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

  缘起

  唐杜顺和尚,据佛祖统纪云系文殊师利化身。着五教止观,十玄三观等,始创华严宗,为华严初祖。

  华严一宗,教理玄微,而乏于观行方便,致令学者难阶。曲高和寡,五传以后,渐趋式微。因为华严宗旨,虽教演一乘,而行归普贤行愿。故自圭峰宗密以后,门人多归向净土。

  惠空师建议研究华严法界观门,我非常踌躇。如果不答应,他一定很失望。如果答应他的要求,实非我能力所及。我考虑很久才说:「研究二字,不敢用,因为

  我们不够资格。我们试着『修学』法界观门吧。」

  修学会是采研讨方式,固可收集思广益之效,但在气势上,乏连贯之感。为补其不足,于是写此法界观门直解。目的在将法界观门,作一番明确介绍而已。

  杜顺和尚作华严一乘十玄门,而此法界观门,便是十玄的观行。于一真法界中,分出四种法界,而此四种法界,皆归一真法界,是故乃显一乘教法。四种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今此观门,仅立三观。即理法界观,理事无碍法界观,事事无碍法界观,未明事法界观。因为事相差别非一,故不立观。

  杜顺和尚虽立此观门,然末法根钝,解之尚且不易,遑论修行。故行者当仰体圣旨,四十华严有胜方便,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即成佛圆因也。

  释智谕于西莲净苑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卷上 

  唐终南山释法顺述释 智 谕 解

  绪言

  今欲解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须先明一乘义。因为华严经,系别教一乘之法。所谓一乘法者,即圆教法也。

  华严与法华此二部经,均为一乘教法,唯上根人可以领解。华严如日初出,唯照高山。法华譬犹日没,还照高山。贤首宗立小始终顿圆五教,而圆教者,即华严

  三昧也。天台宗立藏通别圆四教,不别立顿教,以顿教寓余教中,故不别立。而其所谓圆教者,即宗于法华也。

  所以华严法华,同是一乘教法。不过华严唯教菩萨,余人与会,如聋如盲;而法华则开三显一,德被余乘,故舍利弗声闻弟子众等,均能领解受记。佛于经中说,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所以华严法华同是一乘教法,而华严属别教一乘,法华属同教一乘。

  本来一乘大乘,义无分别。因为一者无二,大者无外,无二无外,义应无分。然大乘若对二乘,则应有别。所以欲解一乘教法,不应以三乘义释。因为三乘教系随宜方便,而一乘教唯一真实。三乘教循乎次第,一乘教最极圆顿。三乘教但离常

  断二边,一乘教离边不住中。三乘教说法差别相,一乘教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三乘教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一乘教法界圆通,缘无不契,故缘聚非有,缘散非无。故一乘教义虽说因果,而因果者不外自体相用而已。所以今解此观门,应简三乘义释。

  法界观门系杜顺和尚所述。然今日不见杜顺原文,仅从澄观大师的法界玄镜,及宗密大师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中,略窥端倪。宗密受业于澄观,故注华严法界观门之资料,可能仍出于澄观大师。亦可以说,我们今天解法界观门,完全依凭于澄观大师之所记也。

  

  解题

  【观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

  以上这段经文,系法界玄镜所记,故谓「观曰」。即引据原文说,观文曰。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是其全题。修者,谓修持此观也。华严教旨,博大精深,浅智者莫测涯底。而此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是入华严藏海观行之门,故开端便着一「修」字。

  然此三观虽属行门,仍嫌理深难入。细审三观,解之尚且不易,况论修行?固

  非上根人莫能办也。倒是不如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事近理明易于修行。贤首国师云:「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了说,总因果二门。因即普贤行愿,果即舍那业用。」

  故欲入法界者,若觉此观门理深莫得方便,奉劝诸君径行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即入法界之圆因。卢舍那无边业用,即普贤行之满果。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总明所证之法与能证之人。大方广即所证之法,佛华严即能证之人。今言大方广佛华严,明所依之经也。此法界观门,系依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起修。不过题中,将「经」字省略。

  大方广即明法界,换句话说,修法界观者,即欲证入此大方广也。大者包含为

  义,言其体无所不包,无所不是。即诸佛众生之心体,十方法界唯是一心。如是心体,等同虚空。虽然体无形相,而横遍竖穷,遍一切处,遍一切时。虽然无形无相,而非是无。虽然横遍竖穷,而非是有,故曰非色非非色。因为法界非是断灭,虽无形相而其体不虚。是以大者,用名法体,亦曰体大。

