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末世衆生依如來的因地法行來修行,可以不墮邪見。
師父:我再提醒大家,現在慧觀說出來了,我再和大家講。「有無俱遣」是淨覺隨順,如果我們說有有爲與無爲,有有漏與無漏,是不是有無俱遣啊?沒遣除。沒遣除,如果不遣除有、不遣除無的話,是不是墮于邪見啊!所以我才不同意慧彰說的有漏、無漏。
慧觀已經說出來了,大家再注意到,有無俱遣,假使不遣有、不遣無,是不是邪見?這個邪見是什麼法啊?遍計執。講吧!
策師:「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這種大乘就是知道一切法無性,知道虛空性不動故,如來藏不生不滅中,一切法無我人衆壽相。菩薩于這種法了達以後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無我人衆壽相,所以這樣修行才能契合無相的法,以無住心契合無相法。
師父:虛空性,如何遣有遣無?常不動,如何遣有遣無?如來藏如何遣有遣無?無知見,如何遣有遣無?大家慢慢就認識這個,原來如此啊!爲什麼遣有呢?(答: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是什麼東西?爲什麼遣無呢?(大衆默然!)大家腦筋不轉,不會。無性隨緣怎麼樣?生萬法,萬法緣生無自性,是不是?你想一想,它是不是一邊遣有一邊遣無?依他起怎麼樣?依他起就是圓成實,是不是?它這是遣有遣無啊?圓成實就是依他起,是遣有遣無啊?如果不遣有不遣無,是什麼東西?(答:遍計執。)欸!大家知道那是遍計執,那是不是邪見啊?誰再發揮?慢慢入這段文。
有的人可以入其皮,有的人可以入其肉,有的人入其骨,有的人入其髓。要是一點都不入的話,那就糟糕了!
聞師:「虛空性故」,虛空性,我們說它有,它非有;說無,它非無。如果我們作個譬喻,虛空性就與諸法同一法性,爲什麼叫它虛空性?緣起法就是無自性,第一個我們就把它的邪見遣掉,遣掉遍計執、有所得見。其實有見要遣四句,緣起法既然是性空,性空法不離緣起。既然性空即是緣起,第一個把無見遣去,無見也是邪見。既然也不是有,也不是無,不是也有也無,當然也離緣起即性空。緣起即性空,緣起即不可得;性空即緣起,性空不可得,這樣它當然離也有也無、非有非無,這樣就離四句,離四句事實上是離有所得心。因爲邪見第一個是違背清淨心,違背清淨心就違背虛空性,虛空性不可以落入遍計執性,這樣才叫常不動故。一落窠臼就是有所得心,不是落入動就是落入不動。
下面再談「如來藏中。無起滅故。」起是因緣起,因緣起則無自性,因緣起則無起無不起,滅也一樣,滅是因緣滅,是因緣的話就無自性。滅的話,等同虛空,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從去,是因緣幻有,幻有無性,所以不可說有起滅。在這一真法界中,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非無當中,你不能立知見。所以說知見立知爲無明本,無明本簡單講起來是我們衆生的遍計所執,這種不是法界性,法界性是十法界空爲一真法界,以衆生的遍計所執所以開出六道。我們知道翻迷成覺,覺諸法無相,會入相不離性,銷融我們的遍計所執,這樣才能發清淨心。這清淨心等同虛空性,所以講「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如果我們要發心修行,就要會入這個法,也就是緣起法。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大乘有個特性,要將一切的凡情見遣盡,這樣才能發清淨心,我們末世衆生如法修行的話,才不墮于邪見。這邪見如果講離四句的話還不夠,如果再翻回來講,起用的話,必須要即四句,離即故爲一真法界性。
師父:慧悅講!
