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也。
经云,不可喻之法,以非喻为喻而明之也。诸修行者,根据譬喻思之,则得其 法也。
【卢遮那佛过去行 令佛剎海皆清净 无量无数无边际
彼一切处自在遍 如来法身不思议 无色无相无伦匹
示现色相为众生 十方受化靡不现 一切佛剎微尘中
卢遮那现自在力 弘誓佛海震音声 调伏一切众生类
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一卷
华严杜顺和上略出记】
卢遮那佛,为报身佛。华严宗以毗卢遮那,与卢遮那只是梵名之具足或简略而 已。二者均为报身佛之称号,译为光明遍照。
至于天台宗或其它各家,则以毗卢遮那为法身佛称号,卢遮那(或曰卢舍那) 为报身佛称号,释迦牟尼佛为化身佛称号。故有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 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之说。
其实报身圆满,即是证得法身也。所以华严谓毗卢遮那,与卢遮那,只是梵名 具略之别而已。化身佛有生有灭,报身佛有生无灭,法身佛无生无灭。故知报身圆 满,即是法身成就。
卢遮那佛过去行,令佛剎海皆清净,无量无数无边际,彼一切处自在遍。
谓菩萨无量劫修行,过尽德圆,净佛国土,圆满成就,证佛法身。毗卢遮那译 为遍一切处,故曰无量无数无边际,彼一切处自在遍。
如来法身不思议,无色无相无伦匹,示现色相为众生,十方受化靡不现。
此是言法身无相,无相随缘现一切相。所谓实相无相一切相。故由法起化,普 度十方。为度众生,示现色相,化现十方。说明以法界缘起故,佛由法起化,普化 十方,无剎不现身也。
一切佛剎微尘中,卢遮那现自在力,弘誓佛海震音声,调伏一切众生类。
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摄入重重不可思议,故曰如一切佛国土碎为 微尘,于此无量无数无边微尘中。卢遮那佛自在示现。自在示现者,示现色相之化 身也。示现化身者所为何事?只为众生无边誓愿度也。故曰弘誓佛海震音声,调伏 一切众生类。
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一卷。总结上文。华严杜顺和上略出记。明其 出处,并尊华严宗主。
会通止观
华严五教止观,以法界三观为修习要领。故杜顺和尚说法界三观,名「修大方 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其所以言「观」不言「止」者,是因为止摄于观内故。然华 严三观,亦以教理为胜,少言于修习方法。
法界三观者,一、真空绝相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修真空观 成就,则成就小教及大乘始教。修理事无碍观成就,则成就终教顿教。修周遍含容 观成就,可成就圆教位。故五教止观,以修法界三观为要领。
法界三观,与天台三止三观,实属相同。华严之真空观,大略同于入空观体真 止。理事无碍观,大略同于入假观方便随缘止。周遍含容观,大略同于中道观离两 边分别止。如是三观,为佛所说,见于仁王般若经。不过华严天台二家,各有不同 发挥而已。
修习止观,论修不论解。佛言我法甚深,唯证乃知,意即在此也。故有心人应 慧解立行,行起解绝,莫滞于文下也。
清续法,作贤首五教仪,对于修习止观多有发挥。兹略撮其要,俾供参考。
贤首五教仪,就法界三观明于止观。真空门中,即名真空止,真空观。我们知 道,真空观者,即是理观。故止者,安住于真空理而不散乱。真空观者,是鉴察于 真空理而不昏迷。是知其要点,于真空理不散不昏也。
其次理事无碍门中,名无碍止,无碍观。此是由理起事,出空入假。事者假相 ,假则无性,事当体即理,则事不碍理。理即无性,无性随缘以成事,则理不碍事 。无碍止者,止非离过也。无碍观者,察事应理成其善也。是知无碍止观由真空止 观来。真空止观为其体,无碍止观为其用。
第三门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止观。名周遍止,周遍观。周遍止观者,即圆教 止观,一乘止观,不思议止观。周遍止者,则空我法二执。周遍观者,起镜智照真 俗二谛,证得真如。空我执则断烦恼障,断烦恼障则了分段死,证究竟涅槃。空法 执则断所知障,断所知障则了变易死,证无上菩提。如是则名成佛。
我们说过,如此境界,论修不论解。笔者是一道地的愚痴凡夫,岂敢妄作推论 。故未尽之处,敬待来贤。
,
也。即有故。以缘起之法即由无始得有故问也)亦有亦无耶。答不也。
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缘起之法空有一际无二相故也。如金与庄严具思之
。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不碍两存故。以缘起之法空有互夺同时成也
。问定是无耶。答不也。空有互融两不存故。缘起之法空夺有尽唯空而
非有。有夺空尽唯有而非空。相夺同时两相双泯。】
三者显法离言绝解。
于方便中,既已征见令尽,示法令思已,此第三显法离言绝解。
就此门中亦为二,一、遮情,二、表德。
