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儀規入門▪P4

  ..續本文上一頁

  (7)起立時,兩掌掌心翻回向下。

  (8)右手退半掌回到拜墊中央“第一掌”的位置,把左手提起來合掌戒回胸前,右掌按向拜墊,兩膝起立,右掌與左掌合。若“五體投地”是不拜墊,額頭、雙手、雙膝、人體五個要點,直接拜在地上,無論拜多少次,腳都不移動位置。

  5、問訊

  (1)先合掌,當腰彎至最低但不過膝蓋時,雙手作彌陀印。

  (2)起立時,挺腰舉手,做毗盧遮那佛手印(即以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互抱,食指及大拇指的各豎起相對)。注意手印與眉齊高,不要點到額頭,眼望向手印,不用垂頭,最後放下雙手合掌。

  

  敬佛(一)禮佛十種

  上一課談到入寺院,及拜佛的身體姿勢。今課要講的,是拜佛的心態。身體端正,心恭敬專注。身心統一的話,拜佛功德無量,經上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福增無量”。也許有人會說,拜佛這麼多年而未有感應,可能性有二:有無始業障未能消除;或在拜佛時馬馬虎虎。心不誠,所以感應便不靈了。

  根據《法苑珠林》一書上記載,北魏寶意叁藏法師說,拜佛有七種。五臺山清涼國師說十種禮佛,現簡列如下:

  一、我慢禮----有種人明白甚麼是佛,對佛一點恭敬心也沒有,見人家磕頭他亦磕頭。或者心存貢高我慢,如《六祖壇經》裏之法達便是一例,他七歲出家,誦《法華經》叁千多部,往拜谒六祖時,禮拜頭不著地,那便是“我慢心”了。六祖知道他心中必有一物,經教化後才悟道,所說“經誦叁千部、曹溪一句亡……”

  二、唱各禮----身體不端,思想不一,人在拜時意不在乎,想東想西攀緣心,爲名聞利養面拜。

  叁、恭敬禮----恭敬就是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五體投地,心存殷重,觀想佛在目前,很專一地恭敬虔誠禮拜,兩手接佛足、這樣才有功德。

  四、無相禮----以智慧觀想佛境,破我法二執,我與佛打成一片,經中雲: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釋迦前

  頭面接足皈命禮

  如是觀想方能深入法性,感應道交,而獲真實利益。

  五、起用禮----從體超用,能禮之人、所禮的佛,能所雙亡得悟諸法實相空之理,真空不空,普遍一切,達到妙有境界,身心運用自在。

  六、內觀禮----回光返照,觀想自性本具法身佛,亦即觀自心是佛,所講“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自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的道理。

  七、實相禮----指觀實相平等,真如理體無自他之形相,表示我們的心性與佛無二無別,只因凡夫“迷”,而佛是“覺”,凡聖本是一體,以此理觀,不住于法,即自性佛顯。

  八、大悲禮----就是每一拜都是爲衆生而禮拜,以同體大悲,以四無量心,要救拔一切衆生,令離苦得樂,念念中普願法界衆生皆共成佛道。

  九、總攝禮----由叁到八是謂六門總合作觀想或次第作觀,以事顯理,謂之總攝禮。

  十、無盡禮----要觀想所禮佛陀和菩薩就在我面前,相好莊嚴,盡虛空遍法界這麼大,或觀想現前有許多佛身體化爲無盡大或無盡多,身禮無盡佛,功德亦無盡

  上述十種禮佛諾方法,首二種我慢禮及雖和禮是不如法的,不但得不到感應,反增過失。

  拜佛既是佛陀覺悟的精神。又是去慢心、破我執。

  早上拜佛,是提醒自己要學習佛陀的覺悟精神,待人處事,謙虛放下,尊重他人,嚴厲自己,要知五蘊皆空,世事無常,以一切名聞利養要看得淡泊,明白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是地獄的五條根,不要追求,不要計較執著。

  晚上拜佛,是一種回顧,將整日所作的行爲及起心動念靜思,有沒有違背早上所定下的任務,能做做到多少。吾人一日叁省吾身,幫要反省,忏悔,發願,回身。

  敬佛(二)從事顯理

  能真實地去改造自己,反省自己,自然感應道交與佛相應。有一偈八句話,教我們如何把佛像當作真佛來拜,藉以顯現自性的心中佛:

  泥塑木雕紙畫成

  現前真佛盡分明

  皈依不是他家事

  福德遠從自己生

  萬樹花開因地暖

  千江月現爲波清

  朝參暮禮常如是

  在此直通極樂城

  前兩句說明禮佛不是拜偶像,要將面前泥塑木雕或約畫成的佛像,當作真佛恭敬。所以說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還從自己生……。說明佛從心中得,心淨即佛土淨,“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禮佛是一咱提高覺悟,要知自心有佛,我與佛本體是同,假若不認識自己心中有佛,若不提起覺悟,日常行事不守防非止惡,這只是把佛像當作偶像來拜,那麼泥塑木雕便真的是泥塑木雕了,這是迷信,豈能感應道交?大錯物錯。開花結果,因果絲毫不爽。水清月現心淨佛顯感應不昧。此外,拜佛還要有恒心,不要一曝十寒,西方就在目前。

