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起立时,两掌掌心翻回向下。
(8)右手退半掌回到拜垫中央“第一掌”的位置,把左手提起来合掌戒回胸前,右掌按向拜垫,两膝起立,右掌与左掌合。若“五体投地”是不拜垫,额头、双手、双膝、人体五个要点,直接拜在地上,无论拜多少次,脚都不移动位置。
5、问讯
(1)先合掌,当腰弯至最低但不过膝盖时,双手作弥陀印。
(2)起立时,挺腰举手,做毗卢遮那佛手印(即以两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互抱,食指及大拇指的各竖起相对)。注意手印与眉齐高,不要点到额头,眼望向手印,不用垂头,最后放下双手合掌。
敬佛(一)礼佛十种
上一课谈到入寺院,及拜佛的身体姿势。今课要讲的,是拜佛的心态。身体端正,心恭敬专注。身心统一的话,拜佛功德无量,经上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福增无量”。也许有人会说,拜佛这么多年而未有感应,可能性有二:有无始业障未能消除;或在拜佛时马马虎虎。心不诚,所以感应便不灵了。
根据《法苑珠林》一书上记载,北魏宝意三藏法师说,拜佛有七种。五台山清凉国师说十种礼佛,现简列如下:
一、我慢礼----有种人明白甚么是佛,对佛一点恭敬心也没有,见人家磕头他亦磕头。或者心存贡高我慢,如《六祖坛经》里之法达便是一例,他七岁出家,诵《法华经》三千多部,往拜谒六祖时,礼拜头不着地,那便是“我慢心”了。六祖知道他心中必有一物,经教化后才悟道,所说“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二、唱各礼----身体不端,思想不一,人在拜时意不在乎,想东想西攀缘心,为名闻利养面拜。
三、恭敬礼----恭敬就是精进,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五体投地,心存殷重,观想佛在目前,很专一地恭敬虔诚礼拜,两手接佛足、这样才有功德。
四、无相礼----以智慧观想佛境,破我法二执,我与佛打成一片,经中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
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
释迦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释迦前
头面接足皈命礼
如是观想方能深入法性,感应道交,而获真实利益。
五、起用礼----从体超用,能礼之人、所礼的佛,能所双亡得悟诸法实相空之理,真空不空,普遍一切,达到妙有境界,身心运用自在。
六、内观礼----回光返照,观想自性本具法身佛,亦即观自心是佛,所讲“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的道理。
七、实相礼----指观实相平等,真如理体无自他之形相,表示我们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只因凡夫“迷”,而佛是“觉”,凡圣本是一体,以此理观,不住于法,即自性佛显。
八、大悲礼----就是每一拜都是为众生而礼拜,以同体大悲,以四无量心,要救拔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念念中普愿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
九、总摄礼----由三到八是谓六门总合作观想或次第作观,以事显理,谓之总摄礼。
十、无尽礼----要观想所礼佛陀和菩萨就在我面前,相好庄严,尽虚空遍法界这么大,或观想现前有许多佛身体化为无尽大或无尽多,身礼无尽佛,功德亦无尽
上述十种礼佛诺方法,首二种我慢礼及虽和礼是不如法的,不但得不到感应,反增过失。
拜佛既是佛陀觉悟的精神。又是去慢心、破我执。
早上拜佛,是提醒自己要学习佛陀的觉悟精神,待人处事,谦虚放下,尊重他人,严厉自己,要知五蕴皆空,世事无常,以一切名闻利养要看得淡泊,明白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是地狱的五条根,不要追求,不要计较执着。
晚上拜佛,是一种回顾,将整日所作的行为及起心动念静思,有没有违背早上所定下的任务,能做做到多少。吾人一日三省吾身,帮要反省,忏悔,发愿,回身。
敬佛(二)从事显理
能真实地去改造自己,反省自己,自然感应道交与佛相应。有一偈八句话,教我们如何把佛像当作真佛来拜,藉以显现自性的心中佛:
泥塑木雕纸画成
现前真佛尽分明
皈依不是他家事
福德远从自己生
万树花开因地暖
千江月现为波清
朝参暮礼常如是
在此直通极乐城
前两句说明礼佛不是拜偶像,要将面前泥塑木雕或约画成的佛像,当作真佛恭敬。所以说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说明佛从心中得,心净即佛土净,“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礼佛是一咱提高觉悟,要知自心有佛,我与佛本体是同,假若不认识自己心中有佛,若不提起觉悟,日常行事不守防非止恶,这只是把佛像当作偶像来拜,那么泥塑木雕便真的是泥塑木雕了,这是迷信,岂能感应道交?大错物错。开花结果,因果丝毫不爽。水清月现心净佛显感应不昧。此外,拜佛还要有恒心,不要一曝十寒,西方就在目前。
