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P16

  ..续本文上一页们末世众生依如来的因地法行来修行,可以不堕邪见。

  师父:我再提醒大家,现在慧观说出来了,我再和大家讲。「有无俱遣」是净觉随顺,如果我们说有有为与无为,有有漏与无漏,是不是有无俱遣啊?没遣除。没遣除,如果不遣除有、不遣除无的话,是不是堕于邪见啊!所以我才不同意慧彰说的有漏、无漏。

  慧观已经说出来了,大家再注意到,有无俱遣,假使不遣有、不遣无,是不是邪见?这个邪见是什么法啊?遍计执。讲吧!

  策师:「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这种大乘就是知道一切法无性,知道虚空性不动故,如来藏不生不灭中,一切法无我人众寿相。菩萨于这种法了达以后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我人众寿相,所以这样修行才能契合无相的法,以无住心契合无相法。

  师父:虚空性,如何遣有遣无?常不动,如何遣有遣无?如来藏如何遣有遣无?无知见,如何遣有遣无?大家慢慢就认识这个,原来如此啊!为什么遣有呢?(答: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遣无呢?(大众默然!)大家脑筋不转,不会。无性随缘怎么样?生万法,万法缘生无自性,是不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一边遣有一边遣无?依他起怎么样?依他起就是圆成实,是不是?它这是遣有遣无啊?圆成实就是依他起,是遣有遣无啊?如果不遣有不遣无,是什么东西?(答:遍计执。)欸!大家知道那是遍计执,那是不是邪见啊?谁再发挥?慢慢入这段文。

  有的人可以入其皮,有的人可以入其肉,有的人入其骨,有的人入其髓。要是一点都不入的话,那就糟糕了!

  闻师:「虚空性故」,虚空性,我们说它有,它非有;说无,它非无。如果我们作个譬喻,虚空性就与诸法同一法性,为什么叫它虚空性?缘起法就是无自性,第一个我们就把它的邪见遣掉,遣掉遍计执、有所得见。其实有见要遣四句,缘起法既然是性空,性空法不离缘起。既然性空即是缘起,第一个把无见遣去,无见也是邪见。既然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也有也无,当然也离缘起即性空。缘起即性空,缘起即不可得;性空即缘起,性空不可得,这样它当然离也有也无、非有非无,这样就离四句,离四句事实上是离有所得心。因为邪见第一个是违背清净心,违背清净心就违背虚空性,虚空性不可以落入遍计执性,这样才叫常不动故。一落窠臼就是有所得心,不是落入动就是落入不动。 

  下面再谈「如来藏中。无起灭故。」起是因缘起,因缘起则无自性,因缘起则无起无不起,灭也一样,灭是因缘灭,是因缘的话就无自性。灭的话,等同虚空,生无所从来,灭无所从去,是因缘幻有,幻有无性,所以不可说有起灭。在这一真法界中,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非无当中,你不能立知见。所以说知见立知为无明本,无明本简单讲起来是我们众生的遍计所执,这种不是法界性,法界性是十法界空为一真法界,以众生的遍计所执所以开出六道。我们知道翻迷成觉,觉诸法无相,会入相不离性,销融我们的遍计所执,这样才能发清净心。这清净心等同虚空性,所以讲「究竟圆满遍十方故」。如果我们要发心修行,就要会入这个法,也就是缘起法。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大乘有个特性,要将一切的凡情见遣尽,这样才能发清净心,我们末世众生如法修行的话,才不堕于邪见。这邪见如果讲离四句的话还不够,如果再翻回来讲,起用的话,必须要即四句,离即故为一真法界性。

  师父:慧悦讲!

  悦师:这是接上面「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师父说这是接着上面那一句。其实这个法,师父说它没有名,可是要说的话,它又有无量名。这个法不是有也不是无,可是如果在法华经就假名为实相,如果在华严就叫一真法界,在心经可能叫般若,如果在大乘起信论,它可能叫一大总相法门体,如果在圆觉经它可能会叫圆觉或叫诸众生的清净觉地。所以它没有名字,可是就是因为它没有名字,才可以取无量名。

  形容它好比虚空性一样无起无灭、无知见、如法界性啊!以言语来说它。如果我们因此而修行的话,才不会堕于邪见。菩萨也是依这个法而发清净心,其实这个法也是无自性的。

  师父:对!就这么修学,到了时间了,你们就爆豆子了。怎么叫「爆豆子」呢?修学佛法有几个阶段,哎呀!突然你了解了──开小悟。就好象锅里炒豆子,豆子静静地不动,热度够了,「啪啦!」爆一个,「啪啦!」又爆一个,热度成熟了,「啪啦!啪啦!」都爆开了,你们慢慢就可以到那境界了。谁讲?

  明师:「何以故。虚空性故。」虚空性就是无性,因为无性能随缘,随缘能成就万法,就是遣无。无性它能够成就万法,万法导归毕竟空,就是遣有。「常不动故」,因为这个法是常不动的,你说它生的时候,它本性是不动的。「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如来者不来不去,它既不来不去,怎么有生有灭呢?「无知见故」,因为法是清净平等的,清净平等的法,你若以文字相、心缘相,它就和法界性相违背。「如法界性」,法界本无界,所以法界性是无性,因为它无性,所以它能成就万法,有十法界;十法界无性就是导归一真法界,假名因地法行。若你以这个法来修行的话,你就能契入无相理,契入无相理就是成佛。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所谓清净心就是无染着心,无住着心。凡夫就是住着于有边,二乘住着于断灭边。菩萨他不住着有,不住着无,所以他是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不堕有邪见,也不堕无邪见,就是离有无二边,也不住中间。

