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
緣起
唐杜順和尚,據佛祖統紀雲系文殊師利化身。著五教止觀,十玄叁觀等,始創華嚴宗,爲華嚴初祖。
華嚴一宗,教理玄微,而乏于觀行方便,致令學者難階。曲高和寡,五傳以後,漸趨式微。因爲華嚴宗旨,雖教演一乘,而行歸普賢行願。故自圭峰宗密以後,門人多歸向淨土。
惠空師建議研究華嚴法界觀門,我非常躊躇。如果不答應,他一定很失望。如果答應他的要求,實非我能力所及。我考慮很久才說:「研究二字,不敢用,因爲
我們不夠資格。我們試著『修學』法界觀門吧。」
修學會是采研討方式,固可收集思廣益之效,但在氣勢上,乏連貫之感。爲補其不足,于是寫此法界觀門直解。目的在將法界觀門,作一番明確介紹而已。
杜順和尚作華嚴一乘十玄門,而此法界觀門,便是十玄的觀行。于一真法界中,分出四種法界,而此四種法界,皆歸一真法界,是故乃顯一乘教法。四種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今此觀門,僅立叁觀。即理法界觀,理事無礙法界觀,事事無礙法界觀,未明事法界觀。因爲事相差別非一,故不立觀。
杜順和尚雖立此觀門,然末法根鈍,解之尚且不易,遑論修行。故行者當仰體聖旨,四十華嚴有勝方便,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即成佛圓因也。
釋智谕于西蓮淨苑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卷上
唐終南山釋法順述釋 智 谕 解
緒言
今欲解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須先明一乘義。因爲華嚴經,系別教一乘之法。所謂一乘法者,即圓教法也。
華嚴與法華此二部經,均爲一乘教法,唯上根人可以領解。華嚴如日初出,唯照高山。法華譬猶日沒,還照高山。賢首宗立小始終頓圓五教,而圓教者,即華嚴
叁昧也。天臺宗立藏通別圓四教,不別立頓教,以頓教寓余教中,故不別立。而其所謂圓教者,即宗于法華也。
所以華嚴法華,同是一乘教法。不過華嚴唯教菩薩,余人與會,如聾如盲;而法華則開叁顯一,德被余乘,故舍利弗聲聞弟子衆等,均能領解受記。佛于經中說,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所以華嚴法華同是一乘教法,而華嚴屬別教一乘,法華屬同教一乘。
本來一乘大乘,義無分別。因爲一者無二,大者無外,無二無外,義應無分。然大乘若對二乘,則應有別。所以欲解一乘教法,不應以叁乘義釋。因爲叁乘教系隨宜方便,而一乘教唯一真實。叁乘教循乎次第,一乘教最極圓頓。叁乘教但離常
斷二邊,一乘教離邊不住中。叁乘教說法差別相,一乘教于一說無量,于無量說一。叁乘教緣聚則有,緣散則無,一乘教法界圓通,緣無不契,故緣聚非有,緣散非無。故一乘教義雖說因果,而因果者不外自體相用而已。所以今解此觀門,應簡叁乘義釋。
法界觀門系杜順和尚所述。然今日不見杜順原文,僅從澄觀大師的法界玄鏡,及宗密大師的注華嚴法界觀門中,略窺端倪。宗密受業于澄觀,故注華嚴法界觀門之資料,可能仍出于澄觀大師。亦可以說,我們今天解法界觀門,完全依憑于澄觀大師之所記也。
解題
【觀曰。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略有叁重。終南山釋法順俗姓杜氏。】
以上這段經文,系法界玄鏡所記,故謂「觀曰」。即引據原文說,觀文曰。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是其全題。修者,謂修持此觀也。華嚴教旨,博大精深,淺智者莫測涯底。而此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是入華嚴藏海觀行之門,故開端便著一「修」字。
然此叁觀雖屬行門,仍嫌理深難入。細審叁觀,解之尚且不易,況論修行?固
非上根人莫能辦也。倒是不如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事近理明易于修行。賢首國師雲:「華嚴宗旨,其義不一,究其了說,總因果二門。因即普賢行願,果即舍那業用。」
故欲入法界者,若覺此觀門理深莫得方便,奉勸諸君徑行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即入法界之圓因。盧舍那無邊業用,即普賢行之滿果。
大方廣佛華嚴六字,總明所證之法與能證之人。大方廣即所證之法,佛華嚴即能證之人。今言大方廣佛華嚴,明所依之經也。此法界觀門,系依大方廣佛華嚴經而起修。不過題中,將「經」字省略。
大方廣即明法界,換句話說,修法界觀者,即欲證入此大方廣也。大者包含爲
義,言其體無所不包,無所不是。即諸佛衆生之心體,十方法界唯是一心。如是心體,等同虛空。雖然體無形相,而橫遍豎窮,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雖然無形無相,而非是無。雖然橫遍豎窮,而非是有,故曰非色非非色。因爲法界非是斷滅,雖無形相而其體不虛。是以大者,用名法體,亦曰體大。