  方者以轨范为功,即正理轨物。正理轨物者,一切诸法,唯心所现。一切诸相,唯是心相。心外更无别法,万象森罗,唯一心之所印,故又曰相大。

  广者业用无尽,不可思议。清净心体,能生无量功德。三世诸佛,无非一心所造。体极用周,便是一真法界。故又曰用大。

  大者法性,一体真常,包遍一切众生国土三世无余。由体起用,差别无量,事相各各不同,是谓方广。故大者理也,方广者事也。理假事显,事由理成。故大方广三者无碍,是为一真法界。修此法界观,即欲入此一真法界也。

  佛华严三字,表能证之人。能证之人,修此法界观门,便能证入大方广一真法界。

  佛是究竟果人,修菩萨万行,因圆果满,便名为佛。唯佛一人,彻证一真法界。故能证之人,在因地修行时,名为菩萨。一旦修至过尽德满,便名曰佛。

  所以「佛华」二字,系因果双举,并称能证之人。何以故?「华」者以喻立名,以华有成果之义,用譬诸佛因地。所以华者用喻菩萨万行,如华披敷,终必成就

  佛果。无因不成果,无果不名因,因果具足,方能证入一真法界。故先明所证之法曰大方广,继明能证之人曰佛华严。

  「严」之一字,能通证法之人,达于所证之法,故曰严。换句话说,菩萨修行,渐渐庄严其功德。一旦功德圆满,便名成佛,佛彻证一真法界。故能证所证,全靠「严」字贯通。此是大方广佛华严之义。

  故严有二重义,一﹑华为因系能严,佛为果系所严,此是单约人因果而言。谓严菩萨以成佛,即单约「佛华严」而说。二﹑华为因系能严,大方广为果系所严。此是人法并举,成其人而严其法也。系总「大方广佛华严」而说。

  大者体等虚空,无欠无余,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佛法身德。方者过无不尽

  ,德无不圆,德相圆明,是佛解脱德。广者智极而用周,随宜而设化,是佛般若德。故大方广者,即佛三德。大方广为法,而佛以法为身,故唯佛彻证大方广也。

  法界观门,华严经名法界,法华经名实相,此二名异而实一。约法界言,一真法界出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今立观门,仅约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而言。因为事法界,事相差别无量,难以具陈,故不立观。仅于理事无碍门中,略明其总相。

  依理法界,立真空观。依理事无碍法界,立理事无碍观。依事事无碍法界,立周遍含容观。观者观行也。

  「门」有能通义。以此三观行,能通向大方广一真法界之极果,故曰观门。

  略有三重者,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最后明述此观文之人。述此观文者,系唐朝法顺法师。法师俗姓杜,故又称杜顺。佛祖统纪云、系文殊菩萨化身。杜顺有弟子谒五台,抵山麓,见一老人告曰,文殊今往终南山,杜顺和尚是也。

  杜顺十八岁出家,依圣僧道珍受学定法。凡世间聋哑诸病,遇之则愈。能驱园中诸虫,调恶性马。德及异类,所不可测。

  唐太宗患疾,请师除之。师曰,圣德御宇,微恙奚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赐号帝心尊者。

  师游历郡国,皆劝念阿弥陀佛。并作五悔文,赞咏净土。路逢神树鬼庙,即焚毁之。

  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义善寺。双乌入房,异香留室。筑塔供肉身于樊川北原。(见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

  杜顺大师着法界观门一卷,有清凉国师作玄镜,及宗密大师作注,均如前述。然清凉初受天台之教,宗密去圣尤远,故有人对彼等之注疏,颇有异言。

  

  解观文

  真空观

  【观曰。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遍含容观第三。】

  先列法界观之三名,第一真空观,第二理事无碍观,第三周遍含容观。

  真空观者,观理法界。理性空寂,无形无相一体无分,不可住不可得。若起观者,应是心无所住。不住于色则色空,不住于空则空空,不住能所则能所空。总而

  言之,心无所住,便是真空观也。千万莫把空当作境,当作心所而观。

  真空者,离三种空。一﹑非断灭空。非断灭空者,非是灭色求空也。有一般人认为,灭色为空。灭色为空者,便是断灭空。真空者,非是断灭空也。

  二﹑真空者,非是离色空。离色空者,是色外求空。有一般人闻说空,便执色外有空,色、空二法对立。当知真空非是色外立空。

  三﹑真空者,其空非是有。有一般人认为有空可得,空是有法。如果有空可得,其空应是有,何得谓空?故真空非是有法。真空者,无有空相可得。以上三种空,皆是把空当作境界,只是心所法,非是真空。

  理事无碍观者,观理事无碍法界。理性无相,全以事显。事相无体,全以理成。是故无理外之事,亦无事外之理。理成事则事现,事成理则理存。故互成则理事两全。全理成事,则事全是理,事全是理,则理夺事,理夺事则事亡。全事存理,则理全是事,理全是事,则事夺理,事夺理则理虚。故互夺则两亡。然互夺正是互成,互成正是互夺。理成事时,正是事夺理。事成理时,正是理夺事。故互成不碍互夺,互夺不碍互成…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