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以理事无碍。

  周遍含容观者,观事事无碍法界。事相虽然差别不一,但一一事相,皆因缘所起。事属因缘,皆无自性。既无自性,所以一理无分。例如多波是一水,一水原不相碍。既然多波皆是一水,一水无碍,故一一波亦无碍。所以事相虽有差别,却是

  一理无分。以理融事,自然事事无碍。故曰尘尘剎剎尽圆融也。

  此是观于法界,出此三观。「界」有理事之别,约事而言,界有分义,谓事有无尽差别之分限;约理而言,界有性义,谓无尽事法同一理性。然差别即无差别,以事相虽多,而理性是一故;无差别即差别,以同一理性,缘起多相故。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同一真空。性空缘起,空即无量;缘起性空,无量即空。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观曰。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第一真空观法。于真空观中,开出四句十门。四句者:一﹑会色归空观,二﹑

  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十门者,第一会色归空观有四门。第二明空即色观有四门。加上第三、四两句,共为十门。此四句十门,都是说明真空观的。以下便分别解释。

  【观曰。就初门中为四。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

  于第一句会色归空观中,有其四门。第一便是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胜鬘经云,有三种众生,于如来藏非其境界。一、堕身见众生,此是凡夫外道

  于五阴身心而见有我。二、颠倒众生,此是二乘人。二乘人虽断人我执,但对法身常乐我净却起颠倒。执为无常苦无我不净。三、空乱意众生,此是地前菩萨。虽习空观,然为空所惑,不识佛性,为空所缚。云何为空所缚?于空理生三种执。第一执灭色为空,第二执色外有空,第三执空是有法,于是执空成过。今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便是拣择此三种空执。谓真空者,不是灭色之空,第一门拣择之。真空者不是色外有空,第三门拣择之。真空者不是有法,第二门拣择之。至于第四门,便是直明真空。

  何以故下,观文自作解释。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

  谓不是灭色而后谓之空。如果是灭色空者,此空便是断灭。以色不是断灭空,故曰不是空也。因为色是因缘色,既然色是因缘所现假相,故色无自性。色无自性,故当体即空。色当体空故,所以说以即空故。

  良由色举体即是真空,不是灭色的断灭空。是故观文中言,色不即是断灭空,而当体即是真空也。

  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真空者,是因为色法缘生,缘生故无性,无性故空。非是色灭以后,名之为空也。若人如是知者,便知色当体即空,非待灭后方空。如是观者,是名真空观。

  【观曰。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

  黄。故云不即空也。】

  前一门中,说明非是色灭为空。便有人计着,色法便是空。色法是有,如果计着色即是空,那么空便是有法了。今破曰空不如色一样是有法,同时色亦不是有法。因为色相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假相无有实性,无实性故空。所以这是破执空为有法者。

  何以故?因为青黄等色相,皆是因缘假相,非是真空之理,故色不即空。

  有人见有「青黄」等字样,便谓这是拣非形色而为显色,其实不然。所谓青黄之相者,是说明一切色相皆是假相,假相非真空之理也。旨在明假相无性,无性方

  为真空。故曰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所以观文接着说,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曰即空。所谓青黄无体,即青黄无性。

  良以青黄无体之真空,非即青黄假相之有法,故云不即空也。

  总而言之,第二门中,拣择执空为有者。所以我们修真空观时,不可把真空当作境界观。如果有空的境界,那个境界便是有法,便是心所法,而非真空。那么应该怎样修真空观呢?修真空观者,应是心无所住。不住一切法,则一切法皆空。不住于空,则空亦空。不住于「不住」,则「不住」亦空。此之谓毕竟空,此之谓真空。

  有人谓修习空观,观其境空空洞洞的甚么都没有。其不知这便是有境界相,这

  便是心所法。这种境界,便是不空。此第二门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便是破这种空。谓空不是境界也,不是心所也。

  【观曰。三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是即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句以法拣情讫。】