悅師:這是接上面「是則名爲淨覺隨順」,師父說這是接著上面那一句。其實這個法,師父說它沒有名,可是要說的話,它又有無量名。這個法不是有也不是無,可是如果在法華經就假名爲實相,如果在華嚴就叫一真法界,在心經可能叫般若,如果在大乘起信論,它可能叫一大總相法門體,如果在圓覺經它可能會叫圓覺或叫諸衆生的清淨覺地。所以它沒有名字,可是就是因爲它沒有名字,才可以取無量名。
形容它好比虛空性一樣無起無滅、無知見、如法界性啊!以言語來說它。如果我們因此而修行的話,才不會墮于邪見。菩薩也是依這個法而發清淨心,其實這個法也是無自性的。
師父:對!就這麼修學,到了時間了,你們就爆豆子了。怎麼叫「爆豆子」呢?修學佛法有幾個階段,哎呀!突然你了解了──開小悟。就好象鍋裏炒豆子,豆子靜靜地不動,熱度夠了,「啪啦!」爆一個,「啪啦!」又爆一個,熱度成熟了,「啪啦!啪啦!」都爆開了,你們慢慢就可以到那境界了。誰講?
明師:「何以故。虛空性故。」虛空性就是無性,因爲無性能隨緣,隨緣能成就萬法,就是遣無。無性它能夠成就萬法,萬法導歸畢竟空,就是遣有。「常不動故」,因爲這個法是常不動的,你說它生的時候,它本性是不動的。「如來藏中。無起滅故。」如來者不來不去,它既不來不去,怎麼有生有滅呢?「無知見故」,因爲法是清淨平等的,清淨平等的法,你若以文字相、心緣相,它就和法界性相違背。「如法界性」,法界本無界,所以法界性是無性,因爲它無性,所以它能成就萬法,有十法界;十法界無性就是導歸一真法界,假名因地法行。若你以這個法來修行的話,你就能契入無相理,契入無相理就是成佛。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所謂清淨心就是無染著心,無住著心。凡夫就是住著于有邊,二乘住著于斷滅邊。菩薩他不住著有,不住著無,所以他是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不墮有邪見,也不墮無邪見,就是離有無二邊,也不住中間。
師父:你們都講得沾點邊。我講過以後,我們就查注疏了。大家要知道,「虛空性故」,講法身啊!以下講法身啊!一切法是不是都如虛空性啊!哦!既然一切法都如虛空性,一切法都不動,都不起不滅,都遍滿十方,這原來都是各位的法身啊!所以我們知道,一切法裏頭有六道衆生,如幻如化猶如空花。既然知道它如空花了,就會入法身了。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猶如空花,知道它如空花,會入法身。八部龍神都如空花,知道它如空花,會入法身。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皆如空花,會入法身。如果著了邊,一定著斷見、常見、著有、著無,它有無不遣嘛!著有,落于常見;著無,落于斷見。常斷二見産生六十二種邪見,所以墮入邪見。
大家都發揮自己的見地了,你自己記住啊!你解悟到什麼地方。現在開始查注疏,以注疏印證。事先任何人不准看注疏,障你的悟性。使你的悟性圓現啊!不是叫你發表的意見很正確,是根據人家的注疏的,那沒有用的。
原來六道輪回生死皆如空花啊!實在講起來,往生極樂世界是不是如空花?你知道如空花就往生了。有人在佛法中求學問,求神通,他不知道那個學問、神通都如空花。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一八下‧叁)「虛空性故常不動故真谛也」,他和你了解的怎麼樣?直接提出真谛,就是第一義谛嘛!就是圓成實嘛!「真性如空。本來不動。如來藏中等俗谛也。」如來藏爲什麼和俗谛相等啊?如來藏,慧聞講過如來藏,爲什麼相等啊?如來藏有二空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真谛,不空是俗谛,實在的清淨本然嘛!「體具諸法。清淨本然。生滅既忘。」忘就是無的意思。「知見甯及」,那有知見呢?生滅都沒有,那有知見呢?這個人講得怎麼樣啊?和你解悟的程度怎麼樣呢?我可以告訴大家,這個人講得不錯,對的。「如法界性等中道也。究徹叁際。圓十方。」中道就是無性,無性則無礙,無礙則遍十方啊!「絕待難思。互融互攝。」這有華嚴的思想了,互融互攝就是互入互攝嘛!這個「絕待」,大家千萬不要當成「有」看啊!有個絕待,完蛋了。絕待就是沒有相待,沒有絕待,稱爲絕待。要是有個絕待,還落于有法。
