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P12

  ..续本文上一页被车子辗死,那是他的因果报应啊!要是有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没有因果的话,那破坏因果了,不可那么胡涂见啊!你犯罪杀人,总统是你爸爸,你也要偿命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要是知道二谛就知道这个道理了。

  佛说十二因缘是不是从因上说?不起无明就不受生死。一切法从因上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不都是因上说吗?佛说果上有六道轮回,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是从因上说吗?所以愚痴凡夫不见因,仅见果,你怎么会得解脱呢?希望大家深入谛理,好好修行。此中有大受用,不可不相信,要不然你六道轮回,实可怜愍!自做其因,还须自受啊!不可能没受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了,不要说马路上写着阿弥陀佛还是要受因果报应,大殿供了三尊佛,你要是造了恶因,就要受恶报。

  佛仅仅告诉你不造恶因啊!如果造了恶因不受恶报,那叫不落因果。有一个老头子问百丈禅师说:「我错说一句话,堕野狐身五百年,求老和尚给我下一段语。」百丈说:「你说错什么话?」他说:「五百年以前我也是出家人,有人问我,修道人还落于因果吗?我说,不落。这一句错话,五百年野狐身。」那怎么不落因果呢?如果信了佛不落因果,佛没有因果,破坏因果,那不是谤佛谤法谤僧吗?所以百丈说:「那你问吧!」他说:「老和尚啊!修道人还落于因果吗?」百丈说:「不昧因果!」不造其因不受其果,叫不昧因果,大家记住啊!假如要是有人再这么问的话,你要了解,答复人家要会答。

  四谛是因果法,第一义谛是无性法,你不了解就不知道了,你要是了解因果法世谛的话,可以通达四谛──苦集灭道。由世谛进入第一义谛可以了达一谛、无谛、二谛、三谛,希望大家各自谨慎啊!我们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解脱?这一生实在是靠不住,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性太差了,智慧太低,不善根太重了。你再不小心,更可怜愍!我知道你们当中有很多人,他刚要往上爬的时候,爬上去又掉下来了,愈掉愈深!莫怪佛说众生实可怜愍,我看你们大家也实可怜愍!现在修学圆觉经。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师父:欸!太好了!大家看这段文,依二谛去会。你要是从文字上解,一辈子你不入佛法,多生多劫亦不入佛法。为什么「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呢?大家修学这么久应该知道,是不是就是那个灵性、灵知啊?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诸善知识,你们会吧!

  洵师:「彼知觉者」,就是知道那个空花的觉性,像虚空一样。这种觉性是虚妄的,知道虚空就是空花相,知道空花的觉性。知道空花的那个觉性不可说有个知觉性,但也不可说没有知觉性。本来就具足的,本来就有的功德,本性就具足的觉性叫净觉随顺。这种净觉随顺是无性的,既然是无性的,不可说有,也不可以说无,因为这种觉性是虚空性,是无性的,是湛然不动的,就是所谓的如来藏。

  师父:我问你,你说「彼知觉性。犹如虚空。」是虚妄的,虚妄的怎么知觉呢?

  洵师:虚妄是假名啊!

  师父:虚妄能成为圆觉吗?你想一想,难道你成佛是靠虚妄性成佛吗?

  洵师:这个虚空本来是清净的,知觉就像虚空一样清净。

  师父:对!它不是虚妄的,虚妄的怎么「有无俱遣」呢?

  洵师:「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师父:那是所知啊!

  洵师:空花相就是一种虚妄。

  师父:空花相所知是虚妄的。讲吧!

  悦师:「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觉者就是起知觉的用,这种用是缘生的,所以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你所起觉知那个用是虚妄之空花相,但是也不可以没有知觉这个性。没有知觉性怎么起用呢?所以这个时候,你不可说有,也不可以说无,所以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净觉随顺前面有讲过是「不二随顺」。

  师父:「彼知觉者」和那无性有什么关系?这是不是无作法?大家想一想!「知虚空者」是不是作法?知虚空者是不是依他起、随缘无性?还有谁讲?

  闻师:我想不要用作、无作来讲,因为师父讲过,无作就是无性,作就是无性能随缘。用另一种角度来讲,这里讲知觉,事实上这个知觉离我们很近,一念心不可得,就是知觉。为什么一念心不可得?像师父讲话,我们能听,这个能听的性就是知觉性,能听的话,表示无性随缘,表示知觉性是无性的,无性能常随缘,就是无作随缘起作,作法显现的时候,就是无作法的表现。

  现前一念心它本来是非有非无的,为什么说非有非无?因为无性随缘的时候,它不能说有,虽有而常无性,虽有常空。空的话就能随缘,就在你现前一念表达出来,因为一念心无性,随缘能成就万法。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事实上知虚空这个知觉,你离现前缘起的话,根本没有所谓的知觉。「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现前这一念心是有无俱遣,为什么?说有,它常无性;说无性,它常缘成,事实上有无是不可讲的。「是则名为净觉随顺」,约一谛法来讲,它是中道义,中道义它非有非无,可是它不碍有无,常随缘。

  师父:大家再想一想,「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和那个圆成实有什么关系?「知虚空者即空花相」,和依他起有什么关系?