  师父:你们都讲得沾点边。我讲过以后,我们就查注疏了。大家要知道,「虚空性故」,讲法身啊!以下讲法身啊!一切法是不是都如虚空性啊!哦!既然一切法都如虚空性,一切法都不动,都不起不灭,都遍满十方,这原来都是各位的法身啊!所以我们知道,一切法里头有六道众生,如幻如化犹如空花。既然知道它如空花了,就会入法身了。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犹如空花,知道它如空花,会入法身。八部龙神都如空花,知道它如空花,会入法身。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皆如空花,会入法身。如果着了边,一定着断见、常见、着有、着无,它有无不遣嘛!着有,落于常见;着无,落于断见。常断二见产生六十二种邪见,所以堕入邪见。

  大家都发挥自己的见地了,你自己记住啊!你解悟到什么地方。现在开始查注疏,以注疏印证。事先任何人不准看注疏,障你的悟性。使你的悟性圆现啊!不是叫你发表的意见很正确,是根据人家的注疏的,那没有用的。

  原来六道轮回生死皆如空花啊!实在讲起来,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如空花?你知道如空花就往生了。有人在佛法中求学问,求神通,他不知道那个学问、神通都如空花。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一八下‧三)「虚空性故常不动故真谛也」,他和你了解的怎么样?直接提出真谛,就是第一义谛嘛!就是圆成实嘛!「真性如空。本来不动。如来藏中等俗谛也。」如来藏为什么和俗谛相等啊?如来藏,慧闻讲过如来藏,为什么相等啊?如来藏有二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真谛,不空是俗谛,实在的清净本然嘛!「体具诸法。清净本然。生灭既忘。」忘就是无的意思。「知见宁及」,那有知见呢?生灭都没有,那有知见呢?这个人讲得怎么样啊?和你解悟的程度怎么样呢?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人讲得不错,对的。「如法界性等中道也。究彻三际。圆十方。」中道就是无性,无性则无碍,无碍则遍十方啊!「绝待难思。互融互摄。」这有华严的思想了,互融互摄就是互入互摄嘛!这个「绝待」,大家千万不要当成「有」看啊!有个绝待,完蛋了。绝待就是没有相待,没有绝待,称为绝待。要是有个绝待,还落于有法。

  「是三即一。举一即三。」一而三,三而一,就是华严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魔佛同途。依正何别。」魔佛皆归无性,所以同途啊!要是有佛有魔,落入有法,魔和佛是一个,同时具有,那不错了吗?魔无性,佛也无性,才同途嘛!依正无性,那有依,那有正啊!「前云有无俱遣」,你看他提到了,这个人简直是很不错。「中观双遮。此曰究竟圆满。中谛双照。」他提出中谛。中谛根据仁王般若讲的,就是心谛。一中一切中,说空的时候,中也空,假也空。说假的时候,中也假,空也假。说中的时候,空也中,假也中。所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他说中谛,这个中谛就是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那个中谛。「观谛互显。十方故。」这个人很不错啊!很好,这个人他的见地是正确的。

  再看看这个人。(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二下‧一七)「此征释所照寂灭心体」,看到这一句就知道不离大谱,第一句说出来就差不多。「重显绝待真心」,还是那点,大家可不要认为「绝待」是对相待而说绝待,不是有法的,有无俱遣叫绝待。「以示清净觉相也」,看这三句话就知道讲得不错。「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无能无所,一切法无能无所。「以寂灭心体本来如虚空性」,这两个人讲的都差不多。「常住不动。此显空也。谓今虽有身心生死。本来如空中华。」欸!讲得很好。各人印证自己,你解悟到什么程度,和人家差的高低,差多少。「以如来藏中无起灭故。不容有知见故。」有知有见,楞严经怎么说呢?是无明本嘛!所以破无明才没有知见,破空华、破幻有,才没有知见嘛!

  「此显假也」,这个无知见故,无知见是显假。依他起,法是不是有依他起啊?如果要破法的话,依他起没有,是不是?如果没有依他起,有没有圆成实?那糟糕了!破了俗谛,把真谛也破了。所以这个破,不破依他起法,破你的那个见,破什么见呢?遍计执见。所以说古德和佛皆是破见不破法,法如虚空,怎么可破呢?

  「如者称也」,称就是合乎,不二不异,就是那个意思。「谓称法界性。究竟圆满。周遍十方故。」不二不异,没有分别,无碍。这在佛经称为神通,所以它遍满十方。这慧彰现在了解了吧?如果你说出有漏法,不是它了。「此显中也」,这两个人都讲得差不多。「此实妙觉明心之实际」,实际就是真如,真如也是实际,也是本际,也是真际。「如来因地唯此而已」,所以两个人都提到心,这就是心谛,叫中谛,是仁王般若讲的,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

  「菩萨发心。当因此而发。则为真因。」发清净心嘛!「众生依此而修。则为正行。故不堕邪见。」如果不依此而修,就堕入什么了?遍计执,当破。破你的遍计执见,不破法。法如虚空,法不动,怎么可破呢?这个人是什么人啊?好啊!原来是憨山大师。「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师父:「智慧觉」,大家要注意到了,戒定慧三法。戒不落苦苦,定不落坏苦,慧可以不受行苦,三苦俱离,出离三界。出三界了生死,要靠慧,所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一定这么来。如果离开戒定慧,不出三界,不了生死,除去你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接引。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师父:「了达于无明」,无明如空花,是不是?「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觉了以后就知道梦就和虚空一样,「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戒定慧这个觉悟心遍满十方界,就成佛了。「众幻灭无处」,幻灭没有灭处。「成道亦无得」,成道也不增,没成道它也不少。「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这叫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我们下一次从普贤章开始。现在下课!

  持戒不堕三涂,修定不堕欲界五趣。要是你发慧的时候,可以出三界。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