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经完全否定了。因为他师父有修行,所以他师父都对,他师父最高、最大、比释迦佛还要了不起。
象这样的“泛修行论”常常可以见到。“呀!他烧出了舍利啦!”“唉呀!他知道我心中在想什么哪!”“他能飞啊!”“他是开悟了的啊!他的话都要听啊!不能怀疑啊!”佛法不可思议,一个人稍有修行,或者稍有感应,那不过是佛法大海中的一滴水珠而已。众生愚痴,以少为足,就象我们常说的“尊瓦砾如金玉,敬猕猴如帝室”,把那个碎石头、破瓦砾尊崇得象金玉一样。对在树上跳来跳去的猕猴敬重的象对天神一样,这不是愚痴吗?看到有人稍有一点“修行”,稍有一点“感应”,就认为他代表一切佛法的真理,连释迦佛亲口宣说的佛法都不要了,其后果不就是使佛法逐步的被扭曲、被偷换,一点点的变质而最终毁灭吗?
净土法门是特异法门,它有弥陀佛的大愿摄受,乃至于一条狗因为过去有善根、因缘,往生以后照样可以烧出舍利,这是不可思议的弥陀本愿摄受的结果。甚至于五逆十恶的人也可以往生。当然我们没有说这种有修行的人是恶人,我们只是说这种“泛修行论”的不可取。既然此人是一个善人,而且又好乐修行,那么蒙佛接引,烧出一些舍利子来,不是很平常普通的事吗?何必去搞恶性膨胀,把他捧得那么高,甚至比释迦佛还高呢?
西藏有位喇嘛后来去了美国,在天华书店出过一本书,他讲了这样一句话,真是肺腑之言。他说一个修行人,尤其是大修人,名利财色迷惑不了他,可是有一件事容易迷惑他——自以为有修行的修“慢”。我想你们大概不会有修“慢”,因为你们还不知道怎么修嘛!现在还是很谦虚的。可是哪一天让你们见佛、见光、见花的时候,那就可能不一样了。一个修行人,因为他的亲证,让误解为证得了什么了,这是一种“慢心”,这种“慢心”很难除去,他以为他能为众生做什么了,他能代替诸佛说法了。他以为他应该行慈悲,为众生做这个做那个,甚至要超出他的能力范围来做事,那就是着魔了。所以戒律上订上有增上慢。修行人要是有了增上慢,就会走到糟糕的地方去。
佛陀告诫我们要依法不依人,这个不依人是指有修行的人。有修行的人败坏佛法比不修行的人更加厉害。因为他所知多嘛!他的信众多嘛!如果他在扭曲佛法、否定佛法、你不知道嘛!有些地方的净土行者就是这样,佛经上怎么说的他们不知道,祖师们怎么说的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的师父是怎么说的,他们把他们的师父的话当成了真正的全部佛法,这就是泛修行论造成的严重的依人不依法。这种现象很可悲,很可怕。
我再举一个眼前的例子,对于广钦老和尚的修行成就,没有人敢怀疑。可是今天他所遗留下来的道场道风,连忏公都要有一点点话要说了。忏公说念佛还是要听点经,懂一点佛法的道理。那我们能说广钦老和尚这么有修有证,所以传下来的脉都对吗?广钦老和尚在承天寺曾经有男女众共住的时候,忏公虽然并未批评,但是曾竭力劝请老和尚盖专属女众的道场。可以坦白告诉各位,其实老和尚之所以在六黾盖女众道场,就是因为忏公劝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这么说:广钦老和尚修行时,男女众共住道场,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做。这样说法对吗?
连释迦佛都这么说:我说过的法你都可以思维、怀疑。除非大乘法,你要用你的善根去领受,因为对佛说的大乘法,你是无法思维的。这里说的是佛说的大乘法,不是别人说的大乘法。别人说的“大乘法”,当然你还是要经过思维去领受。所以佛陀在说法时,告诉大家不要对人产生权威的看法。我们今天来给大家介绍净土法门,不过是给你们一个参考,不信就算了。我没有以权威自居,我不敢也没有能耐以权威自居。我在谈“泛修行论”这个问题时无意去贬低或是批评哪个人,只是说明我们不要“泛修行论”。
你们昨天不是提出了一个例子,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死后舌头烧不坏吗?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他是发愿要做证明:“如果我翻译的经没有错,我死后舌头不会烧坏。”所以他的舌头在火化中烧不坏,是随着他的愿而显示的感应。他并没有说以此来证明他很有修行呀!他没有完全修梵行,他娶了妻子,有非梵行的行为。他只是要将这一件事来证明他翻译的经没有翻错。希望大家了解这个意思。
问:有人说研究这部经、这部论,今世研究不完来世可以继续研究,真的是如此吗?
