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以理事無礙。
周遍含容觀者,觀事事無礙法界。事相雖然差別不一,但一一事相,皆因緣所起。事屬因緣,皆無自性。既無自性,所以一理無分。例如多波是一水,一水原不相礙。既然多波皆是一水,一水無礙,故一一波亦無礙。所以事相雖有差別,卻是
一理無分。以理融事,自然事事無礙。故曰塵塵剎剎盡圓融也。
此是觀于法界,出此叁觀。「界」有理事之別,約事而言,界有分義,謂事有無盡差別之分限;約理而言,界有性義,謂無盡事法同一理性。然差別即無差別,以事相雖多,而理性是一故;無差別即差別,以同一理性,緣起多相故。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同一真空。性空緣起,空即無量;緣起性空,無量即空。互攝互入,重重無盡。
【觀曰。第一真空觀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門。一會色歸空觀。二明空即色觀。叁空色無礙觀。四泯絕無寄觀。】
第一真空觀法。于真空觀中,開出四句十門。四句者:一﹑會色歸空觀,二﹑
明空即色觀,叁﹑空色無礙觀,四﹑泯絕無寄觀。
十門者,第一會色歸空觀有四門。第二明空即色觀有四門。加上第叁、四兩句,共爲十門。此四句十門,都是說明真空觀的。以下便分別解釋。
【觀曰。就初門中爲四。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斷空故。不是空也。以色舉體是真空也。故雲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斷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
于第一句會色歸空觀中,有其四門。第一便是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勝鬘經雲,有叁種衆生,于如來藏非其境界。一、墮身見衆生,此是凡夫外道
于五陰身心而見有我。二、顛倒衆生,此是二乘人。二乘人雖斷人我執,但對法身常樂我淨卻起顛倒。執爲無常苦無我不淨。叁、空亂意衆生,此是地前菩薩。雖習空觀,然爲空所惑,不識佛性,爲空所縛。雲何爲空所縛?于空理生叁種執。第一執滅色爲空,第二執色外有空,第叁執空是有法,于是執空成過。今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便是揀擇此叁種空執。謂真空者,不是滅色之空,第一門揀擇之。真空者不是色外有空,第叁門揀擇之。真空者不是有法,第二門揀擇之。至于第四門,便是直明真空。
何以故下,觀文自作解釋。以色不即斷空故,不是空也。
謂不是滅色而後謂之空。如果是滅色空者,此空便是斷滅。以色不是斷滅空,故曰不是空也。因爲色是因緣色,既然色是因緣所現假相,故色無自性。色無自性,故當體即空。色當體空故,所以說以即空故。
良由色舉體即是真空,不是滅色的斷滅空。是故觀文中言,色不即是斷滅空,而當體即是真空也。
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真空者,是因爲色法緣生,緣生故無性,無性故空。非是色滅以後,名之爲空也。若人如是知者,便知色當體即空,非待滅後方空。如是觀者,是名真空觀。
【觀曰。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黃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雲不即空。然青黃無體。莫不皆空故雲即空。良以青黃無體之空非即青
黃。故雲不即空也。】
前一門中,說明非是色滅爲空。便有人計著,色法便是空。色法是有,如果計著色即是空,那麼空便是有法了。今破曰空不如色一樣是有法,同時色亦不是有法。因爲色相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假相無有實性,無實性故空。所以這是破執空爲有法者。
何以故?因爲青黃等色相,皆是因緣假相,非是真空之理,故色不即空。
有人見有「青黃」等字樣,便謂這是揀非形色而爲顯色,其實不然。所謂青黃之相者,是說明一切色相皆是假相,假相非真空之理也。旨在明假相無性,無性方
爲真空。故曰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所以觀文接著說,然青黃無體,莫不皆空,故曰即空。所謂青黃無體,即青黃無性。
良以青黃無體之真空,非即青黃假相之有法,故雲不即空也。
總而言之,第二門中,揀擇執空爲有者。所以我們修真空觀時,不可把真空當作境界觀。如果有空的境界,那個境界便是有法,便是心所法,而非真空。那麼應該怎樣修真空觀呢?修真空觀者,應是心無所住。不住一切法,則一切法皆空。不住于空,則空亦空。不住于「不住」,則「不住」亦空。此之謂畢竟空,此之謂真空。
有人謂修習空觀,觀其境空空洞洞的甚麼都沒有。其不知這便是有境界相,這
便是心所法。這種境界,便是不空。此第二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便是破這種空。謂空不是境界也,不是心所也。
【觀曰。叁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會色無體故是即空。良由會色歸空。空中必無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叁句以法揀情訖。】
此第叁門觀文,說明真空揀非色外之空。既不是滅色之空,因爲空中無色,所以沒有滅色之空。亦不是離色之空,因爲色法性空無體,不可離故。
觀文曰,空中無色,故曰色不即空。若會色法無性無體,當下即是真空,故曰以即空故。
良由會色歸空以下,是重作說明。若人會到色法即空,皆因緣假相,無實體性,便知空中必無色了。因爲色本空故。既然色法本無,當然無有色外之空。而是色本身即空也。既然色本身即空,所以非是色外有空也。