「是叁即一。舉一即叁。」一而叁,叁而一,就是華嚴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魔佛同途。依正何別。」魔佛皆歸無性,所以同途啊!要是有佛有魔,落入有法,魔和佛是一個,同時具有,那不錯了嗎?魔無性,佛也無性,才同途嘛!依正無性,那有依,那有正啊!「前雲有無俱遣」,你看他提到了,這個人簡直是很不錯。「中觀雙遮。此曰究竟圓滿。中谛雙照。」他提出中谛。中谛根據仁王般若講的,就是心谛。一中一切中,說空的時候,中也空,假也空。說假的時候,中也假,空也假。說中的時候,空也中,假也中。所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他說中谛,這個中谛就是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那個中谛。「觀谛互顯。十方故。」這個人很不錯啊!很好,這個人他的見地是正確的。
再看看這個人。(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九二下‧一七)「此征釋所照寂滅心體」,看到這一句就知道不離大譜,第一句說出來就差不多。「重顯絕待真心」,還是那點,大家可不要認爲「絕待」是對相待而說絕待,不是有法的,有無俱遣叫絕待。「以示清淨覺相也」,看這叁句話就知道講得不錯。「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無能無所,一切法無能無所。「以寂滅心體本來如虛空性」,這兩個人講的都差不多。「常住不動。此顯空也。謂今雖有身心生死。本來如空中華。」欸!講得很好。各人印證自己,你解悟到什麼程度,和人家差的高低,差多少。「以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不容有知見故。」有知有見,楞嚴經怎麼說呢?是無明本嘛!所以破無明才沒有知見,破空華、破幻有,才沒有知見嘛!
「此顯假也」,這個無知見故,無知見是顯假。依他起,法是不是有依他起啊?如果要破法的話,依他起沒有,是不是?如果沒有依他起,有沒有圓成實?那糟糕了!破了俗谛,把真谛也破了。所以這個破,不破依他起法,破你的那個見,破什麼見呢?遍計執見。所以說古德和佛皆是破見不破法,法如虛空,怎麼可破呢?
「如者稱也」,稱就是合乎,不二不異,就是那個意思。「謂稱法界性。究竟圓滿。周遍十方故。」不二不異,沒有分別,無礙。這在佛經稱爲神通,所以它遍滿十方。這慧彰現在了解了吧?如果你說出有漏法,不是它了。「此顯中也」,這兩個人都講得差不多。「此實妙覺明心之實際」,實際就是真如,真如也是實際,也是本際,也是真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所以兩個人都提到心,這就是心谛,叫中谛,是仁王般若講的,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爲真因。」發清淨心嘛!「衆生依此而修。則爲正行。故不墮邪見。」如果不依此而修,就墮入什麼了?遍計執,當破。破你的遍計執見,不破法。法如虛空,法不動,怎麼可破呢?這個人是什麼人啊?好啊!原來是憨山大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師父:「智慧覺」,大家要注意到了,戒定慧叁法。戒不落苦苦,定不落壞苦,慧可以不受行苦,叁苦俱離,出離叁界。出叁界了生死,要靠慧,所以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一定這麼來。如果離開戒定慧,不出叁界,不了生死,除去你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接引。了達于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 修此免邪見」
師父:「了達于無明」,無明如空花,是不是?「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覺了以後就知道夢就和虛空一樣,「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戒定慧這個覺悟心遍滿十方界,就成佛了。「衆幻滅無處」,幻滅沒有滅處。「成道亦無得」,成道也不增,沒成道它也不少。「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這叫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我們下一次從普賢章開始。現在下課!
持戒不墮叁塗,修定不墮欲界五趣。要是你發慧的時候,可以出叁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