  彰师:以「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这句话和「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来说。虚空就是真空,知觉者就是妙有。「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你如果有第二念知虚空者即是空花相,即是虚妄。「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如果真正入这个法性的时候,知道法性无性,无性当然无碍。无碍遇到境界的时候,它能随顺,它没有阻碍。好比电无自性,所以一切的电器都可以适用。

  师父:你说「知虚空者」是第二念,这个第二念和第一念有关系没有?

  彰师:第二念就是有作法,第一念就是无作法。

  师父:有作、无作是一个是两个?

  彰师:无作以缘起性空来讲,无作是无性,有作也是无性。有作是缘起的有作,无作是性空清净。

  师父:你要知道,你说无作就是有作,有作就是无作,那是一谛啊!如果你说有作外有无作,无作外有有作,那是虚妄说啊!大家要会到意思。这是文殊师利问佛:「世尊!第一义谛有世谛,世谛有第一义谛,那就是一谛。如果第一义谛没有世谛,世谛没有第一义谛,是不是如来虚妄说法?」从这句话,后来才讲「一法是佛说,二法是魔说。」

  策师:「彼知觉性者」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犹如虚空。虚空无相所以能随缘现空花相,空花相就是缘起,缘起无自性会归圆成实,就是实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它能随缘变现,但是随缘变现就无性,所以不能说空,不能说有,「有无俱遣」,就是如来藏,就是法身。

  师父:逐渐逐渐你们都能了解了,逐渐逐渐开你们自己的见地。你们讲吧!以你们为主。

  甫师:「彼知觉者」就是圆成实,因为圆成实它可以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所以如虚空。因为虚空无所不是,无处不是虚空,所以才会讲触目皆道,我们触目所见都是,这是圆成实性。这里讲「知虚空者即空花相」,因为法依他起,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如果如实知是空花相,就入圆成实。所以下面接着讲「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知空花相不可说有,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一切法当下就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如果执着的话,就见「有」或「无」知觉性。如果没有这种见的话,才叫「净觉随顺」。

  师父:大家开见地啊!你们讲的,有的讲实相,有的讲到作无作,有的讲……,讲很多,都不错!都有一点小小的见地了。讲吧!

  修师:「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这个「彼知觉者」就是前面讲的「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就是指知道空花的知觉,修圆满觉,也就是修佛道。知道一切法都是同一性,都是法身,就没有轮转。本来就是一法,有轮转就是因为我们法身常六道,迷惑的时候执着有六道生死。现在知道六道轮回都是缘起的,都是从法身而起,所以知道一切法都是法身,就没有轮转。「彼知觉者」就是圆满觉性,这圆满觉性就好比虚空,为什么?因为它遍一切处,无处非有,也就是佛的法身,好比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这是缘起,就是佛的方便智,因为不假方便就没有办法成就佛道。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也不可说没有这个方便,这空花相就是指佛的方便智,但是我们不可说没有方便智。方便智就是实智,也就是说权智就是实智,本来是一法,不可以作二法会,所以说「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虽然一法不可以作二法会,可是一法也无,因为一切法都无性,所以「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例如心经讲无智也无得,「智」就是彼知觉者,「得」就是知虚空者,就是说有我去证涅槃,那是对待法。

  师父:逐渐各人都有一点小小的见解了。我告诉大家,「知虚空者即空花相」和下面一句是相对的,下面不是说「亦不可说。无知觉性。」吗?那就是有知觉性,知虚空者即空花相,应该这么说,它省略了字。它说「知虚空者即空花相」,实在的意思就是「有知觉性,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也不可说无知觉性,它是相对的。慧悦讲吧!

  悦师:师父讲得那么圆满,我就不会讲了。我是看到「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也就是前面讲「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所以我以不二法讲看看。「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彼知觉就是无性法,当然犹如虚空一样。「知虚空者犹如空花相」,无性法就是缘起,所以不可说没有知觉性。前面说不可以说有,后面说不可以说无,所以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是不二法门。

  师父:讲吧!

  洵师:师父!「知虚空者」前面加一个「彼知觉者。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师父:什么?那个「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是无性,知道吧?那个…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