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多」。「亦多亦 不多」,則離「亦一亦不一」。「非多非不多」,則離「非一非不一」。
所以接著說,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即四句, 准之如是。
一切一,一切不一,一切亦一亦不一,一切非一非不一。據理可知,一切一, 便是一切不多。一切不一,便是一切多。因爲一便是不多,不一便是多故。所以說 如是是多,如是是一。
其余准之可知。例如「一切亦一亦不一」,便是「一切亦不多亦多」。「一切 非一非不一」,便是「一切非不多非多」。故如是是多,如是是一。如是亦是多亦 是一,如是非是一非是多。
即不即四句者,便是即四句離四句也。即四句離四句的道理,准之如是可知也 。
【遮表圓融無礙皆由緣起自在故也。若能如是者。方得見緣起法也。何以
故。圓融一際稱法見故。若不同前後見者。是顛倒見非正見也。何以故
。前後別見不稱法故。】
遮表圓融無礙,皆由緣起自在故也。
遮者遮止也。遮情是遮诠,表者顯示也,表德是表诠。如是遮情表德圓融無礙 ,皆由緣起自在故也。若能如是遮表圓融無礙,方得見緣起法也。
何以故?因爲緣起法圓融一際,即法界緣起。若能遮表圓融無礙,則知圓融一 際,稱法而見也。
若不同前後見者,是顛倒見,非正見也。
前見者遮情也,後見者表德也。所謂若不前後見,便是遮表不能圓融無礙也。 如果遮表不能圓融無礙,便是顛倒見,非爲正見。何以故?因爲分別前後見,便不 稱于法了。
【問如是見已。雲何方便入法界耶。答言入方便者。即于緣起法上。消息
取之。何者。即此緣起之法即空無性。由無性故幻有方成。】
問,如是既見遮表圓融已,以何方便而入法界呢?
答,言入方便者,即于緣起法上,消息取之。
以下便解釋雲何消息取之。
何者,即此緣起之法,即空無性。由無性故,幻有方成。
所謂消息取之者,法以緣起,必無自性。若法自性有,便不必待緣起。所以緣 起之法,必然無性。同時正因爲無性故,幻有方成。因爲無性,方能隨緣成事也。 所以緣起之有,即無性之空。無性之空,即緣起幻有。此是一法,莫作二會。如是 消息取之,方入一真法界。
【然此法者即全以無性性爲其法也。是故此法即無性而不礙相存也。若不
無性。緣起不成。以自性不生皆從緣故。】
然此法者,即全以無性性爲其法也。
此緣起法,即以無性爲性也。于是可知,無有一法不是緣起,故一切法皆以無 性爲性。
既然緣起法即是無性,無性方成緣起。故此緣起法,無性不礙相存,相存不礙 無性。
若不無性,緣起不成。以自性不生,皆從緣故。
無性方能隨緣成事,如果不是無性,緣起便不成了。因爲法有自性,便是不生 ,法生必然從緣。如果自性若生,應是自性還生自性,是不合道理的。
【既全收性盡。性即無爲不可分別。隨其大小性無不圓。一切亦即全性爲
身。是故全彼爲此。即性不礙幻相。】
既然無性緣成,緣成即是無性,故緣起法全收性盡。因爲性即無性,所以性即 是無爲不可分別。
緣起事相雖有千差,而緣起事相全是無性之理。以理融事,則緣起事相差而無 差。以事顯理,則無性之理無差而差。差而無差,無差而差,圓融不二。故隨緣起 事相之大小,性無不圓也。
一切亦即全性爲身,是故全彼爲此,即性不礙幻相。
一切諸法,亦皆全以無性爲體。既然全以無性爲體。故一切諸法各不相礙,彼 此互融,全彼爲此,而不壞彼此之相。所以無性不礙幻相也。
【所以一具衆多。既彼此全體相收。不礙彼此差別也。是故彼中有此。此
中有彼。】
無性是一,幻相是多,既然無性不礙幻相,所以一具衆多。
以一切法皆無自性,故彼此互不相礙。既然互不相礙,所以彼此全體相收。以 彼此全體相收故,所以不礙彼此差別之相也。換句話說無性不礙幻相,所以一具衆 多,彼此全體相收,不礙彼此差別。
是故彼中有此,此中有彼。
彼中有此,此中有彼,莫作彼此實有會。其所以彼中有此此中有彼者,是因爲 一切法皆無自性,故能彼此全體相收。彼此無性不礙幻相並存,幻相並存不礙彼此 無性。如此方是一乘義理。如果認爲彼有實體,此亦有實體,而彼中有此此中有彼 ,那是遍計執見。不會依他起,不入圓成實。
【故經雲。法同法性。入諸法故。解雲。法者即舉緣起幻有法也。同性者
。緣起即空而不礙此相故。全收彼爲此。以彼即空而不礙彼相故。既此
彼全收相皆不壞。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非但彼此相收。一切亦複
如是。】
故經雲,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法者,即舉緣起幻有法相也。同性者,謂緣起法無性,同一空性也。
以下文字,顯有錯脫。茲試補正之,以供參考。
「同性者,緣起即空。而『彼相』不礙此相,『此相不礙彼相』故。全收彼爲 此,以彼即空而不礙『此』相故。『全收此爲彼,以此即空而不礙彼相故。』既此 彼全收,相皆不壞……」
文義顯明,茲僅作補正俾供參考,不作解釋。
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非但彼此相收,一切亦複如是。
