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本質

  禅的本質

  

     在開始講這個題目之前,先澄清一個觀念:禅是不能講的,透過語言所表現出來的禅,已經不是禅的本身了,過去,我無論教禅或打禅七,一定嚴厲诃罵學生的知見障,破斥學生從知識上獲得有關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現在又來講禅,不是自相矛盾嗎?請諸位務必了解一點,做爲最初的方便引導,還是需要透過語言來講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則下,我們特別開了方便門,企圖以語言來表達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個小題,很簡單的做個介紹。

  禅與禅定

  禅與禅定有層次上的不同,中國人提到禅,往往聯想到禅宗,而中國禅宗所體證的禅與印度的禅定,有層次上的不同,中國禅宗的禅,是指破除無明煩惱之後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無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語文、或任何形式來诠釋,卻能産生無窮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義譯爲思惟修或靜慮,意思是收攝散心,系于一境,不令動搖,進而達到叁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種修定的功夫,叁昧則是由修定而達到的另一種功用了。

  中國禅宗的禅與印度的禅定,雖然有層次上的不同,關系卻非常密切。如果沒有禅定的修持基礎,無法達到中國禅所體證的悟境。雖然有少數人未經禅定的修持,而直接産生頓悟的現象,這種特殊例外,畢竟是千百年難得一遇,大多數人,必須要從禅定的功夫開始修持,有了基礎以後,不要貪著禅定的寂靜妙樂,進一步才能出離禅定,升入智慧的領域,這就是中國禅宗所謂禅的目的,所以中國禅不僅只是禅定,而是由禅定出離禅定,進入智慧的領域了,定境可以衡量高低深淺,智慧是無法衡量的圓滿光明,我們要開發智慧的領域,需要有禅定的修持功夫,僅只是禅定的功夫,而不能擺脫禅定的享受,便無法進入智慧的領域,也不能稱之爲中國禅。

  不管在中國或印度,對禅的表現有各種不同的風格,後代爲了例于了解,必須加以分類,其中有:

  二分法:世間禅和出世間禅

  叁分法: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

  五分法:凡夫禅、外道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

  這五分法,是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的分類法,他和禅宗有著密切關系。

  另外還有兩種分類:如來禅和祖師禅。兩種都是指大乘禅而言,所以可分可不分,分了較容易了解。

  我個人主張叁種分類:世間禅、出世間禅、世出世間禅,以這叁類歸納前面的幾種分類,我覺得這叁種分類較爲完密。以下列一簡表說明:

  世  出  世

  出  世  間

  世  間  

  間  禅  禅

  禅  │  │

  │  小  ┌─────┐ 

  ┌─────┐  乘  外  凡

  最  大  禅  道  夫

  上  乘  │  禅  禅

  乘  禅  │  └─────┘

  (祖師禅) (如來禅)┌────┐  │

  │  │ 證中生  先  ┌────┐  

  滿一  嚴八 羅,于  于  外  凡

  佛般  大地 漢進界  欲  道  夫

  果夫  定菩 果而界  界  │  │

  ,、  ,薩 。修五  修  欲  色

  未賢  唯至  滅淨  次  界  界

  斷人  如十  受居  第  一  衆

  盡、  來地  想天  禅  類  生

  無聖  能圓  定,  觀  衆  │

  明人  證滿  脫自  而  生  生 

  │皆  │佛  離然  得  │  得

  著可  定果  叁住  解  修  。

  重修  慧可  界于  脫  得

  于得  均證  ,定  。  。

  慧,  等得 └────────────────┘ 

  。尚  。,   │

  未  如   偏

  圓  首   重

  楞   于

  定

  。

  世間禅包括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是指修四禅八定,主要是四禅天中色界的禅定。生于色界天中得禅的人,是生來就得的,叫報得或生得,人類或某些異類衆生,也可能修成四禅天的禅;外道禅是指欲界一類衆生,修不共佛法的禅定,所以它不與佛法相應,而凡夫禅在佛法中可以算是一支,大致上在欲界的衆生是修得的禅定,如果他死後禅定功夫還能保持住,就可以生到色界天去,繼續修四禅天的禅定。

  出世間禅(小乘禅)也可分修得和報得,證小乘叁果的人,一期生命結束後,生到色界五種天中的五淨居天,自然住于定中,繼續修滅受想定,證了羅漢果位而解脫生死,永離叁界,稱之爲出世間禅。一般凡夫在欲界天也能修出世間的禅定,只要能達到永遠出離世間生死的境界。都是小乘禅。

  世出世間禅包括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大乘禅是指如來禅,最上乘禅是指祖師禅。

  大乘禅(如來禅)必須八地以上達無功用行的菩薩,直到十地圓滿佛果,才能夠證得。如首楞嚴大定的妙用,和華嚴海印叁昧大定,不是一般凡夫可得,唯有如來能證,證了如來禅,便得大解脫、大自在,這是如來禅的特色。

  最上乘禅(祖師禅)適宜一般凡夫、賢人、聖人修持,因爲修祖師禅雖曾一度煥發出智慧的光輝,不像證如來禅,徹底破除無明煩惱,所以一般凡夫、賢、聖都可以修持而得妙用,這是中國祖師禅盛行的因素之一,也是祖師禅的特色。

