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被車子輾死,那是他的因果報應啊!要是有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沒有因果的話,那破壞因果了,不可那麼胡塗見啊!你犯罪殺人,總統是你爸爸,你也要償命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大家要知道這個道理,要是知道二谛就知道這個道理了。
佛說十二因緣是不是從因上說?不起無明就不受生死。一切法從因上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不都是因上說嗎?佛說果上有六道輪回,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不是從因上說嗎?所以愚癡凡夫不見因,僅見果,你怎麼會得解脫呢?希望大家深入谛理,好好修行。此中有大受用,不可不相信,要不然你六道輪回,實可憐愍!自做其因,還須自受啊!不可能沒受的,所以大家要知道了,不要說馬路上寫著阿彌陀佛還是要受因果報應,大殿供了叁尊佛,你要是造了惡因,就要受惡報。
佛僅僅告訴你不造惡因啊!如果造了惡因不受惡報,那叫不落因果。有一個老頭子問百丈禅師說:「我錯說一句話,墮野狐身五百年,求老和尚給我下一段語。」百丈說:「你說錯什麼話?」他說:「五百年以前我也是出家人,有人問我,修道人還落于因果嗎?我說,不落。這一句錯話,五百年野狐身。」那怎麼不落因果呢?如果信了佛不落因果,佛沒有因果,破壞因果,那不是謗佛謗法謗僧嗎?所以百丈說:「那你問吧!」他說:「老和尚啊!修道人還落于因果嗎?」百丈說:「不昧因果!」不造其因不受其果,叫不昧因果,大家記住啊!假如要是有人再這麼問的話,你要了解,答複人家要會答。
四谛是因果法,第一義谛是無性法,你不了解就不知道了,你要是了解因果法世谛的話,可以通達四谛──苦集滅道。由世谛進入第一義谛可以了達一谛、無谛、二谛、叁谛,希望大家各自謹慎啊!我們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解脫?這一生實在是靠不住,因爲末法時期的衆生根性太差了,智慧太低,不善根太重了。你再不小心,更可憐愍!我知道你們當中有很多人,他剛要往上爬的時候,爬上去又掉下來了,愈掉愈深!莫怪佛說衆生實可憐愍,我看你們大家也實可憐愍!現在修學圓覺經。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師父:欸!太好了!大家看這段文,依二谛去會。你要是從文字上解,一輩子你不入佛法,多生多劫亦不入佛法。爲什麼「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呢?大家修學這麼久應該知道,是不是就是那個靈性、靈知啊?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諸善知識,你們會吧!
洵師:「彼知覺者」,就是知道那個空花的覺性,像虛空一樣。這種覺性是虛妄的,知道虛空就是空花相,知道空花的覺性。知道空花的那個覺性不可說有個知覺性,但也不可說沒有知覺性。本來就具足的,本來就有的功德,本性就具足的覺性叫淨覺隨順。這種淨覺隨順是無性的,既然是無性的,不可說有,也不可以說無,因爲這種覺性是虛空性,是無性的,是湛然不動的,就是所謂的如來藏。
師父:我問你,你說「彼知覺性。猶如虛空。」是虛妄的,虛妄的怎麼知覺呢?
洵師:虛妄是假名啊!
師父:虛妄能成爲圓覺嗎?你想一想,難道你成佛是靠虛妄性成佛嗎?
洵師:這個虛空本來是清淨的,知覺就像虛空一樣清淨。
師父:對!它不是虛妄的,虛妄的怎麼「有無俱遣」呢?
洵師:「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師父:那是所知啊!
洵師:空花相就是一種虛妄。
師父:空花相所知是虛妄的。講吧!
悅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覺者就是起知覺的用,這種用是緣生的,所以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你所起覺知那個用是虛妄之空花相,但是也不可以沒有知覺這個性。沒有知覺性怎麼起用呢?所以這個時候,你不可說有,也不可以說無,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淨覺隨順前面有講過是「不二隨順」。
師父:「彼知覺者」和那無性有什麼關系?這是不是無作法?大家想一想!「知虛空者」是不是作法?知虛空者是不是依他起、隨緣無性?還有誰講?
聞師:我想不要用作、無作來講,因爲師父講過,無作就是無性,作就是無性能隨緣。用另一種角度來講,這裏講知覺,事實上這個知覺離我們很近,一念心不可得,就是知覺。爲什麼一念心不可得?像師父講話,我們能聽,這個能聽的性就是知覺性,能聽的話,表示無性隨緣,表示知覺性是無性的,無性能常隨緣,就是無作隨緣起作,作法顯現的時候,就是無作法的表現。
現前一念心它本來是非有非無的,爲什麼說非有非無?因爲無性隨緣的時候,它不能說有,雖有而常無性,雖有常空。空的話就能隨緣,就在你現前一念表達出來,因爲一念心無性,隨緣能成就萬法。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事實上知虛空這個知覺,你離現前緣起的話,根本沒有所謂的知覺。「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現前這一念心是有無俱遣,爲什麼?說有,它常無性;說無性,它常緣成,事實上有無是不可講的。「是則名爲淨覺隨順」,約一谛法來講,它是中道義,中道義它非有非無,可是它不礙有無,常隨緣。
師父:大家再想一想,「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和那個圓成實有什麼關系?「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和依他起有什麼關系?
