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些情況是不適宜禮拜的:如師父在用功、念經、經行、打坐等等便不要拜;師父在用膳、剃頭、刷牙、入廁、休息、有病時都不宜拜。拜時要說“頂禮師父叁拜”,若師父說“一拜”,則頂禮拜。師父說“問訊”或“免禮,則只問訊或免禮不用拜,同時答“阿彌陀佛”便可。這是所謂“恭敬不如從命”。
四、供養:
有四事:包括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都要有恭敬心。舉一例,供養師父或法師紅包時,該說“請法師接受弟子果儀(供養)”,或“供養法師”,雙手拿著紅包供上齊眉。
五、告假、消假、接駕、送駕:
1、離開師父時要說“弟子向師父告假”。
2、外出返回要說“消假”。
3、若有大德法師來,要頂禮接駕,要說“弟子某某向法師接駕,頂禮叁拜”,若人多可由其中一人代表說。(法師可能說“一拜”或“問訊”)都要從命。
4、法師臨走時,要說“弟子某某衆等向法師頂禮送駕”,如上。
對僧侶都要普同恭敬供養,是培植福德。若要依止師父時,當擇明師,爲長養慧命故。
敬僧(五)依止侍奉
要依止師父必須選擇。師父的身、口、意叁業清淨,又善于說法,並具大慈悲心,開我智慧,長我善根,師父給我慧命,成就道業,是法身父母。同樣,師父亦會考驗弟子,是否能成才之法器。要有成就,更加要磨煉,常隨師學者要把身心全部交給師父安排。這樣師徒才能相長。
有了依止師父,喻是登堂入室,要好好侍奉師長,起居飲食等。
1、要入師室,扣門叁彈指,不得闖入。師命進方可入內。
2、侍奉師父起居,如折被、抹桌、掃地、拿不淨器等等,要有條理。
3、持師飲食,用雙手,待師食畢,記得收具。
4、問法時,要發恭敬心,側立合掌、請教、谛聽,師父若命坐才可坐下(身略斜向而坐,身微彎)。
5、師有事或疲倦,要你出去,不得不歡喜,一定依師父的意思。
6、師父對自己若有批評,要虛心接受,不可辯駁;做錯事不隱瞞,即向師忏悔。
7、師你吩咐的事要及時去做不要馬虎。
8、若有事外出或奉師父命到別的道場,有問必答,對不必要的問題,以善巧方法辭之。
總之,依止師父要奉獻自己,做任何事對師父都要有恭敬心,求法是要從恭敬中央,這才能得法益。
親近善知識(一)明辨善知識
前一課講敬僧,所講對出家僧人都要恭敬心;但對依止師,必須要選擇。
今日講題是說親近善知識。“親近”也是依止的意思,將我們的慧命交給(依止)善知識。
善知識以甘露法水灌注我們,令法身慧命增長,現世爲萬福之基,將來成成佛作祖,這皆從親近善知識中得。以下詳細闡明之:
現先介紹“善知識”這叁個字,聞名爲知,見面爲識。善是“好”的意思,是“惡”的反而。但自古至今,僧團內往往是龍蛇混雜,聖凡交差,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認識明辨何謂是善知識。今日引用省庵大師所說的八個字邪、正、真、僞、大、小、偏、圓。
一、邪----有人一世修行,不究自心。心歸納有叁:肉團心、妄心、真心。肉團心是物質,不究竟的,妄心指分別心,不實在的,唯有真心是永恒不變的。只要我們妄念不起,不生滅的真心自然顯現,所以說真正修行要在自心作,就是要究自心,所謂返妄歸真是也。若說修行,而心只會向外求,不明因果,不知緣起,爲名爲利,縱貪今生的安樂與享受,或求來世的福報。如此修行者,無論修多長時間,都是邪道。
二、正----心既不向外攀緣,不爲名聞利養,不貪圖現世五欲,又不求未來果報,念念返照圓光,做自心的工夫,以無上正等正覺的思想爲標准。如是發心,方名爲正。
叁、真----爲了上求佛道,勤修戒定慧,下化衆生,發勇猛精進的菩提心,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以大慈大悲度衆生,爲衆生服務,又用無有疲倦的精神。知佛道難行,衆生難度,總不退失菩提心,這個才是真實心。
四、僞----外清而內濁,始勤終退。或外表裝的很清淨,心內充滿貪瞋癡,妄想紛飛執著計較,雖做點善事或修些善法,但都爲了出風頭貪圖名聞或爲利益出發,非是真心去做。
而且。而且虛僞的人,有罪不會忏,有過不會去改,只作隱瞞,覆藏,這都是內濁。
五、大----心量大,願力大。如地藏菩薩的大願,久住在地獄裏,衆生度盡,方證菩提……觀音菩薩的慈悲心量,念念爲了衆生,以種種神力遍遊十方法界;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無有親疏,冤親平等。只要衆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還有普賢菩薩的大行,文殊菩薩的大智。衆多菩薩所發的都是大道心。
六、小----大的相對是小,發小心的人,他們雖一樣有修行,但只是自利不利他,成爲自了漢。小乘行者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肯返回娑婆世界度衆生,續佛慧命,這名爲小根小器。