  出世間禅偏重于定,世出世間禅中的如來禅是定慧均等,而祖師禅則著重于智慧的開發。

  禅與禅定的共同修持基礎是止觀,不管小乘禅或大乘禅都各有止觀法門。

  從修禅的過程和目的來講,止觀必須並用,最初收攝散心,系止于一境,但僅僅止于一境也不行,止的目的是要再起智慧觀照,擴大心性,然後再止下來,再起觀照,這樣止了又觀,觀了又止,猶如攀登樓梯,往上爬一層,再停一停,往上爬是觀,停下來是止,假如你停止不動,那你不能進步,必須止觀並用,才能功夫日漸進步,而達到止觀不二,這才是大乘禅的目的,至于祖師禅是不是止觀不二?這個問題暫時保留。

  凡夫定和小乘定雖然也修止觀,嚴格說來,並沒有徹底得解脫。凡夫定的最高境界,到達身心和宇宙合一,這是從小我到大我的境界;小乘定的最高境界,是從大我進入無我的羅漢果位;大乘禅和最上乘禅,是把無我的空執也破除掉了,進入無邊無礙的智慧領域,所以不受束縛,小乘破除了小我和大我,叫我人無我;大乘破除了無我的空執,把無我這個觀念也舍棄掉,叫法無我。

  從對治的效果來講,修止觀在對治我們散亂和昏沈的毛病。我們初修禅定的人,普遍遇到的兩大困難就是散亂和昏沈,首先面臨的是心境的浮動散亂,笛來是模糊昏沈;修觀可以對治昏沈,修止對治散亂。對治散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把散亂心收攝起來;如果散心無法收攝,就把它放掉,使它自然平靜下來,這兩種方法可以並用,也可以擇一而用,當你漸漸克服了散亂心和昏沈心,便可以漸漸達到止觀雙運、定慧圓明的境界了。

  

  禅的傳承與創新

  講到禅的傳承問題,必須先了解一點:禅不應該只限于“禅定”或“禅宗”,而是涵蓋了佛與佛法的核心,因此禅的傳承,不只是表面的儀式或方法的傳授而已,這是心法的印證,心法是佛與佛法的核心。

  傳承的問題並不限于禅,傳戒時戒體的授受也必須師師相傳,當你受戒時,你從你的戒和尚得戒體,你的戒和尚又從他上一代的戒和尚處得,這樣師師相承,曆曆分明,而且是著重在心法的傳承,如果你受戒時,對戒和尚所說的話,沒有一心領受,雖然儀規莊嚴,仍不能得戒體,必須你的心和戒和尚的心相契合了,才有感應,你才能得戒體。至于戒體是心法或色法的诤論,今天暫時不談。

  密宗也很講究傳承,當你修瑜伽法門的時候,如沒有接受上師的傳法,你便無從修起,修了也可能出毛病,即使你從書本或經典得到有關修法的認識,你知道那些儀軌和步驟,沒有上師的加持和指導,你也不能夠修,即使道了也不會得力。

  禅宗在法統的傳承上,更重視師師相傳,而且必須“以心傳心,心心相印”所謂“直指人心,明心見性”,都是從心法的傳授上著眼,一定要由師父傳給你,你再往下傳,如果沒有師父傳給你,你無法得到,即使你自己摸索而獲得法益上的體驗,也必須參請高明的禅師,勘驗你的境界,經過師父確實勘驗後加以印證了,才能證明你的體驗沒有偏離正法,所以禅宗史上,自晚唐以來,彼此立門戶、爭嫡裔,這是愚昧而無意義的,但在禅的修持和心法的印證上,必須嚴格講究有無師承。

  關于禅宗師承的問題,必須糾正所謂“傳法”這個觀念。一般人認爲表面上衣缽的授與,或名義上法眷的安立就是“傳法”,這是很大的誤解。“衣缽表信”,《六祖壇經》說得很清楚,傳法的根本精神所在是以心傳心,心心相印,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你是不是誠懇接受師父的指導去修行,當你修行有了成果,便獲得師父印證,這叫“傳法”。因此,“傳法”的意義建立在師徒之間,方法的不斷傳授,和境界的不斷證明,而“傳法”的因緣,也就直接靈活的表現于師徒的關系上。

  師徒的關系,最初建立在方法的授受,這是較淺的智識性層面,任何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方法的訓練,但當你依法修行,達到某個境界,開發了智慧心地,由師父加以印證,在印證的當下,師徒心心相印,便真正達到心法的傳承,這就超越了一切知識、思想、經驗的範疇,同時也不是每一個人輕易能達到的成就。

  從方法的傳授,到依法修行,到獲得師父印證,整個過程都是非常嚴格慎重,做師父的人絕不稍假人情,所以佛法不賣人情,一定要你有了這個功夫,達到這個境界,師父才能答應說:的確!你已經進入這個程度了。

  從師父對弟子的重要性來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師承或不經師父指導,只靠自修有了成就的話,可能進入了一個階段以後,會自大、傲慢、自以了不起,自以爲已經證了最高的境界,而不自知實際的程度如何,如果有師父隨時指點你的錯誤,隨時鞭策你上進…

《禅的本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鍛煉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