彰師:以「彼知覺者。猶如虛空。」這句話和「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來說。虛空就是真空,知覺者就是妙有。「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你如果有第二念知虛空者即是空花相,即是虛妄。「是則名爲淨覺隨順」,如果真正入這個法性的時候,知道法性無性,無性當然無礙。無礙遇到境界的時候,它能隨順,它沒有阻礙。好比電無自性,所以一切的電器都可以適用。
師父:你說「知虛空者」是第二念,這個第二念和第一念有關系沒有?
彰師:第二念就是有作法,第一念就是無作法。
師父:有作、無作是一個是兩個?
彰師:無作以緣起性空來講,無作是無性,有作也是無性。有作是緣起的有作,無作是性空清淨。
師父:你要知道,你說無作就是有作,有作就是無作,那是一谛啊!如果你說有作外有無作,無作外有有作,那是虛妄說啊!大家要會到意思。這是文殊師利問佛:「世尊!第一義谛有世谛,世谛有第一義谛,那就是一谛。如果第一義谛沒有世谛,世谛沒有第一義谛,是不是如來虛妄說法?」從這句話,後來才講「一法是佛說,二法是魔說。」
策師:「彼知覺性者」就是實相,實相無相猶如虛空。虛空無相所以能隨緣現空花相,空花相就是緣起,緣起無自性會歸圓成實,就是實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它能隨緣變現,但是隨緣變現就無性,所以不能說空,不能說有,「有無俱遣」,就是如來藏,就是法身。
師父:逐漸逐漸你們都能了解了,逐漸逐漸開你們自己的見地。你們講吧!以你們爲主。
甫師:「彼知覺者」就是圓成實,因爲圓成實它可以圓滿成就一切諸法性相,所以如虛空。因爲虛空無所不是,無處不是虛空,所以才會講觸目皆道,我們觸目所見都是,這是圓成實性。這裏講「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因爲法依他起,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如果如實知是空花相,就入圓成實。所以下面接著講「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知空花相不可說有,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一切法當下就是圓成實,圓成實就是依他起,如果執著的話,就見「有」或「無」知覺性。如果沒有這種見的話,才叫「淨覺隨順」。
師父:大家開見地啊!你們講的,有的講實相,有的講到作無作,有的講……,講很多,都不錯!都有一點小小的見地了。講吧!
修師:「彼知覺者。猶如虛空。」這個「彼知覺者」就是前面講的「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就是指知道空花的知覺,修圓滿覺,也就是修佛道。知道一切法都是同一性,都是法身,就沒有輪轉。本來就是一法,有輪轉就是因爲我們法身常六道,迷惑的時候執著有六道生死。現在知道六道輪回都是緣起的,都是從法身而起,所以知道一切法都是法身,就沒有輪轉。「彼知覺者」就是圓滿覺性,這圓滿覺性就好比虛空,爲什麼?因爲它遍一切處,無處非有,也就是佛的法身,好比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這是緣起,就是佛的方便智,因爲不假方便就沒有辦法成就佛道。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也不可說沒有這個方便,這空花相就是指佛的方便智,但是我們不可說沒有方便智。方便智就是實智,也就是說權智就是實智,本來是一法,不可以作二法會,所以說「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雖然一法不可以作二法會,可是一法也無,因爲一切法都無性,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例如心經講無智也無得,「智」就是彼知覺者,「得」就是知虛空者,就是說有我去證涅槃,那是對待法。
師父:逐漸各人都有一點小小的見解了。我告訴大家,「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和下面一句是相對的,下面不是說「亦不可說。無知覺性。」嗎?那就是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應該這麼說,它省略了字。它說「知虛空者即空花相」,實在的意思就是「有知覺性,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也不可說無知覺性,它是相對的。慧悅講吧!
悅師:師父講得那麼圓滿,我就不會講了。我是看到「是則名爲淨覺隨順」,也就是前面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所以我以不二法講看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彼知覺就是無性法,當然猶如虛空一樣。「知虛空者猶如空花相」,無性法就是緣起,所以不可說沒有知覺性。前面說不可以說有,後面說不可以說無,所以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這是不二法門。
師父:講吧!
洵師:師父!「知虛空者」前面加一個「彼知覺者。知虛空者即空花相。」
師父:什麼?那個「彼知覺者猶如虛空」是無性,知道吧?那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文殊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