上叁句以法揀情訖。揀情者,揀非叁種空惑。叁種空惑者,一﹑揀滅色空,二﹑揀離色空,叁﹑揀空是有。第一門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揀非滅色空。第二門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揀空非是有。第叁門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揀非離色空。以上叁門,以真空法,揀擇情執空惑竟。
以法揀情訖者,是表示以上叁句揀擇情執,已告一段落。要學人起真空觀時,不可有這叁種錯誤。指出錯誤以後,以下第四門,便直顯真空之理。
【觀曰。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亦然思之。】
色即是空者,是直顯真空。說明不是色滅空,不是離色空,亦非空是有。而是色無性即空,空隨緣即色。無性故能隨緣,隨緣定是無性。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異真空。因爲諸色法,必然緣起無性,無性故空。所以色即是空。
色依空而現,空因色而明。猶波依水而現,水因波而明。無波而非水,無水不現波。故全水以成波,全波以爲水。約其相成義,則水與波兩全。全水是波,則波奪水。波奪水則見波不見水。全波是水,則水奪波,水奪波則有水而無波。故約其
相奪義,則二相俱亡。
色與空亦複如是。相成則兩門俱顯,相奪則兩門俱隱。色顯則空隱,空顯則色隱。故顯時正是隱時,隱時正是顯時。以相奪故,方有相成。以相成故,必然相奪。是以智者觀空而常色,觀色而常空。色無自性,舉體全空。空無自體,舉體全色。色空無二,圓融一際,不生不滅,非一非異,曰色即是空。
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亦然,思之。
如色無性,空無體,相成則並有,相奪則兩亡,其余一切法亦是如此。思之者,以此類推也。
其余一切法者,如理事、因果、境智、體用、違順、感應等,亦是相成則並有,相奪則兩亡。
【觀曰。第二明空即色觀。于中亦作四門。】
第一真空觀中,有四句十門。初句有四門,初句者,會色歸空觀。會色歸空觀中,前叁門是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四門是色即是空。今初句四門,解釋完畢。以下解釋第二句四門。第二句是明空即色觀,明空即色觀中,亦有四門,第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叁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四空即是色。
乍看前叁句與「色不即空,以即空故。」只是文字相翻。其實文字雖然略同,但釋義卻有別。
第一門明斷空不能現色。換句話說,不是壞色之空也。第二門明假相不是真空,而真空理不是假相。第叁門明真空爲所依之體,非能依之相。色爲能依之相,非所依之體。第四門正顯法理。
【觀曰。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斷空不即是色。故雲非色。真空必不異色。故雲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斷空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因爲斷滅空是滅色之空,故雲空不即色。真空非是滅色之空,而是空即不空,空而恒色,故曰空即色故。
雲何真空即色,斷空不即色?真空即色者,空是因緣空,色是因緣色。斷空不即色者,空是定性空,色是定性色。以決定性故,所以斷空不即是色。
色是因緣色,因緣之法則無自性,無自性故,所以即色而空。空是因緣空,故空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所以即空而恒色。
空依色起,色依空成,二者性依他起。依他故無性,無性故圓成。互攝則雙亡,互入則兩成。空攝色,則全空而非色。色攝空,則全色而非空。空入色,則全空成色。色入空,則全色成空。所以觀文說,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斷空不即色。
【觀曰。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黃故。雲空不即色。然非青黃之真空。必不異青黃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異青黃故。不即青黃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因爲真空不可得,非是有法,所以真空之理無相,非是青黃之相。故曰空不即色。
然而青黃等色相,皆是幻現假有。假有無性,無性即是真空,故言空即是色。
要由青黃等色相無性,故真空不異青黃等色也。此揀真空非爲定性實有,非如青黃色相之假有,故曰空不即色。色法無性即是真空,故曰以空即色。
【觀曰。叁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與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上叁句亦以法揀情訖。】
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
空是色法所依之體,色是由空所起之相。猶如水是波所依的體,波是由水所起
的相。經雲畢竟空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畢竟空便是所依,一切法便是能依。由于所依不是能依故,所以空不即色。…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