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本质

  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定的修持,而直接产生顿悟的现象,这种特殊例外,毕竟是千百年难得一遇,大多数人,必须要从禅定的功夫开始修持,有了基础以后,不要贪著禅定的寂静妙乐,进一步才能出离禅定,升入智慧的领域,这就是中国禅宗所谓禅的目的,所以中国禅不仅只是禅定,而是由禅定出离禅定,进入智慧的领域了,定境可以衡量高低深浅,智慧是无法衡量的圆满光明,我们要开发智慧的领域,需要有禅定的修持功夫,仅只是禅定的功夫,而不能摆脱禅定的享受,便无法进入智慧的领域,也不能称之为中国禅。

  不管在中国或印度,对禅的表现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后代为了例于了解,必须加以分类,其中有:

  二分法:世间禅和出世间禅

  三分法: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

  五分法: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这五分法,是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的分类法,他和禅宗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还有两种分类:如来禅和祖师禅。两种都是指大乘禅而言,所以可分可不分,分了较容易了解。

  我个人主张三种分类:世间禅、出世间禅、世出世间禅,以这三类归纳前面的几种分类,我觉得这三种分类较为完密。以下列一简表说明:

  世  出  世

  出  世  间

  世  间  

  间  禅  禅

  禅  │  │

  │  小  ┌─────┐ 

  ┌─────┐  乘  外  凡

  最  大  禅  道  夫

  上  乘  │  禅  禅

  乘  禅  │  └─────┘

  (祖师禅) (如来禅)┌────┐  │

  │  │ 证中生  先  ┌────┐  

  满一  严八 罗,于  于  外  凡

  佛般  大地 汉进界  欲  道  夫

  果夫  定菩 果而界  界  │  │

  ,、  ,萨 。修五  修  欲  色

  未贤  唯至  灭净  次  界  界

  断人  如十  受居  第  一  众

  尽、  来地  想天  禅  类  生

  无圣  能圆  定,  观  众  │

  明人  证满  脱自  而  生  生 

  │皆  │佛  离然  得  │  得

  著可  定果  三住  解  修  。

  重修  慧可  界于  脱  得

  于得  均证  ,定  。  。

  慧,  等得 └────────────────┘ 

  。尚  。,   │

  未  如   偏

  圆  首   重

  楞   于

  定

  。

  世间禅包括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是指修四禅八定,主要是四禅天中色界的禅定。生于色界天中得禅的人,是生来就得的,叫报得或生得,人类或某些异类众生,也可能修成四禅天的禅;外道禅是指欲界一类众生,修不共佛法的禅定,所以它不与佛法相应,而凡夫禅在佛法中可以算是一支,大致上在欲界的众生是修得的禅定,如果他死后禅定功夫还能保持住,就可以生到色界天去,继续修四禅天的禅定。

  出世间禅(小乘禅)也可分修得和报得,证小乘三果的人,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到色界五种天中的五净居天,自然住于定中,继续修灭受想定,证了罗汉果位而解脱生死,永离三界,称之为出世间禅。一般凡夫在欲界天也能修出世间的禅定,只要能达到永远出离世间生死的境界。都是小乘禅。

  世出世间禅包括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大乘禅是指如来禅,最上乘禅是指祖师禅。

  大乘禅(如来禅)必须八地以上达无功用行的菩萨,直到十地圆满佛果,才能够证得。如首楞严大定的妙用,和华严海印三昧大定,不是一般凡夫可得,唯有如来能证,证了如来禅,便得大解脱、大自在,这是如来禅的特色。

  最上乘禅(祖师禅)适宜一般凡夫、贤人、圣人修持,因为修祖师禅虽曾一度焕发出智慧的光辉,不像证如来禅,彻底破除无明烦恼,所以一般凡夫、贤、圣都可以修持而得妙用,这是中国祖师禅盛行的因素之一,也是祖师禅的特色。

  出世间禅偏重于定,世出世间禅中的如来禅是定慧均等,而祖师禅则著重于智慧的开发。

  禅与禅定的共同修持基础是止观,不管小乘禅或大乘禅都各有止观法门。

  从修禅的过程和目的来讲,止观必须并用,最初收摄散心,系止于一境,但仅仅止于一境也不行,止的目的是要再起智慧观照,扩大心性,然后再止下来,再起观照,这样止了又观,观了又止,犹如攀登楼梯,往上爬一层,再停一停,往上爬是观,停下来是止,假如你停止不动,那你不能进步,必须止观并用,才能功夫日渐进步,而达到止观不二,这才是大乘禅的目的,至于祖师禅是不是止观不二?这个问题暂时保留。