答:是真的如此,没有错。因为他好乐这部经论,临死也放不下。如果他生前没有造很多恶业,来世还会做人,由于宿缘所牵,他又来研究这部经论了,不过他也就死在这部经论上面了。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们要跟师父一起发心,累劫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大家也都同意这样发心,结果果真都来了,可是有人就换成了四只脚,跟着师父跑来跑去。所以跟师父一起发心,要看自己的功夫怎么样嘛?师父说不定是大菩萨,你跟师父一起发心,那就有一点不自量力了。
研究经论是要你早一点成佛度众生,可是你却只是为了研究这部经论,不愿往生,不愿成就。这好象你坐飞机到美国去,到达以后本应该下机办事,结果你看到飞机上太美了,空中小姐那么亲切,到了美国,我不下飞机,我要继续在飞机上坐下去,这不是过了河又背起船吗?这不是无聊、愚蠢吗?研究经论的目的是帮助你往生,往生的时间到了就往生去,一到极乐世界,有诸佛给你说法,你是一闻百悟乃至千悟,干吗还要留在娑婆研究经论,听法师们讲经说法,那有什么用处呢?这种执着真是可怜呀!
问: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对此的看法怎么样?
答:你提问的意思大概是生都搞不好,还去管往生的事情干什么?“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他不谈鬼神的问题,他只谈今生,不谈过去,不谈未来生,总之,他不谈眼前看不到、思维想不到的事情。
可是,在佛教来说,人生是在轮回当中,因此,“生”与“死”其实没有差别,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是死的结果,死是生的开始,一切生命在出生之后,即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死事实上是同一体的。透过佛教这种宽阔的生命理念,佛弟子从来就不只是赞叹“生命是很美妙”而已,其实“死亡也很美好”啊!因为死亡还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在大乘佛教的究竟理念里头,生命根本没有“生”与“死”这回事,整个生命只是个不断的流程。我们应注重的是:生命在整个流程中,应当如何安置,而净土法门正是在教导一切众生,如何自我安置好这个生命的流程。
所以有些人说:我们助念,度死也要度生,这是方便善巧的说法,度生即是度死,哪里有生与死的差别,你死了就去投胎了嘛!下一世只是这一世的延续而已。为什么要讲高调说:我度死更要度生,不必要那样讲法,那是善巧方便度众生,可以这样说,不要被人家舌根骗了。
问:为什么佛法不能使人移风易俗?
答:我首先要说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能够说这里有佛教,这里应该一切都好。那要看这里有没有人真正在弘扬佛法。
佛法本身没有问题,不能以信仰佛教的人其思想行为如何,来判定佛法好不好。问题的重点在于信仰佛法的人他到底懂不懂得佛法?知不知道该怎样应用佛法,也不是看到这里有佛经、有出家人什么的,就认为这里应该一切都是清净、正确的,而是要看学法的人的身心表现如何?是否学对了?
问:为亡者助念时,如何让亡者相信有极乐世界?
答:你要用你自己相信有极乐世界的强固信心去感动他。愿海法师跟他的信徒讲:“你们来参加助念团,我就让你们每个人都往生。”他又说:“我一定往生给你们看。”他自己有这个强固的信心,当然信徒们就跟着师父跑呀!假如你自己还不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你自己都没有信心,都这样怕怕的,你怎么叫别人往生呢?这是第一。
第二是你对亡者开示的时候,不要站得远远的说:“你有没有听到我说呀?”人都死了,就不需要再问他听不听到你说,不要看到死人,就不敢讲话。要把助念度亡人往生的事情当作喜事来办,助念不过是送亡人上飞机,那么要对亡人讲这极乐世界要怎么走,怎样上飞机?何必心中恐怖,那么紧张呢?要带着办喜事的欢喜心,去掉害怕心,把岁数大的当作你的父母,岁数和你相当的当作你的兄弟姐妹,岁数比你小的就当作你的儿女或是你的徒弟徒孙。诚恳、热情的去开导他、感动他。也不要看到亡者死相难看,怕毒气传染你,要想自己在做弥陀使者,弥陀慈光正在照射亡者和助念人,怎么会受传染呢?从古到今从未见到助念的人突然得重病而死,当然这一次你们见到广德念佛会有人助念中得了胃出血,那是他借缘消业障,不是助念出问题了。助念念出问题来的说法无有是处!
问:依佛的十八、二十愿,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只要是至心信乐,系念念佛,对于日常的善恶业不去执着,这样是不是对往生交了保证单?
答:你如果真正领受了十八、二十愿当中的“至心信乐”,“系念我国”,能够欢喜无量,大喜充遍,这叫“信心决定”,这样确实是已经交了保证单。不过一般人不容易这样。只有懂得怎样带理念佛,才有可能逐步熏陶出来,怎么办呢?一再的去加深嘛!那么,在还没有完全达到肯定之前,你对世间的善恶不执着是有点危险的。正确的态度是:世间善要尽量去做,世间恶要尽量避免。但是看到别人的恶,不再生起讨厌的心,这样不执着是可以的。但我们不能说,世间没有善恶分别,这是错误的。
问:“智信”与“迷信”的差别在哪里?
答:智信是越信身心越清净,越自在。即使你一时说不上道理来,但是心能清净,并且能坚定的说:“我能相信,佛没有骗我!”这样你是相信佛,不是相信人。
迷信是越信越颠倒、无明。产生情绪反应、崇拜反应,进而结帮派,生起群体眷属心…
《净土深义(台湾法藏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