  此第三门观文,说明真空拣非色外之空。既不是灭色之空,因为空中无色,所以没有灭色之空。亦不是离色之空,因为色法性空无体,不可离故。

  观文曰,空中无色,故曰色不即空。若会色法无性无体,当下即是真空,故曰以即空故。

  良由会色归空以下,是重作说明。若人会到色法即空,皆因缘假相,无实体性,便知空中必无色了。因为色本空故。既然色法本无,当然无有色外之空。而是色本身即空也。既然色本身即空,所以非是色外有空也。

  上三句以法拣情讫。拣情者,拣非三种空惑。三种空惑者,一﹑拣灭色空,二﹑拣离色空,三﹑拣空是有。第一门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拣非灭色空。第二门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拣空非是有。第三门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拣非离色空。以上三门,以真空法,拣择情执空惑竟。

  以法拣情讫者,是表示以上三句拣择情执,已告一段落。要学人起真空观时,不可有这三种错误。指出错误以后,以下第四门,便直显真空之理。

  【观曰。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色即是空者,是直显真空。说明不是色灭空,不是离色空,亦非空是有。而是色无性即空,空随缘即色。无性故能随缘,随缘定是无性。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因为诸色法,必然缘起无性,无性故空。所以色即是空。

  色依空而现,空因色而明。犹波依水而现,水因波而明。无波而非水,无水不现波。故全水以成波,全波以为水。约其相成义,则水与波两全。全水是波,则波夺水。波夺水则见波不见水。全波是水,则水夺波,水夺波则有水而无波。故约其

  相夺义,则二相俱亡。

  色与空亦复如是。相成则两门俱显,相夺则两门俱隐。色显则空隐,空显则色隐。故显时正是隐时,隐时正是显时。以相夺故,方有相成。以相成故,必然相夺。是以智者观空而常色,观色而常空。色无自性,举体全空。空无自体,举体全色。色空无二,圆融一际,不生不灭,非一非异,曰色即是空。

  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如色无性,空无体,相成则并有,相夺则两亡,其余一切法亦是如此。思之者,以此类推也。

  其余一切法者,如理事、因果、境智、体用、违顺、感应等,亦是相成则并有,相夺则两亡。

  【观曰。第二明空即色观。于中亦作四门。】

  第一真空观中,有四句十门。初句有四门,初句者,会色归空观。会色归空观中,前三门是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四门是色即是空。今初句四门,解释完毕。以下解释第二句四门。第二句是明空即色观,明空即色观中,亦有四门,第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四空即是色。

  乍看前三句与「色不即空,以即空故。」只是文字相翻。其实文字虽然略同,但释义却有别。

  第一门明断空不能现色。换句话说,不是坏色之空也。第二门明假相不是真空,而真空理不是假相。第三门明真空为所依之体,非能依之相。色为能依之相,非所依之体。第四门正显法理。

  【观曰。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因为断灭空是灭色之空,故云空不即色。真空非是灭色之空,而是空即不空,空而恒色,故曰空即色故。

  云何真空即色,断空不即色?真空即色者,空是因缘空,色是因缘色。断空不即色者,空是定性空,色是定性色。以决定性故,所以断空不即是色。

  色是因缘色,因缘之法则无自性,无自性故,所以即色而空。空是因缘空,故空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即空而恒色。

  空依色起,色依空成,二者性依他起。依他故无性,无性故圆成。互摄则双亡,互入则两成。空摄色,则全空而非色。色摄空,则全色而非空。空入色,则全空成色。色入空,则全色成空。所以观文说,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

  【观曰。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因为真空不可得,非是有法,所以真空之理无相,非是青黄之相。故曰空不即色。

  然而青黄等色相,皆是幻现假有。假有无性,无性即是真空,故言空即是色。

  要由青黄等色相无性,故真空不异青黄等色也。此拣真空非为定性实有,非如青黄色相之假有,故曰空不即色。色法无性即是真空,故曰以空即色。

  【观曰。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上三句亦以法拣情讫。】

  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

  空是色法所依之体,色是由空所起之相。犹如水是波所依的体,波是由水所起

  的相。经云毕竟空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毕竟空便是所依,一切法便是能依。由于所依不是能依故,所以空不即色。…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