不但彼中有此,此中有彼,而一切法亦複如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也。
【故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又雲。
于一法中解衆多法。衆多法中解了一法。如是相收彼此即入。同時頓現
無前無後。隨一圓融即全收彼此也。】
最後引經以作結論。因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 一,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
一即一切,雖一而不少。一切即一,雖一切而不多。如此不多不少,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一真法界湛然不動。故曰展轉生非實,說明一切法無生無滅也。
于一法中解衆多法,衆多法中解了一法。與上句義理相同。
如是一法多法相收,彼此互攝互入,同時頓現,無前無後。猶人照鏡,對鏡現 影,無前無後。由于這種道理,故知一念十世,塵剎圓融。隨一圓融,全收彼此也 。
【問法既如是。智複如何。答智順于法。一際緣成。冥契無簡。頓現不無
先後。故經雲。普眼境界清淨身。我今演說人谛聽。解雲。普眼者。即
是法智相應頓現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簡非余智境界也。境界者
。即法。明多法互入猶如帝網天珠重重無盡之境界也。清淨身者。即明
前諸法同時即入終始難原緣起集成見心無寄也。】
問,法既如是,智複如何?
問曰,緣起爲法,而緣起幻有,是則無相。諸法同一空性,空則無相。一即衆 多,是無一相。衆多即一,則無衆多相。故曰法既如是無相也。
智複如何?智者心也。法既無相,雲何修習?修習必是有心,無心雲何修習? 有心必然有相,有相則違于法。故問法既如是,智複如何?
當知法既無相,心應無住。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是名修習無相。心無所住, 無住亦無,是則遮情必盡。諸緣無相,無相亦無,是則表德必圓。既盡既圓,理事 無二,唯一真法界。
于一真法界中,以無住心而契于法,則全心是法。以無相法而合于心,則全法 是心。如是則心無量法亦無量,心無分法亦無分,一體緣成,冥契無簡也。故法之 與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者,是以用歸體。不二而二者,是從體起用 。體用圓融,一體無分。
故答曰,智順于法,一際緣成,冥契無簡,頓現不無先後。
智順于法,是無住心契無相法也,如是則一體而緣成。一體緣成者,無性緣成 ,緣成無性也。冥契無簡者,簡是分別義,猶言冥契無分也。頓現不無先後者,是 無分而分,分而無分也。雖然法與智俱時頓現,猶對鏡之現影然,但是不礙法智兩 存也。
故經雲,普眼境界清淨身,我今演說人谛聽。解雲,普眼者,即是法智相應, 頓現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簡非余智境界也。
在心曰知,在眼曰見。普眼境界清淨身者,開佛知見,表佛法身也。
賢首國師于華嚴策林中說:「雲何方名普眼?私答,五緣爲因,稱眼爲果。」
此即說明普眼者,即佛圓具五眼。五緣爲因,即是對五眼而說。肉眼緣粗色, 天眼緣細色,慧眼緣真空理,故二乘人只知緣起性空,沈空滯寂,著于偏空。法眼 是菩薩所具,菩薩見性空即是緣起諸法,故出空入假,普度十方。佛眼者,圓具五 眼,緣而無緣,無緣而緣。故曰五緣爲因,稱眼爲果。
普眼境界清淨身,示唯清淨法身佛所具。普眼境界極高,故如賢首國師,猶言 「私答」也。
境界者,即法。
境亦曰法,故法智亦曰境智。
明多法互入,猶帝網天珠,重重無盡之境界也。
帝釋殿上有珠網,珠光交融,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此珠光攝彼珠光複入彼珠 光,彼珠光攝此珠光複入此珠光,一珠光攝多珠光複入多珠光,多珠光于一珠光亦 複如是,乃至一切珠光攝一切珠光複入一切珠光。這樣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是爲多 法互入也。如此境界,唯普眼智境界,非余智境界。
清淨身者,即明前諸法,同時即入,終始難原,緣起集成,見心無寄也。
即入者,便是攝入也。諸法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唯佛智慧所見,故曰清淨身者 ,即明前諸法,同時攝入,無前後次第。以無前後次第,一界渾融,故莫知其終始 。緣起集成者,諸法無性也。見心無寄者,心無所住也。
【然帝釋天珠網者。即號因陀羅網也。然此帝網皆以寶成。以寶明徹遞相
影現涉入重重。于一珠中同時頓現。隨一即爾。竟無去來也。】
今解釋帝網天珠的譬喻。帝釋天宮的珠網,又名因陀羅網。杜順和尚于其所述…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