我们这个身体是异熟果,是由前生种下的因,今生所受的果报。所以每个人的业报有差别:如有人相貌好,有人相貌丑:有人身高,有人身矮;有人健康,有人多病;有愚痴的、
有聪明的等等。还有每人的环境情况,各有不同。这是前因后果有异关系。
敬佛(三)礼佛十种功德
现把礼佛的十种功德,归纳如下:
一、得妙色音----若多拜佛,相貌也会转变为好(可参阅《玉琳国师传》,声音各身体都会庄严起来。
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威德,说话自然会是到别人的信服和尊敬。
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身体不倦,心不散乱,何处何地,无有畏惧,仪态安祥。
四、众生亲近----拜佛用功的人,无论身在何处,总有许多人亲近、恭敬、供养。
五、天人护持----拜佛之人,天龙八部常在左右拥护,不让邪魔外道及一切不好的人与事接近他、事事如意。
六、诸佛护念----拜佛诚心,诸佛菩萨都会护念,加持其人,智慧如海。
七、具足威势----礼佛具大威德庄严。(势是有地位的意思)人格尊贵,必受人仰敬。
八、有大福德----拜佛的人,福德因缘自然而来,不求而得,诸事如意吉祥。
九、临终往生----拜佛之人,不单偏重安乐受用,临命终时,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速证涅槃----往生极乐国土,花开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各位既知拜佛的功德是这么大,便要恭敬拜佛,今生不但可得无量功德利益,临终之时亦得往生安乐国。至于如何能起感应,主要是从恭敬中生。印光大师说:“一分恭敬一分福,有十分恭敬便有十分福”。拜佛灵不灵是要看你心中诚不诚,心诚则佛灵。人在拜佛,心亦要拜,不要胡思乱想,要精进不懈,从事显理,自然便达到佛我一加实相之理。
敬佛(四)拜佛单,双用引磬
由于丛林的佛事,或早晚功课,共修法会中,参加拜佛的人数多,为了大家动作一致,故用引磬指挥。大家听闻引磬的声音,便知道要进行哪一步动作。
使用引磬有两种方法
一、单用引磬----只用引磬
二、又用引磬----引磬与鼓齐用
三拜一问讯时,大家若懂得引磬的佛令,就可分辨是第一拜、第二拜、和第三拜,知道何时下跪、何时起立。
敬法(一)听闻正法
法:是佛法,阐明人生的真理,能够解脱烦恼,转迷成圣,离苦得乐。亦就是法门、方法、办法等意思。只要跟随佛法的道理去做,就能多劳多获得究竟涅槃的快乐。佛法是成佛作祖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必须敬法。
唐朝武则天有四句敬法的说话,后人用作开经偈,沿用至今,偈日: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说我们得人身难,闻佛法更难,今正得闻佛法,应生庆幸之心。在现今的社会,香港人的福报是很大,经常有机会听闻佛法,我们既然有这么好的因缘,对佛法便要加以珍惜。在其他地方,就算以中国来说,虽然寺院多,丛林大,但想听到佛法却真不容易。
以下把敬法分两点来说,即是听闻正法、学习经典。
从古至今,讲经方式可胪列如下:
计有开大座、偏座、复座、演座、小座等仪式。
开大座:仪式十分隆重,有数位侍者,先请师、维那师唱钟声偈等,在如是庄严的气氛下,见闻者自然内心安静,法喜充满。更要礼座,就是根据大家的身份,有次第轮流顶礼法师,表示重法、敬法,否/则是盗法,但此开大座仪式现在较少举行。
偏座:又名“方便座”,讲经前没有举行仪式,比较简单一点,又不一定在大殿作升座仪式,总之简单方便。
复座:法师先讲一次,后由学生实习,把老师所说的教理重新复述一次,有轮讲或抽签复讲,主要是为培养弘法者。
演座:是以一种演讲形式进行,现在比较通行,有动作,亦可在白板上书写。近代大醒法师等大德都 提倡演讲方法,令学者容易听懂吸收。上面所讲的是讲座仪式。再讲甚么是正法。
当前在香港坊间,斋铺、甚至路旁“都有很多所谓善书派送,但其中有些并非正法的书籍,在有些地方或国家,亦有非正法的外道,邪师在说法,如何去辨别正与邪?便得用三法印去衡量,正法一定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即世上一切事物,起灭无常,在一切有为法中,没有一个我的实体,只有涅槃寂静才是究竟。
既遇正法,听者便要有正确态度,具有恭敬心,归纳而言有四句话:
整衣早到、守护三业、如理作观、依教奉行
一、整衣早到:
无论是哪一种讲座,我们都要穿上整齐端的衣服,以表尊敬,不要穿背心、汗衫、拖鞋、短裤、甚至奇装异服。走路时脚步要轻,亦要提早到达、随众礼佛或问讯入座。入座后不宜高声向熟人打招呼,不得坐立不定或频频咳嗽谈话等打扰。
二、守护三业:
…
《佛教仪规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