七、偏----偏的心就是不圓融:不是執“有”,便是偏“空”。凡夫都是執著有的,事事有比較、計較,連修行都執著,有衆生可度,有佛道可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樣樣事都執有相,有法所得。而二乘人執空,住在空理,連救度衆生的志願都無。如是落于空有二邊便是偏。
八、圓----是圓融中道實相,即不偏空不執有以大乘菩薩的廣大心,以虛空般大的願,成虛空般大的果。雖有願可發,佛果可成,但不會執著修與證,即無佛道可成,無衆生可度,佛是我心中的佛,衆生也是心中的衆生,成佛道、度衆生都是由心。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衆生。衆生佛道,皆在我心中。圓滿菩薩,歸無所得。
以上八個字,其中四個正、真、大、圓是要采取,要親近的善知識,另外四個字邪、僞、小、偏是善知識的反而,不要去親近,要遠離。所以尋師訪友,首先要明辨,確定是不是我要去依止學習的對象。
親近善知識(二)善知識爲叁
善知識爲叁:教導 、同參、外護
第一:教導善知識
教導是上輩對下而言。善知識也就是師父(老師),古德雲:“要問靈山路,需問過來人”。善知識所教的,是他以前走過的路,決不會錯,而且直截了當。善知識用甘露法水灌
注衆生的慧命。以佛法的精神來教導我們待人處事,令我們如何去斷煩惱、離苦得樂。教導善知識,是我們的好老師,難遭難逢,要好好的恭敬、親近。
第二:同參善知識
就是指同學、同伴、朋友之間的相處,所講叁人同行,必有我師,同侶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所以孟母叁遷居所,就是這個道理。在《佛說孛抄經》裏,將朋友分成四種用四個比喻:
1、如花----是酒肉朋友,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不是真心朋友。
2、如稱(秤)----凡事都計較,你有名、有利、有地位時,他就想接近你,想利用你時,他就出現,沒有真心,一朝你有困難時,他就就離去。
3、如山----只管高攀,你有權有勢,他主來依附,不講原則,不分黑白,看風駛幜。
4、如地----地是平等的、堅牢的,可容納萬物,不分貴賤,如是腳踏實地的朋友,無論你在順逆貧富的境地,他都不會離棄,這實是善友。如果找到了好的同參伴侶,是有互相勉
勵,互相促進的作用,所謂遇良師難,找善友列難,遇到了便要惜緣,知緣續緣。
第叁:外護善知識
佛門裏有雲:“*輪未轉,食輪先轉”。很多有成就的人,背後都需“外護善知識”的護持。如人用功辦道,日常所需衣食住行都要靠外護外護去協助。每一件事,都要衆緣和合,才可成辦。叁寶是給衆生種福田的地方,大家出一點力護持,法界才可常轉,令大衆都能得益。所以無論僧俗,理當充任不同身份的善知識來護持叁寶。
以上講了叁種善知識。至于如何去親近善知識?我們下一課“隨師行”還會說到。
隨師行(一)內行與外行
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其中有一偈雲:“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名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亦徒然”。說明名師(善知識)難遇,如能找到一位好的師長,終身受益,並可以了脫生死,所以要好好常隨師學、尊師重道。
隨師行可分“內行”及“外行”兩方面:內行是跟隨師長學法修道,外行是隨師出門的禮節及奉待師長。要講當侍者有很多規矩,是出家沙彌(尼)的時候要學習的,順便一提沙彌(尼)共有叁種:“驅烏沙彌(尼)”,意思說年小能力不夠,只有驅逐烏,年紀七歲以上至十叁歲。“學法沙彌(尼)”;十四歲至二十歲的,學習當待者、法師等法;愛持十戒,然後列入僧倫,受具足戒。(比丘師等法;受持十戒,然後列入僧倫,愛具足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有叁百四十八條)。還有“名字沙彌”,二十歲以上那麼多戒律及儀規。此兩種情況,不能受具足戒,只可當“名字沙彌”。
當前在香港本地發出家的人不多,年紀輕發心出家者更少,有些法師出門都是由居士隨行,所以居士們有必要發心學習一些最基本隨師行的禮節及怎樣奉待師長。因爲舉止動靜很重要,不但自己沒有規矩還會影響師長的教育與名譽。隨師行應當堅持做到五個原則,即是恭敬、供養、隨順、護持、請示、若能做得圓滿,那就不負隨師行此任務了。
隨師行(二)十個字奉行
一、恭敬
跟隨師父學法修行,必具有恭敬心,恭敬是從小事做起,現舉例來說明:發心請師父住鋪用齋,約定時間,弟子應該要比師父早到,千萬還要讓師父反過來等候弟子,否則便是顛倒並無恭敬心。外出行路時,弟子應在師父的後面,腳不要踏著師你的影子,亦不要離太遠,以能見聞師父舉動或小語方爲合適;若遇上熟人時則應合掌而過,不應只顧駐足漫談;到一處,師坐,弟子側立,師命坐然後方坐,坐不交足,不靠椅背,不比師父高坐,不離太…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