方者以軌範爲功,即正理軌物。正理軌物者,一切諸法,唯心所現。一切諸相,唯是心相。心外更無別法,萬象森羅,唯一心之所印,故又曰相大。
廣者業用無盡,不可思議。清淨心體,能生無量功德。叁世諸佛,無非一心所造。體極用周,便是一真法界。故又曰用大。
大者法性,一體真常,包遍一切衆生國土叁世無余。由體起用,差別無量,事相各各不同,是謂方廣。故大者理也,方廣者事也。理假事顯,事由理成。故大方廣叁者無礙,是爲一真法界。修此法界觀,即欲入此一真法界也。
佛華嚴叁字,表能證之人。能證之人,修此法界觀門,便能證入大方廣一真法界。
佛是究竟果人,修菩薩萬行,因圓果滿,便名爲佛。唯佛一人,徹證一真法界。故能證之人,在因地修行時,名爲菩薩。一旦修至過盡德滿,便名曰佛。
所以「佛華」二字,系因果雙舉,並稱能證之人。何以故?「華」者以喻立名,以華有成果之義,用譬諸佛因地。所以華者用喻菩薩萬行,如華披敷,終必成就
佛果。無因不成果,無果不名因,因果具足,方能證入一真法界。故先明所證之法曰大方廣,繼明能證之人曰佛華嚴。
「嚴」之一字,能通證法之人,達于所證之法,故曰嚴。換句話說,菩薩修行,漸漸莊嚴其功德。一旦功德圓滿,便名成佛,佛徹證一真法界。故能證所證,全靠「嚴」字貫通。此是大方廣佛華嚴之義。
故嚴有二重義,一﹑華爲因系能嚴,佛爲果系所嚴,此是單約人因果而言。謂嚴菩薩以成佛,即單約「佛華嚴」而說。二﹑華爲因系能嚴,大方廣爲果系所嚴。此是人法並舉,成其人而嚴其法也。系總「大方廣佛華嚴」而說。
大者體等虛空,無欠無余,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佛法身德。方者過無不盡
,德無不圓,德相圓明,是佛解脫德。廣者智極而用周,隨宜而設化,是佛般若德。故大方廣者,即佛叁德。大方廣爲法,而佛以法爲身,故唯佛徹證大方廣也。
法界觀門,華嚴經名法界,法華經名實相,此二名異而實一。約法界言,一真法界出四種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
今立觀門,僅約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而言。因爲事法界,事相差別無量,難以具陳,故不立觀。僅于理事無礙門中,略明其總相。
依理法界,立真空觀。依理事無礙法界,立理事無礙觀。依事事無礙法界,立周遍含容觀。觀者觀行也。
「門」有能通義。以此叁觀行,能通向大方廣一真法界之極果,故曰觀門。
略有叁重者,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最後明述此觀文之人。述此觀文者,系唐朝法順法師。法師俗姓杜,故又稱杜順。佛祖統紀雲、系文殊菩薩化身。杜順有弟子谒五臺,抵山麓,見一老人告曰,文殊今往終南山,杜順和尚是也。
杜順十八歲出家,依聖僧道珍受學定法。凡世間聾啞諸病,遇之則愈。能驅園中諸蟲,調惡性馬。德及異類,所不可測。
唐太宗患疾,請師除之。師曰,聖德禦宇,微恙奚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賜號帝心尊者。
師遊曆郡國,皆勸念阿彌陀佛。並作五悔文,贊詠淨土。路逢神樹鬼廟,即焚毀之。
正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義善寺。雙烏入房,異香留室。築塔供肉身于樊川北原。(見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九)
杜順大師著法界觀門一卷,有清涼國師作玄鏡,及宗密大師作注,均如前述。然清涼初受天臺之教,宗密去聖尤遠,故有人對彼等之注疏,頗有異言。
解觀文
真空觀
【觀曰。真空觀第一。理事無礙觀第二。周遍含容觀第叁。】
先列法界觀之叁名,第一真空觀,第二理事無礙觀,第叁周遍含容觀。
真空觀者,觀理法界。理性空寂,無形無相一體無分,不可住不可得。若起觀者,應是心無所住。不住于色則色空,不住于空則空空,不住能所則能所空。總而
言之,心無所住,便是真空觀也。千萬莫把空當作境,當作心所而觀。
真空者,離叁種空。一﹑非斷滅空。非斷滅空者,非是滅色求空也。有一般人認爲,滅色爲空。滅色爲空者,便是斷滅空。真空者,非是斷滅空也。
二﹑真空者,非是離色空。離色空者,是色外求空。有一般人聞說空,便執色外有空,色、空二法對立。當知真空非是色外立空。
叁﹑真空者,其空非是有。有一般人認爲有空可得,空是有法。如果有空可得,其空應是有,何得謂空?故真空非是有法。真空者,無有空相可得。以上叁種空,皆是把空當作境界,只是心所法,非是真空。
理事無礙觀者,觀理事無礙法界。理性無相,全以事顯。事相無體,全以理成。是故無理外之事,亦無事外之理。理成事則事現,事成理則理存。故互成則理事兩全。全理成事,則事全是理,事全是理,則理奪事,理奪事則事亡。全事存理,則理全是事,理全是事,則事奪理,事奪理則理虛。故互奪則兩亡。然互奪正是互成,互成正是互奪。理成事時,正是事奪理。事成理時,正是理奪事。故互成不礙互奪,互奪不礙互成…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