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P15

  ..續本文上一頁性也。

  經雲,不可喻之法,以非喻爲喻而明之也。諸修行者,根據譬喻思之,則得其 法也。

  【盧遮那佛過去行 令佛剎海皆清淨 無量無數無邊際

  彼一切處自在遍 如來法身不思議 無色無相無倫匹

  示現色相爲衆生 十方受化靡不現 一切佛剎微塵中

  盧遮那現自在力 弘誓佛海震音聲 調伏一切衆生類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一卷

  

  

  

  

  

  

  

  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

  

  

  

  

  盧遮那佛,爲報身佛。華嚴宗以毗盧遮那,與盧遮那只是梵名之具足或簡略而 已。二者均爲報身佛之稱號,譯爲光明遍照。

  至于天臺宗或其它各家,則以毗盧遮那爲法身佛稱號,盧遮那(或曰盧舍那) 爲報身佛稱號,釋迦牟尼佛爲化身佛稱號。故有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 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之說。

  其實報身圓滿,即是證得法身也。所以華嚴謂毗盧遮那,與盧遮那,只是梵名 具略之別而已。化身佛有生有滅,報身佛有生無滅,法身佛無生無滅。故知報身圓 滿,即是法身成就。

  盧遮那佛過去行,令佛剎海皆清淨,無量無數無邊際,彼一切處自在遍。

  謂菩薩無量劫修行,過盡德圓,淨佛國土,圓滿成就,證佛法身。毗盧遮那譯 爲遍一切處,故曰無量無數無邊際,彼一切處自在遍。

  如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倫匹,示現色相爲衆生,十方受化靡不現。

  此是言法身無相,無相隨緣現一切相。所謂實相無相一切相。故由法起化,普 度十方。爲度衆生,示現色相,化現十方。說明以法界緣起故,佛由法起化,普化 十方,無剎不現身也。

  一切佛剎微塵中,盧遮那現自在力,弘誓佛海震音聲,調伏一切衆生類。

  法界緣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攝入重重不可思議,故曰如一切佛國土碎爲 微塵,于此無量無數無邊微塵中。盧遮那佛自在示現。自在示現者,示現色相之化 身也。示現化身者所爲何事?只爲衆生無邊誓願度也。故曰弘誓佛海震音聲,調伏 一切衆生類。

  行人修道,簡邪入正,止觀法門一卷。總結上文。華嚴杜順和上略出記。明其 出處,並尊華嚴宗主。

  會通止觀

  華嚴五教止觀,以法界叁觀爲修習要領。故杜順和尚說法界叁觀,名「修大方 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其所以言「觀」不言「止」者,是因爲止攝于觀內故。然華 嚴叁觀,亦以教理爲勝,少言于修習方法。

  法界叁觀者,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叁、周遍含容觀。修真空觀 成就,則成就小教及大乘始教。修理事無礙觀成就,則成就終教頓教。修周遍含容 觀成就,可成就圓教位。故五教止觀,以修法界叁觀爲要領。

  法界叁觀,與天臺叁止叁觀,實屬相同。華嚴之真空觀,大略同于入空觀體真 止。理事無礙觀,大略同于入假觀方便隨緣止。周遍含容觀,大略同于中道觀離兩 邊分別止。如是叁觀,爲佛所說,見于仁王般若經。不過華嚴天臺二家,各有不同 發揮而已。

  修習止觀,論修不論解。佛言我法甚深,唯證乃知,意即在此也。故有心人應 慧解立行,行起解絕,莫滯于文下也。

  清續法,作賢首五教儀,對于修習止觀多有發揮。茲略撮其要,俾供參考。

  賢首五教儀,就法界叁觀明于止觀。真空門中,即名真空止,真空觀。我們知 道,真空觀者,即是理觀。故止者,安住于真空理而不散亂。真空觀者,是鑒察于 真空理而不昏迷。是知其要點,于真空理不散不昏也。

  其次理事無礙門中,名無礙止,無礙觀。此是由理起事,出空入假。事者假相 ,假則無性,事當體即理,則事不礙理。理即無性,無性隨緣以成事,則理不礙事 。無礙止者,止非離過也。無礙觀者,察事應理成其善也。是知無礙止觀由真空止 觀來。真空止觀爲其體,無礙止觀爲其用。

  第叁門周遍含容,即事事無礙止觀。名周遍止,周遍觀。周遍止觀者,即圓教 止觀,一乘止觀,不思議止觀。周遍止者,則空我法二執。周遍觀者,起鏡智照真 俗二谛,證得真如。空我執則斷煩惱障,斷煩惱障則了分段死,證究竟涅槃。空法 執則斷所知障,斷所知障則了變易死,證無上菩提。如是則名成佛。

  我們說過,如此境界,論修不論解。筆者是一道地的愚癡凡夫,豈敢妄作推論 。故未盡之處,敬待來賢。

  ,

  也。即有故。以緣起之法即由無始得有故問也)亦有亦無耶。答不也。

  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相故也。如金與莊嚴具思之

  。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兩存故。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

