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業包括身、口、意叁方面。聽經聞法、要保持叁業清淨。
身體方面,坐時要端正、不靠背、不交足、不放逸。
口方面,傳統有說:“居士到佛堂叁部曲(指口業不淨):來到佛堂講新抱,歸家路上講師父,回到家是寺院今日齋菜好不好”。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因爲很多居士也很發心,恭敬叁寶、守護叁業。怎樣去守護口業?就是不要把是非雜語帶到佛堂來、不說無價值、無根據、無意義的事,更不可講叁寶過失。佛堂是清淨地,來到佛堂是求福修慧,可以揚人之善,說利于團結的話,不可以道人之惡,把是非傳來傳去是沒有好處的,處他俱損,所以要注意口業。
意業方面,不但是要守護身與口,連起心動念,也要清淨,不掉舉,不昏沈。聽經通常會有叁種人:第一種雖有心來聽經,但思想不專一,似懂非懂,左耳入,右耳出,有如“漏器”,這就是用“妄心”去聽經;第二種,是帶著“慢心”而來,不尊敬講經者,自己將心封閉起來,有如“覆器”,盛不下佛法;第叁種,是思想不正確,以“邪心”來聽法,
聽到的正法也變了邪法,有如“汙器”,心中充滿了汙濁,清淨之法反而不能接受。
“漏器”、“覆器”與“汙器”都是比喻人的意業沒有好好守護,如懷著上列“叁心”來聽法,那講經的法師便變成“徒氣”了。(大家一笑)
叁、如理作觀: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是以“聞、思、修人叁摩地”,成正等正覺。若是到處去聽經如風過耳,沒有把佛法消化理解,有如知道有寶山而不肯去。另一方面,有聞有思而不肯修,
臺入寶山空手回。人身難得,佛法難求,得聞佛法,便要珍惜。佛法重于修心養性,要依著佛所教的法門如理作觀,修改習氣,改造叁業,把不如法的身、口、意行爲修改爲清淨。
四、依教奉行:
以普賢菩薩的精神,腳踏實地,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衆生樂。知佛道 長遠,不生退卻:衆生難度,不會疲倦,如是奉持聞、思、修叁慧,方成菩提。
敬法(二)學習經典
經,印度文字叫“修多羅”,翻譯華言,即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衆生根機。有此情況是,只有契機不契理,或契理不契機。
契理不契機,是指所講的佛法,合乎佛理,是正確的,可惜講得太深或講的方法不爲聽衆聽接受,如晉朝的道生法師說闡提(即斷諸善根的人)都有佛性,不爲時人所接受,與聽衆無緣,後在蘇州虎丘山向岩石說法,結果頑石點頭,證明他說的法是正確的,這就是契理不契機的一個例子。
另一種情形是契機不契理,講的時候,聽衆很多,很喜歡聽,但他所說的根本不是佛法,一盲領衆盲,令人走上不正確的路,所以說契機契理非常重要。
”經有五種人說的,有佛說、有菩薩說、有佛弟子說、有天人說、也有化人說,不過一定要合符佛的意旨,並能接引大衆。
經的含義很多,歸納有十:
一、湧泉----義昧無盡
二、出生----諸義無量
叁、顯示----事理分明
四、繩墨----圓成中道
五、貫穿----教理行果
六、攝持----攀緣妄心
七、常義----永恒不變
八、法義----千葉同軌
九、典義----不偏不倚
十、徑義----涅槃途徑
經含此無量功德,令人轉凡成聖。
看經必須恭敬,故此:
1、看經前先要淨手,用潔淨的雙手去捧經書。
2、經書要放平在案上,不可以放在膝上,床上及不淨處。
3、翻開經書前後都要合掌。
4、若捧著經書念誦,至合掌處時,雙手怎麼辦好?該捧經書還是合掌?不可單手捧經,又不能單手“合掌”。以雙手捧經便可。
5、又有時捧著經書時,看到出家僧人又要行禮,單手捧經,單手合掌,這樣雙手對經書不恭敬,對僧人又不尊敬。正確的做是雙手捧經、高舉齊眉行禮,那就如法了。
現在香港的道場,結緣書多得很,取閱太容易,所以大家對經書一定要珍惜,經書不可握作一卷、不要隨便放在手袋或褲袋裏。(經書所在之處,即如佛所在,有護法神)。經書最好用經蓋(淨毛巾)遮住,若有塵,不要用口去吹,要用淨布抹,拜讀完畢,要輾轉流通。
印經功德很大,所印經書,不但要契理契機還要看讀者需求,該經本已有大量流通,便應將金錢轉印其他需要之經典,如是功德,更能發揮布施的功用。
古人經書難得,求法之心特別堅固。且看唐叁藏玄奘法師的出家因緣,他十叁歲時很想出家,當時整個中國度僧只有二十七人,要考核方錄取。因他年紀尚輕未夠條件,只好徘徊在考試場外。試官好奇,問他爲何要出家?他答:“遠紹如來,近揚光大”。試官見見他年小志大,便馬上取錄他。到了十九歲,他把所有經書都閱畢了,所以便從東土出國往天竺取經,經過種種艱難,“甯雲西土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九死一生才成功請回經書。(詳見玄奘大師傳)