  我們這個身體是異熟果,是由前生種下的因,今生所受的果報。所以每個人的業報有差別:如有人相貌好,有人相貌醜:有人身高,有人身矮;有人健康,有人多病;有愚癡的、

  有聰明的等等。還有每人的環境情況,各有不同。這是前因後果有異關系。

  

  敬佛(叁)禮佛十種功德

  現把禮佛的十種功德,歸納如下:

  一、得妙色音----若多拜佛,相貌也會轉變爲好(可參閱《玉琳國師傳》,聲音各身體都會莊嚴起來。

  二、出言人信----拜佛若專心誠懇,培植威德,說話自然會是到別人的信服和尊敬。

  叁、處衆無畏----拜佛精進、身體不倦,心不散亂,何處何地,無有畏懼,儀態安祥。

  四、衆生親近----拜佛用功的人,無論身在何處,總有許多人親近、恭敬、供養。

  五、天人護持----拜佛之人,天龍八部常在左右擁護,不讓邪魔外道及一切不好的人與事接近他、事事如意。

  六、諸佛護念----拜佛誠心,諸佛菩薩都會護念,加持其人,智慧如海。

  七、具足威勢----禮佛具大威德莊嚴。(勢是有地位的意思)人格尊貴,必受人仰敬。

  八、有大福德----拜佛的人,福德因緣自然而來,不求而得,諸事如意吉祥。

  九、臨終往生----拜佛之人,不單偏重安樂受用,臨命終時,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速證涅槃----往生極樂國土,花開見佛,速證無生法忍。

  各位既知拜佛的功德是這麼大,便要恭敬拜佛,今生不但可得無量功德利益,臨終之時亦得往生安樂國。至于如何能起感應,主要是從恭敬中生。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一分福,有十分恭敬便有十分福”。拜佛靈不靈是要看你心中誠不誠,心誠則佛靈。人在拜佛,心亦要拜,不要胡思亂想,要精進不懈,從事顯理,自然便達到佛我一加實相之理。

  敬佛(四)拜佛單,雙用引磬

  由于叢林的佛事,或早晚功課,共修法會中,參加拜佛的人數多,爲了大家動作一致,故用引磬指揮。大家聽聞引磬的聲音,便知道要進行哪一步動作。

  使用引磬有兩種方法

  一、單用引磬----只用引磬

  二、又用引磬----引磬與鼓齊用

  叁拜一問訊時,大家若懂得引磬的佛令,就可分辨是第一拜、第二拜、和第叁拜,知道何時下跪、何時起立。

  

  敬法(一)聽聞正法

  法:是佛法,闡明人生的真理,能夠解脫煩惱,轉迷成聖,離苦得樂。亦就是法門、方法、辦法等意思。只要跟隨佛法的道理去做,就能多勞多獲得究竟涅槃的快樂。佛法是成佛作祖的一個途徑,所以我們必須敬法。

  唐朝武則天有四句敬法的說話,後人用作開經偈,沿用至今,偈日: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是說我們得人身難,聞佛法更難,今正得聞佛法,應生慶幸之心。在現今的社會,香港人的福報是很大,經常有機會聽聞佛法,我們既然有這麼好的因緣,對佛法便要加以珍惜。在其他地方,就算以中國來說,雖然寺院多,叢林大,但想聽到佛法卻真不容易。

  以下把敬法分兩點來說,即是聽聞正法、學習經典。

  從古至今,講經方式可胪列如下:

  計有開大座、偏座、複座、演座、小座等儀式。

  開大座:儀式十分隆重,有數位侍者,先請師、維那師唱鍾聲偈等,在如是莊嚴的氣氛下,見聞者自然內心安靜,法喜充滿。更要禮座,就是根據大家的身份,有次第輪流頂禮法師,表示重法、敬法,否/則是盜法,但此開大座儀式現在較少舉行。

  偏座:又名“方便座”,講經前沒有舉行儀式,比較簡單一點,又不一定在大殿作升座儀式,總之簡單方便。

  複座:法師先講一次,後由學生實習,把老師所說的教理重新複述一次,有輪講或抽簽複講,主要是爲培養弘法者。

  演座:是以一種演講形式進行,現在比較通行,有動作,亦可在白板上書寫。近代大醒法師等大德都 提倡演講方法,令學者容易聽懂吸收。上面所講的是講座儀式。再講甚麼是正法。

  當前在香港坊間,齋鋪、甚至路旁“都有很多所謂善書派送,但其中有些並非正法的書籍,在有些地方或國家,亦有非正法的外道,邪師在說法,如何去辨別正與邪?便得用叁法印去衡量,正法一定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道理,即世上一切事物,起滅無常,在一切有爲法中,沒有一個我的實體,只有涅槃寂靜才是究竟。

  既遇正法,聽者便要有正確態度,具有恭敬心,歸納而言有四句話:

  整衣早到、守護叁業、如理作觀、依教奉行

  一、整衣早到:

  無論是哪一種講座,我們都要穿上整齊端的衣服,以表尊敬,不要穿背心、汗衫、拖鞋、短褲、甚至奇裝異服。走路時腳步要輕,亦要提早到達、隨衆禮佛或問訊入座。入座後不宜高聲向熟人打招呼,不得坐立不定或頻頻咳嗽談話等打擾。

  二、守護叁業:

  …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寺須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