所谓遮情者,拣除情执,故离一切。表德者,直显一法界之德,故即一切。离 一切者,离遍计执也。即一切者,显圆成实也。
言遮情者,(此段文中,似有脱漏。今依其义,试补足之。)
问,缘起之法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以缘起之法,无性即空。
问,是无耶?答,不也,即有故。以缘起之法,无性缘成故。
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缘起之法,空有一际,无二 相故也。如金与庄严具,思之。
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不碍两存故,以缘起之法,空有互夺,同时成也 。
第一句问缘起法是有吗?答,不有。因为缘起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故。此是 离有一句。
第二句问缘起法是无吗?答,不无。因为无性随缘成诸法,当体即有故。此是 离无一句。
第三句问缘起法亦有亦无吗?答,非亦有亦无。因为亦有亦无是二边,然缘起 法一体圆融,无二无别,离二边故。缘起之法,空有一际,是一法界,无有二相。 如金与庄严具者,是譬喻说。譬如金性与金钏,一体无二。金性全现于钏,金钏全 是金性,金相即是钏相,钏相即是金相,无二相也。此是离亦有亦无一句。
第四句问缘起法非有非无吗?答,不是非有非无。因为缘起即是无性,故不碍 无存。无性即是缘成,故不碍有存。空有互夺同时存者,空夺有则全有是空,是则 空存。有夺空则全空是有,是则有存。故空有互夺,便是同时俱存。所以缘起法, 不是非有非无。此是离非有非无一句。
言遮情者,即离四句。为破众生情执,故离四句也。执有不对,执无不对,执 亦有亦无不对,执非有非无不对。一切不住,一切不着,所谓知法不住法,方是缘 起义也。
问,定是无耶?答,不也。空有互融,两不存故。
问,汝既言空有互夺,空夺有则无有,有夺空则无无,岂非是定无吗?
答,不是也。因为空有互融两不存故,方说空有互夺也。互夺正是两成,互摄 正是互入也。如是重重无尽,方成缘起。
缘起之法,空夺有尽,唯空而非有。有夺空尽,唯有而非空。相夺同时,两相 双泯。
空夺有唯空而非有者,是有成空也。有夺空唯有而非空者。是空成有也。有成 空,空成有,如是圆满成就一切法,是圆成实性也。
相夺同时两相双泯,空夺有则有相尽,有夺空则空相泯。如是一切相俱泯,是 离遍计执性也。离尽遍计执,会归圆成实,方为遮情也。
【二表德者。问缘起是有耶。答是也。幻有不无故。问是无耶。答是也。
无性即空故也。问亦有亦无耶。答是也。不碍两存故。问非有非无耶。
答是也。互夺双泯故。】
二、表德者。
遮情是离四句,表德是即四句。离四句者,一法不立。即四句者,一法不舍。 今此表德,即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者,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一切亦有 亦无,说非一切非有非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问,缘起是有吗?答,是有。因为一切法幻有而不无,性空之法,当体即是缘 起幻有故。
问,缘起之法是无吗?答,是无。因为一切法无性即空,缘起无性,一切法当 体即空故。
问,缘起法亦有亦无吗?答,是亦有亦无。因为空入有,则空成有。有入空, 则有成空。既然空有互成,则不碍两存。故是亦有亦无。
问,缘起法非有非无吗?答,非有非无。因为有夺空,则空相泯。空夺有,则 有相泯,故是非有非无。
【又以缘起故是有。以缘起故是无。以缘起故是亦有亦无。以缘起故是非
有非无。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多不多。亦多亦不多
。非多非不多。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
即四句准之如是。】
约一法界而论,一切法无非缘起。于缘起上,一切皆有,一切皆无,一切亦有 亦无,一切非有非无。
所以以缘起故是有,一切法因缘生故。以缘起故无,因缘所生法,无性即空故 。以缘起故是亦有亦无,因缘生无性,故一切法无。无性任缘,故一切法有。故以 缘起,一切法亦有亦无。以缘起故,是非有非无。缘生无性故非有,无性任缘故非 无。故以缘起,一切法非有非无。
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
于一法界中,乃至说一时,一切皆一。说不一时,一切皆不一。说亦时,一切 亦一亦不一。说非时,一切非一非不一。
约一法界而论,据理可知,多,不多,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
以上说一,即是不多。以上说不一,即是多。故知多不多者,即是反上一不一 而立说。此中含有离四句便是即四句的道理。
例如「多」,即是「不一」。「不多」,即是「一」。同时「多」则离「一」 ,「一」则离「多」。「不多」则离「不一」,「不一」则离「…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