带出国外,有位梵僧敕密谛把经文写得很细,藏在手臂皮肤下,待伤口复原便乘船到中国,当时丞相房融在广州码头迎请法师到法性寺(即光孝寺),再割开手臂交经取出、但经书被血液封着,不能看见经文,丞相房融坐立不安,后其女儿想了个办法把血溶解,《楞严经》才能被翻译出来。
宋朝有一位法珍比丘尼,以愿印一部“碛砂藏”,当时她年经太轻,只有二十多岁,化缘不容易,便割断左臂,以示决心,到九十多岁往生时,还未能满愿,便交给最小徒弟去完成,徒弟也效法自断左臂,立誓要继承师愿,可惜亦未能成功,最后要再交给徒弟,祖孙三代经过千辛万苦印成“碛砂藏”所以经书是要好好拜读,把佛法的精神发挥作用。自利则得他,经书是修行及经法的一个好工具。
十方诸佛在因地修行,自古至今,大德求法,往往不惜舍却身命,如释迦佛在雪山禅坐,帝释要试试他的修持,便化成老虎,但他奶想知道下一句是甚么,不惜把身体供养老虎交换,老虎便说:“生灭灭记,寂灭为乐”,说毕,佛即献出生命,老虎亦现帝释身,称赞释迦为法忘躯,精神可嘉。
禅宗二祖慧可亦斩臂求法,古人舍身求法的例子,多不胜数。他们用崇高的情操去求法敬法,实在是我们的好典范。
敬僧(一)僧的意义
前两讲已介绍过恭敬三宝中的敬佛与敬法,今讲介绍僧。僧是三宝之一,是僧伽的简称,意译“和合众”,必须四人以上生活在一起,并具以下两个条件,即“理和合”与“事各合”。
一、理和合者,大众同聚会,个个学无为,以如来涅槃解脱为目标。
二、事和合者,愿为佛教事业,奉献终身而出家,身为佛子,当行佛事,护持合一,精进修学,断承佛教优良传统,利乐众生,证菩提果,登涅槃城。
所谓六和合的精神是:1、身和同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悦;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
实际而言,无论是僧是俗,处于只要能做到以上六种精神,便即是清净僧了。
敬僧(二)僧的任务
僧人的任务是荷担如来的家业,即是挑起弘扬佛法的担子,代佛宣扬,推动*轮,为人天师表,给众生种福田,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令正法久住为已任。
敬僧(三)僧的种类
僧是清净意思,然而自古至今寺院的僧人,可谓龙蛇混杂、凡圣参差。
太虚大师说:“僧教不振,学义空疏,近代佛门,有养无教,直正学佛而出家弥得上焉者的,真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中焉者的读几部梁皇忏等佛事,算是顶瓜瓜了。至下焉者
的,全不知出家为何事,经典具可义。今日出家。明日受戒,到处挂单吃饭,属有养地无教”。(扎太虚大师全集)。所讲也就是真正发菩提心,动机纯正,出家摆脱世俗,投身
佛门为出三界及无明之家,又能勤修戒定慧三学,善于说法,具有慈悲喜舍心者,实如晨星硕果,少之又少。一般普通的出家人虽然能安守本份,但未必善于说法,若懂得做法事领众,所谓以俗勾牵,令种福田,如是者忆算是难得了。
有此出家人专门以赶经忏为营业,国称之《经忏鬼》,又名“卖唱僧”。此外有此出家人既不识讲经,亦不懂做经忏法事,只能做此如煮斋等的工作,用斋菜去招徕信众,现在吃斋的人多,拜佛的人少,此都是属于佛法衰落的现象。上述所讲的是僧人类别。
僧人类别虽有不同,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是对哪类出家人,只要他是剃除须发、身穿方袍圆顶,现比丘(尼)相的,都不能起分别心,这才合乎自性清净平等。是名真佛弟子。
敬僧(四)恭敬供养
要如何去敬僧?可分恭敬供养和依止侍奉两方面来说:
一、对出家僧侣要有恭敬心
1、台遇到僧人时要合掌,若迎面碰上,要让路侧立。
2、乘车时要让座。
3、请教僧侣时要有称呼,一般都能称“师父”或“法师”。
4、若要问师父法号,应该说“请问师父上下”。佛门内对各宗德高望重者都有德称:律师(律宗)、禅师(禅宗)、上师(密宗)、法师(讲经说法师)、大师(对各宗都通达)。长老、大德、上人、某公(戒腊老,道行高)等等。出家人的戒腊是由受戒贤的时间计算,夏腊是结夏安居为岁数。在家居士切勿直呼僧人名号,至少要加上“某某师”,或“某师父”,通常就称“师父”。
5、若问出家人的居所,该问“师父的定刹在哪?”
二、自称:
1、在家信众应通称弟子、不肖或末学等。
2、若有人问你皈依师父是信,该答是“上某下某师父”。
三、顶礼:
父或法师礼拜也要看时间、地点、场合和环境,…
《佛教仪规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