  凡夫定和小乘定虽然也修止观,严格说来,并没有彻底得解脱。凡夫定的最高境界,到达身心和宇宙合一,这是从小我到大我的境界;小乘定的最高境界,是从大我进入无我的罗汉果位;大乘禅和最上乘禅,是把无我的空执也破除掉了,进入无边无碍的智慧领域,所以不受束缚,小乘破除了小我和大我,叫我人无我;大乘破除了无我的空执,把无我这个观念也舍弃掉,叫法无我。

  从对治的效果来讲,修止观在对治我们散乱和昏沉的毛病。我们初修禅定的人,普遍遇到的两大困难就是散乱和昏沉,首先面临的是心境的浮动散乱,笛来是模糊昏沉;修观可以对治昏沉,修止对治散乱。对治散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散乱心收摄起来;如果散心无法收摄,就把它放掉,使它自然平静下来,这两种方法可以并用,也可以择一而用,当你渐渐克服了散乱心和昏沉心,便可以渐渐达到止观双运、定慧圆明的境界了。

  

  禅的传承与创新

  讲到禅的传承问题,必须先了解一点:禅不应该只限于“禅定”或“禅宗”,而是涵盖了佛与佛法的核心,因此禅的传承,不只是表面的仪式或方法的传授而已,这是心法的印证,心法是佛与佛法的核心。

  传承的问题并不限于禅,传戒时戒体的授受也必须师师相传,当你受戒时,你从你的戒和尚得戒体,你的戒和尚又从他上一代的戒和尚处得,这样师师相承,历历分明,而且是着重在心法的传承,如果你受戒时,对戒和尚所说的话,没有一心领受,虽然仪规庄严,仍不能得戒体,必须你的心和戒和尚的心相契合了,才有感应,你才能得戒体。至于戒体是心法或色法的诤论,今天暂时不谈。

  密宗也很讲究传承,当你修瑜伽法门的时候,如没有接受上师的传法,你便无从修起,修了也可能出毛病,即使你从书本或经典得到有关修法的认识,你知道那些仪轨和步骤,没有上师的加持和指导,你也不能够修,即使道了也不会得力。

  禅宗在法统的传承上,更重视师师相传,而且必须“以心传心,心心相印”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都是从心法的传授上著眼,一定要由师父传给你,你再往下传,如果没有师父传给你,你无法得到,即使你自己摸索而获得法益上的体验,也必须参请高明的禅师,勘验你的境界,经过师父确实勘验后加以印证了,才能证明你的体验没有偏离正法,所以禅宗史上,自晚唐以来,彼此立门户、争嫡裔,这是愚昧而无意义的,但在禅的修持和心法的印证上,必须严格讲究有无师承。

  关于禅宗师承的问题,必须纠正所谓“传法”这个观念。一般人认为表面上衣钵的授与,或名义上法眷的安立就是“传法”,这是很大的误解。“衣钵表信”,《六祖坛经》说得很清楚,传法的根本精神所在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你是不是诚恳接受师父的指导去修行,当你修行有了成果,便获得师父印证,这叫“传法”。因此,“传法”的意义建立在师徒之间,方法的不断传授,和境界的不断证明,而“传法”的因缘,也就直接灵活的表现于师徒的关系上。

  师徒的关系,最初建立在方法的授受,这是较浅的智识性层面,任何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方法的训练,但当你依法修行,达到某个境界,开发了智慧心地,由师父加以印证,在印证的当下,师徒心心相印,便真正达到心法的传承,这就超越了一切知识、思想、经验的范畴,同时也不是每一个人轻易能达到的成就。

  从方法的传授,到依法修行,到获得师父印证,整个过程都是非常严格慎重,做师父的人绝不稍假人情,所以佛法不卖人情,一定要你有了这个功夫,达到这个境界,师父才能答应说:的确!你已经进入这个程度了。

  从师父对弟子的重要性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师承或不经师父指导,只靠自修有了成就的话,可能进入了一个阶段以后,会自大、傲慢、自以了不起,自以为已经证了最高的境界,而不自知实际的程度如何,如果有师父随时指点你的错误,随时鞭策你上进…

《禅的本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锻炼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