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序
《圆觉经》或许可以说是家师初开法眼、深得法益的经典。从其著作《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民国七十五年出版)缘起中如下之记录得到证明:
民国五十八年,奉师命至竹东五指山观音寺看庙。……每当课余无事时,便将圆觉经请出来,端坐恭诵。有一天诵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
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时,不觉顿时泪流满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闻?仰感佛恩,无以为报。
在净苑开山前,民国六十一至六十二年间,家师于松山寺曾为几位早期的弟子们开讲过此经。净苑开山后,所举办第一次「大专青年佛学进修会」的课程也是《圆觉经》。惠敏幸得躬临当时两次盛会,虽然曾亲闻家师提起彼感悟「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之法喜经验,并且自己多次学习讲述此经,也修学过宗密大师所述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卍续藏一二八册)。但至今惠敏仍然是轮回中乱生乱死的流浪汉,岂是一句惭愧了得?
于民国七十六年三月至七十七年九月间,家师再次采用各人直接发挥及参考各家注疏的方式带领大众修学《圆觉经》。当时没有想到可记录出书,未与会者只得空叹法音散灭。所幸慧融法师有录下了大部分的实况,一向发心记录家师讲经实况的慧然法师,得知法音尚存,虽然录音带多达七十八卷,仍不惜花费心力,精勤不怠地完成一千多页之记录,其始终如一之菩提心实令人无限赞叹,今将以《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之书名出版。
惠敏彼时因留学于东京大学之故,未能参与修学,如今却奉命代为作序,依此因缘得以再学习《圆觉经》之「如幻三昧」,愿与所有见闻者同植无生种,勤修无生道,共悟无生法。
民国八十四年十二月二日释惠敏序于西莲净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
■第一次修学
师父:注意到,不可看注解。刚才我看下面有注疏,不可看!你先用你的悟性用功,然后对照,这本经注疏家悬殊太大。修学过两部经了(金刚经、心经),对于谛理多少有一点认识了,你不妨牛刀小试看看它锋利不锋利?我以前和大家讲,二谛有时不够用,所以他用三谛,其实三谛、二谛都是一谛,从一谛出。佛不是说吗?据理唯有一谛,此法无二无别。这是说唯有一谛,没有二谛、三谛,佛对众生方便说二谛、说三谛。
我们今天开始修学圆觉经,当然一切佛经不出谛理,连四谛都是二谛,四谛的苦集是二谛的世谛,灭道二谛是第一义谛,皆是二谛。不过二谛有四种用法。二谛在经上叫演说,把谛理演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世谛,如如不动──第一义谛。这有教理行果四种,在教理方面正是二谛,行果方面也出于二谛,引申涵义。教理方面引申涵义少,行果方面引申涵义多,大部分有引申涵义。如果你离开这个原则再去摸索,那是外道。
那么教理方面,我和大家讲过了,吉藏大师他探讨的多为教理,三论宗重在教理,少于行果。大家不相信,你看一看中论就知道了,仅仅在教理,很少行果。他破四谛品有点行果,其它的很少,是在教理方面。那么这个圆觉经在行果方面。
吉藏大师作了一部《二谛义》,他立出「于二谛」。二谛就是有和空二种谛理,一谛也是这样,有是一切,空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说的。空是实相,有是诸法,诸法实相,实相诸法,都是二谛。不过到了华严、法华,它是一实谛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一谛。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是一谛。其余的经多部分用二谛,为什么?依众生方便,方便和众生说。方便于凡夫说,说有,真正的,你造作集就受苦,这是有的,这是实在的,所以佛说法是实。对圣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也是实在的,所以佛以实在法说叫一实谛。于圣说空,于凡说有,叫「于二谛」。佛说法,说有也对,说空也对,说亦有亦空也对,说非有非空也对,这是一实谛,那是「教二谛」。
于二谛、教二谛,那是三论宗它所立的。实在说,他不出教理方面,固然吉藏说,于二谛是教,有道理!可是不离乎于理。你说纯粹是教,没有理,那你吉藏说的不对。怎么知道呢?你自己说过了嘛!空就是有之空,空而不空;有是空之有,有而非有,你自己说的。般若也说,色即空,空即色,怎么会相离呢?所以我们根据他的意思就说,这个教是因理而出教,叫教;因教而明理,就是理。实在说起来,再分析的话,理是第一义,教是世谛。
那么今天我们修学的圆觉经,它是从这个阶段到行果阶段。所以说,不可死于谛理之下,死于谛理之下也是执着,执着也是外道。落于执着就是外道,要知道用引申涵义。引申涵义实在说是我给它的名字,大家要活用,所以我引用世间法「引申涵义」。譬如我说个简单的,二谛是一实谛,「清净」是什么谛啊?第一义谛,空啊!「光明」是什么谛啊?光明是世谛。这我们就可以领会到了,一开始他「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还是不出二谛。大家脑筋要活用,不可死。这个不必急着要求,熟中生巧,你熟了以后,自然就会了。