宋朝義淨法師有偈日: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者成百歸無十後人安知前人難
路遠壁天唯嶺結沙漠遮日力疲殚
後賢未有谙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可見古人求經書之不易,往往爲法亡驅。
正如《楞嚴經》當時在印度是國寶,不准帶出國外,有位梵僧敕密谛把經文寫得很細,藏在手臂皮膚下,待傷口複原便乘船到中國,當時丞相房融在廣州碼頭迎請法師到法性寺(即光孝寺),再割開手臂交經取出、但經書被血液封著,不能看見經文,丞相房融坐立不安,後其女兒想了個辦法把血溶解,《楞嚴經》才能被翻譯出來。
宋朝有一位法珍比丘尼,以願印一部“碛砂藏”,當時她年經太輕,只有二十多歲,化緣不容易,便割斷左臂,以示決心,到九十多歲往生時,還未能滿願,便交給最小徒弟去完成,徒弟也效法自斷左臂,立誓要繼承師願,可惜亦未能成功,最後要再交給徒弟,祖孫叁代經過千辛萬苦印成“碛砂藏”所以經書是要好好拜讀,把佛法的精神發揮作用。自利則得他,經書是修行及經法的一個好工具。
十方諸佛在因地修行,自古至今,大德求法,往往不惜舍卻身命,如釋迦佛在雪山禅坐,帝釋要試試他的修持,便化成老虎,但他奶想知道下一句是甚麼,不惜把身體供養老虎交換,老虎便說:“生滅滅記,寂滅爲樂”,說畢,佛即獻出生命,老虎亦現帝釋身,稱贊釋迦爲法忘軀,精神可嘉。
禅宗二祖慧可亦斬臂求法,古人舍身求法的例子,多不勝數。他們用崇高的情操去求法敬法,實在是我們的好典範。
敬僧(一)僧的意義
前兩講已介紹過恭敬叁寶中的敬佛與敬法,今講介紹僧。僧是叁寶之一,是僧伽的簡稱,意譯“和合衆”,必須四人以上生活在一起,並具以下兩個條件,即“理和合”與“事各合”。
一、理和合者,大衆同聚會,個個學無爲,以如來涅槃解脫爲目標。
二、事和合者,願爲佛教事業,奉獻終身而出家,身爲佛子,當行佛事,護持合一,精進修學,斷承佛教優良傳統,利樂衆生,證菩提果,登涅槃城。
所謂六和合的精神是:1、身和同住;2、口和無诤;3、意和同悅;4、戒和同修;5、見和同解;6、利和同均。
實際而言,無論是僧是俗,處于只要能做到以上六種精神,便即是清淨僧了。
敬僧(二)僧的任務
僧人的任務是荷擔如來的家業,即是挑起弘揚佛法的擔子,代佛宣揚,推動*輪,爲人天師表,給衆生種福田,續佛慧命,紹隆佛種,令正法久住爲已任。
敬僧(叁)僧的種類
僧是清淨意思,然而自古至今寺院的僧人,可謂龍蛇混雜、凡聖參差。
太虛大師說:“僧教不振,學義空疏,近代佛門,有養無教,直正學佛而出家彌得上焉者的,真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中焉者的讀幾部梁皇忏等佛事,算是頂瓜瓜了。至下焉者
的,全不知出家爲何事,經典具可義。今日出家。明日受戒,到處挂單吃飯,屬有養地無教”。(紮太虛大師全集)。所講也就是真正發菩提心,動機純正,出家擺脫世俗,投身
佛門爲出叁界及無明之家,又能勤修戒定慧叁學,善于說法,具有慈悲喜舍心者,實如晨星碩果,少之又少。一般普通的出家人雖然能安守本份,但未必善于說法,若懂得做法事領衆,所謂以俗勾牽,令種福田,如是者憶算是難得了。
有此出家人專門以趕經忏爲營業,國稱之《經忏鬼》,又名“賣唱僧”。此外有此出家人既不識講經,亦不懂做經忏法事,只能做此如煮齋等的工作,用齋菜去招徕信衆,現在吃齋的人多,拜佛的人少,此都是屬于佛法衰落的現象。上述所講的是僧人類別。
僧人類別雖有不同,作爲一個佛弟子,不論是對哪類出家人,只要他是剃除須發、身穿方袍圓頂,現比丘(尼)相的,都不能起分別心,這才合乎自性清淨平等。是名真佛弟子。
敬僧(四)恭敬供養
要如何去敬僧?可分恭敬供養和依止侍奉兩方面來說:
一、對出家僧侶要有恭敬心
1、臺遇到僧人時要合掌,若迎面碰上,要讓路側立。
2、乘車時要讓座。
3、請教僧侶時要有稱呼,一般都能稱“師父”或“法師”。
4、若要問師父法號,應該說“請問師父上下”。佛門內對各宗德高望重者都有德稱:律師(律宗)、禅師(禅宗)、上師(密宗)、法師(講經說法師)、大師(對各宗都通達)。長老、大德、上人、某公(戒臘老,道行高)等等。出家人的戒臘是由受戒賢的時間計算,夏臘是結夏安居爲歲數。在家居士切勿直呼僧人名號,至少要加上“某某師”,或“某師父”,通常就稱“師父”。
5、若問出家人的居所,該問“師父的定刹在哪?”
二、自稱:
1、在家信衆應通稱弟子、不肖或末學等。
2、若有人問你皈依師父是信,該答是“上某下某師父”。
叁、頂禮:
父或法師禮拜也要看時間、地點、場合和環境,…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