  。問定是無耶。答不也。空有互融兩不存故。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

  非有。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相奪同時兩相雙泯。】

  

  叁者顯法離言絕解。

  于方便中,既已征見令盡,示法令思已,此第叁顯法離言絕解。

  就此門中亦爲二,一、遮情,二、表德。

  所謂遮情者,揀除情執,故離一切。表德者,直顯一法界之德,故即一切。離 一切者,離遍計執也。即一切者,顯圓成實也。

  言遮情者,(此段文中,似有脫漏。今依其義,試補足之。)

  問,緣起之法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以緣起之法,無性即空。

  問,是無耶?答,不也,即有故。以緣起之法,無性緣成故。

  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 相故也。如金與莊嚴具,思之。

  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兩存故,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 。

  第一句問緣起法是有嗎?答,不有。因爲緣起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故。此是 離有一句。

  第二句問緣起法是無嗎?答,不無。因爲無性隨緣成諸法,當體即有故。此是 離無一句。

  第叁句問緣起法亦有亦無嗎?答,非亦有亦無。因爲亦有亦無是二邊,然緣起 法一體圓融,無二無別,離二邊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是一法界,無有二相。 如金與莊嚴具者,是譬喻說。譬如金性與金钏,一體無二。金性全現于钏,金钏全 是金性,金相即是钏相,钏相即是金相,無二相也。此是離亦有亦無一句。

  第四句問緣起法非有非無嗎?答,不是非有非無。因爲緣起即是無性,故不礙 無存。無性即是緣成,故不礙有存。空有互奪同時存者,空奪有則全有是空,是則 空存。有奪空則全空是有,是則有存。故空有互奪,便是同時俱存。所以緣起法, 不是非有非無。此是離非有非無一句。

  言遮情者,即離四句。爲破衆生情執,故離四句也。執有不對,執無不對,執 亦有亦無不對,執非有非無不對。一切不住,一切不著,所謂知法不住法,方是緣 起義也。

  問,定是無耶?答,不也。空有互融,兩不存故。

  問,汝既言空有互奪,空奪有則無有,有奪空則無無,豈非是定無嗎?

  答,不是也。因爲空有互融兩不存故,方說空有互奪也。互奪正是兩成,互攝 正是互入也。如是重重無盡,方成緣起。

  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非有。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相奪同時,兩相 雙泯。

  空奪有唯空而非有者,是有成空也。有奪空唯有而非空者。是空成有也。有成 空,空成有,如是圓滿成就一切法,是圓成實性也。

  相奪同時兩相雙泯,空奪有則有相盡,有奪空則空相泯。如是一切相俱泯,是 離遍計執性也。離盡遍計執,會歸圓成實,方爲遮情也。

  【二表德者。問緣起是有耶。答是也。幻有不無故。問是無耶。答是也。

  無性即空故也。問亦有亦無耶。答是也。不礙兩存故。問非有非無耶。

  答是也。互奪雙泯故。】

  二、表德者。

  遮情是離四句,表德是即四句。離四句者,一法不立。即四句者,一法不舍。 今此表德,即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者,說有一切有,說無一切無,說亦一切亦有 亦無,說非一切非有非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問,緣起是有嗎?答,是有。因爲一切法幻有而不無,性空之法,當體即是緣 起幻有故。

  問,緣起之法是無嗎?答,是無。因爲一切法無性即空,緣起無性,一切法當 體即空故。

  問,緣起法亦有亦無嗎?答,是亦有亦無。因爲空入有,則空成有。有入空, 則有成空。既然空有互成,則不礙兩存。故是亦有亦無。

  問,緣起法非有非無嗎?答,非有非無。因爲有奪空,則空相泯。空奪有,則 有相泯,故是非有非無。

  【又以緣起故是有。以緣起故是無。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以緣起故是非

  有非無。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多不多。亦多亦不多

  。非多非不多。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

  即四句准之如是。】

  約一法界而論,一切法無非緣起。于緣起上,一切皆有,一切皆無,一切亦有 亦無,一切非有非無。

  所以以緣起故是有,一切法因緣生故。以緣起故無,因緣所生法,無性即空故 。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因緣生無性,故一切法無。無性任緣,故一切法有。故以 緣起,一切法亦有亦無。以緣起故,是非有非無。緣生無性故非有,無性任緣故非 無。故以緣起,一切法非有非無。

  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

  于一法界中,乃至說一時,一切皆一。說不一時,一切皆不一。說亦時,一切 亦一亦不一。說非時,一切非一非不一。

  約一法界而論,據理可知,多,不多,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

  以上說一,即是不多。以上說不一,即是多。故知多不多者,即是反上一不一 而立說。此中含有離四句便是即四句的道理。

  例如「多」,即是「不一」。「不多」,即是「一」。同時「多」則離「一」 ,「一」則離「多」。「不多」則離「不一」,「不一」則離「…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