圆觉经这部经注疏的不太多,所以有几位注疏的,各有高低,高低不同。在大家讲的时候,试一试你自己的功力,不可用参考资料。参考资料,你总是讲别人的东西,得不到自己的东西。
现在先试着看看前面的序分,其实序分里头倒没有什么。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师父:「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这名相我们不必讲了,主要从教理方面探讨。「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大家不妨运用运用,试一试!你理会理会!「神通大光明藏」,不必根据资料,从你的悟性下功夫,到底什么道理呢?「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这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说的不出二谛。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大家仔细看,「平等本际」是什么谛啊?你引申涵义想,不要脑筋太死了。「圆满十方」是什么?拿净土宗讲起来,「平等本际」是什么?无量寿啊!「圆满十方」,无量光啊!你看,都是这一套嘛!「不二随顺」,一实谛。「于不二境。现诸净土。」现诸净土是什么谛啊?(答:世谛。)大家慢慢理会!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某某人某某人,我们不讲了。「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下面是文殊师利章了,我们不管他,就把序分这段文看完。
你要讲的,按照你的悟性讲,讲你的东西,绝对不讲别人的东西。看人家的,食人家的唾液,没有用的。不必都讲,你对那一点能够悟到的,你就讲那一点。大胆!要讲就讲,讲错了没有关系,听听人家的。用二谛去会!我们要以二谛会,分不开两个的,用一实谛去会。讲吧!
悦师:「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入于缘起,入于什么缘起?入于大光明藏如幻三昧,这里讲用。「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这是从他的体来看,由体起用,用全归体。
师父:慧悦讲的,大家认为怎么样啊?你有意见可以提出。你按照他的理路去看,「神通大光明藏」他说是如幻三昧,就是缘起边,世谛边。至于「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他讲是体,体就是第一义谛边。想一想,圆成实、依他起,那都是二谛。千万不要解释它的文字相,那不是的。佛说过,一切法离言语相、文字相。谁还有要讲的?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是用,是不是?「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体,他理会到的是这一点,你理会到的是那一点?讲吧!
彰师:「三昧正受」,在正定、正命当中能至于神通大光明藏。法在平等无碍当中,随缘现大神通,能无碍行神通大光明。「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众生清净觉地就是自性真性。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这段就是说平等无碍当中,能随缘见大光明,入娑婆度众生,能圆满十方。圆满十方就是他的用,能够无碍随缘度众生的时候,体性本无性,本性空。在本性空当中,他的相能随缘,相是无相之相,能随缘广用到十方。这种是不能有名称的,才能圆满十方,这说起来是它的广用。阿弥陀佛!
师父:有些名相解释,你可以暂且不必重视。譬如「三昧正受」,三昧有等引、等持、等至,次第不同。你了解这个很简单,查辞典就知道了,不需要用你的悟性,查辞典就解释清楚了。「本际」我提醒大家,也叫真如,也叫实际。讲吧!
明师:我讲「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是缘起的,因为缘起法就是无自性啊!无自性当下就是圆成实,所以圆成实就是不生不灭的。我们众生就是执着一切法有生有灭,执着生惑。世尊乃至诸大菩萨知道身心乃至一切法是缘起,是如幻的,所以在一切法当中能证到平等本际的法性,能够圆满十方,能够在一尘当中显现十法界。
师父:我问你,「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有分别没有?
明师:没有分别。
师父:没有分别,有碍没有碍?
明师:无碍。
师父:如果无碍是不是圆满十方?
策师:「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如来光明住持,就是实相,实相妙法。「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既然清净觉地、无相、不分别、平等,所以「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平等本际就是如如。这种如如的法,能圆满十方,竖穷三际,就是一切众生的清净心。
师父:慧策讲的也不错,他也是不离谛理。好!还有没有人讲?
洵师:「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是指入法…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